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ZW009)
- 作品数:10 被引量:57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旭光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更多>>
- 作为理论家的“感性”——对感性的“智化”历程的追踪被引量:4
- 2016年
- "感性"有其理论史:从低于智慧的,一种被动的应激性的感受与直观能力,到后来被智性化为具有知性甚至理性的色彩,成为真理性认识的本原与基础,成了睿智的理论家。关于"感性"的性质在学术史上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直接反映着人类对自身认识能力之研究的深化,也反映着人们对于审美的认识的深化。
- 刘旭光
- 关键词:感性
- 竞争、迪塞诺与艺术自律性的起源被引量:3
- 2014年
- 艺术自律性产生过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手工艺分离的时期,艺术生产领域中的激烈竞争造成了艺术家们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不断创造,从而造成了形式创造的相对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为迪塞诺理论。在这一理论中,艺术与其他工艺生产的差异被区分出来,艺术的"创造性"也被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程度,这构成了近代艺术自律理论的起源。
- 刘旭光
- 关键词:文艺复兴艺术自律性
- 理解后现代主义文论被引量:4
- 2018年
-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形态是碎片化的,但仍然是关于文学活动的诸多方面的反思与一般性的追求,它对文学活动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都作了颠覆式的深化与反思。这种深化与反思依然可以从世界、作家、作品与读者四要素的角度进行梳理与逻辑化。后现代主义文论实际上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经验整合到关于文学的认识中,理论不再是一种反思形式,而成为一种实践形式,理论在后现代状态下成功地与我们对现实的体验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实际上是一场还原,是理论向实践经验的还原。后现代文学理论是理论的"面向事情本身",它以反思与批判甚至是怀疑的方式创造出许多新术语,形成了一套既解构又建构的理论样态。文学理论的后现代性不是由文学决定的,它是后现代世界的镜像。
- 刘旭光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 论审美经验的“真理性”——对诠释学美学的再诠释被引量:5
- 2017年
- 审美经验具有"真理性",它可以成为人类心灵达到共识的一种途径。审美经验在认识论上的普遍性在于它建基于教化、趣味与判断力。审美经验虽然首先是个体经验的传达,但审美对象作为体验中的意义"构成物",具有意义的统一性。审美观看的过程,就是对象向意义的"构成物"转化的过程,这一构成物的存在就是审美经验之真理性的呈现。
- 刘旭光
- 关键词:审美经验真理教化
- 艺术公共性的“原型”——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艺术与公共生活被引量:7
- 2014年
- 公共艺术的核心问题不是艺术所采用的形式问题,而是艺术与公共生活的关系问题,正是这种关系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造型艺术的繁荣。佛罗伦萨市民在情感上的地方主义和个人生活方式上的集体主义,有利于艺术活动。城市本身、公共建筑和雕塑,以及大型绘画在这样一种公共氛围中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它们成为公共交往的手段与表征,成为集体意志与情感的表达,正是这种功能催生了现代公共艺术的"原型"。
- 刘旭光
- 关键词:文艺复兴公共艺术
- 欧洲近代美感的起源——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为例被引量:5
- 2014年
- 一个时代的美感可以从这个时代的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提炼与反思出来,美感是生活和实践所应遵守的原则。美感调节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目的,同时也调节着我们的内在自然。它的机制可能是先天的,但它的内容,也就是美感如何在一种先天机制的作用下生成,应当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中。现代人的美感和现代美学所研究的美感,源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美感经验的产生,而质量感、形式的华丽感、构思的创新性以及意义的象征性,再加上形式及其与内容的和谐感,内涵上的深度与真实感,构成了文艺复兴时代美感的内涵。
- 刘旭光
- 关键词:文艺复兴美感
-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存在论基础——兼论柏拉图美学的内在发展被引量:6
- 2014年
- 柏拉图的存在论思想制约并推动着他的美学思想的变化。柏拉图的存在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早期的"相论",到中期对"相论"的批判而建立起来的"能力论"、"通种论"以及最后具有综合意味的"实在论"。其存在论的每一次发展都带动他的美学思想产生变化,存在论及其变化是柏拉图纷繁多样的美学思想的内在根据与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因。
- 刘旭光
- 关键词:柏拉图美学思想存在论
- 鉴赏判断的时间性被引量:2
- 2013年
- 审美经验是一个时间性过程,但鉴赏判断作为审美经验的中心环节,它的时间性过程需要分析与描述。从感性直观到反思判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获得两种愉悦:鉴赏判断在其纯粹状态下获得纯粹的感性愉悦,在其应用状态下获得智性愉悦。两种状态形成一个循环,在循环中鉴赏判断呈现为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的直觉。鉴赏判断带来的智性愉悦和感性愉悦之间可能会形成和谐状态,也可能相互否定,二者之间本身会形成一个时间性过程。藉此,鉴赏判断以其时间性过程融入审美经验的时间性。
- 刘旭光
- 关键词:鉴赏判断时间性
- “美”的字源学研究批判——兼论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选择被引量:7
- 2013年
- 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对"美"的追溯背后都具有方法论上的设定和理论立场上"在先的规定"。中国美学界对于"羊大则美"论与"人羊为美"两个命题的提出与演进,就暗含着精神愉悦一定来自感官愉悦的先见式判断,其对"美"的字源学解释由于受自身理论方法与理论目的指引,都有以论代史、本质先行的弊病。而这些先入为主的结论实际上左右了我们对"美"之起源的考察。事实上,对"本源"与"本意"的设定在理论上是无效的,中国文艺美学的研究应当避免对本源的设定,放弃已有的理论教条,以对具体审美活动的考察和研究为起点,从民族审美精神之演进的角度重构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结构。
- 刘旭光
- 关键词:字源学美学研究
- “审美”的历程与“审美”的重建被引量:16
- 2016年
- 梳理过去二百年关于"审美"是什么的理论史,可以说明"审美"不是一种原始的或自然的能力,而是一种源自理性的"要求",一种对"观看世界"的方式的要求。这种要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20世纪的"审美"在现实中走向沉沦,在理论上陷入绝境,就是因为放弃了审美的形而上学维度,审美完全被浅表化了,它和感官的诸种应激性反应杂糅在一起,审美的反思性没有被强调,但非理性的感受性、知觉、体验、诸种非理性能力在审美中的作用被强化了。人类建构"审美"的初衷——"反思判断""自由愉悦"与"自我完善"被遗忘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审美?本文的回答是:通过"自由理性"与"自由感性"而获得的"自由愉悦"。
- 刘旭光
- 关键词:审美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