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1511186)
-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贺业春谢遵江宋承鑫贾立敏杨春玲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哈尔滨市青年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抗原负载DCs诱导的CIK细胞对B16黑色素瘤抑制作用的形态学观察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诱导的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对B16黑色素瘤的抑瘤作用。方法:分离、培养DC和CIK细胞,取部分DC进行肿瘤抗原负载,将其与CIK细胞按1:10的比例共培养3d,即为抗原负载的DC-CIK。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分别于瘤周围皮下注射经Brdu标记的CIK、DC-CIK、抗原负载DC-CIK。按注射细胞进行分组,测量注射前后各组小鼠的瘤体积,计算抑瘤率,比较其抑瘤作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抗原负载DC-CIK细胞在皮肤中的分布及杀伤肿瘤细胞的形态学表现。结果:抗原负载DC诱导的CIK(细胞组抑瘤率(86.57%)高于CIK细胞组(33.34%,P<0.05)和DC-CIK细胞组(61.08%,P<0.05);光镜下抗原负载DC-CIK细胞主要分布在皮下组织,癌组织周围,特别是癌巢周边。透射电镜下抗原负载DC-CIK细胞体积大,核有切迹,细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表面有突起,与肿瘤细胞密切接触。大量肿瘤细胞凋亡、坏死。结论:CIK细胞经抗原负载DC诱导后抑瘤作用明显强于单纯CIK细胞和DC-CIK细胞。
- 高江涛谢遵江贺业春方传龙付艳军谢立平郑金华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黑色素瘤
- CCR7和B7-2在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CCR7(趋化因子受体7)和B7-2(白细胞分化抗原86)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诱导特异性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关系。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肿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CR7和B7-2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CR7和B7-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组织,随着注射抗原负载DC时间的进展,CCR7和B7-2呈强阳性表达。结论:CCR7和B7-2的表达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有关。
- 杨春玲宋承鑫贾立敏贺业春谢遵江
- 关键词:CCR7B7-2肿瘤
- 体外培养的小鼠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 2009年
-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的形态学特征,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抗原负载DC的形态学特征。结果:培养的抗原负载DC与DC比较,体积较大,表面突起较粗大且弯曲。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皮肤的乳头层、网织层和肿瘤周围,于局域淋巴结的被膜下窦和副皮质区有散在分布。电镜下抗原负载DC细胞体积较大,核有切迹,细胞表面的突起,与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接触密切。结论:抗原负载DC表现出比一般树突状细胞功能更加活跃的形态特征,冻融法全细胞来源的肿瘤抗原负载DC可以获得理想的DC疫苗。
- 宏杰宋承鑫姜哲贾立敏贺业春谢遵江
- 关键词:小鼠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形态学
- 树突状细胞和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的形态学观察
- 2010年
- 为了给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试验分离和培养树突状细胞(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并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A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DC和ADC,测量注射前后各组小鼠的瘤体积,比较其抑瘤作用;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DC和ADC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的形态学表现。结果表明:试验组DC和ADC诱导机体抗肿瘤效应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光镜下DC和ADC主要分布在皮下组织、癌组织周围,特别是癌巢周边;透射电镜下与ADC接触的淋巴细胞形态不规则,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密切接触,大量肿瘤细胞凋亡、坏死。
- 李成镇宋承鑫贾立敏贺业春谢遵江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形态学
- 树突状细胞和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学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和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Brdu标记DC和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的DC。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DC和抗原负载DC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du标记的抗原负载DC与DC比较,体积较大。实验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DC分布的数密度和面密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电镜下抗原负载DC细胞与DC比较体积较大,核有切迹,细胞表面的突起较粗大弯曲,形态较成熟。结论:抗原负载DC比DC更易集聚于肿瘤组织周围,推测抗原负载DC比DC可能诱导抗肿瘤效应更强。
- 鲁占军姜哲宋承鑫贾立敏贺业春谢遵江
- 关键词:小鼠树突状细胞肿瘤形态学
- 树突状细胞在小鼠移植瘤中的分布和形态学观察
- 2012年
-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小鼠移植瘤中的分布和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0只小鼠移植瘤中树突状细胞分布及形态。结果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小鼠移植瘤周边区及瘤巢内,实验组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电镜下,树突状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核不规则,有切迹。胞浆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糖体和内质网。树突状细胞具有两种形态,一种表现为突起多,细胞器丰富;另一种表现为突起较少,细胞器也较少。树突状细胞与瘤细胞、树突状细胞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与瘤细胞之间存在多种接触形式。同时可见淋巴细胞与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与树突状细胞之间也有紧密接触。还可见树突状细胞与瘤细胞接触,接触部位有颗粒物质,瘤细胞趋于凋亡状态。结论树突状细胞在小鼠移植瘤组织中有两种类型,且在肿瘤组织中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 孔庆波谢遵江赵魏贺业春赵建罡马立学
- 关键词:肿瘤树突状细胞形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