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创新基金(y107r71001)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吴能友管红香朱小畏孙永革茅晟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创新基金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神狐海域
  • 3篇碳同位素
  • 3篇同位素
  • 3篇海域
  • 2篇氧化菌
  • 2篇脂肪酸
  • 2篇盆地
  • 2篇珠江口盆地
  • 2篇现代沉积物
  • 2篇硫酸盐
  • 2篇硫酸盐还原
  • 2篇硫酸盐还原菌
  • 2篇南海北部
  • 2篇还原菌
  • 2篇沉积物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正构烷烃
  • 1篇脂肪酸组成
  • 1篇深部

机构

  • 6篇浙江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茅晟懿
  • 6篇孙永革
  • 6篇朱小畏
  • 6篇管红香
  • 6篇吴能友
  • 1篇邬黛黛
  • 1篇苏明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末次冰盛期晚期以来冰融水与气候事件记录:长链脂肪醇陆源输入指示被引量:6
2015年
对南海北部陆坡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晚期至全新世(30~120cm)长链脂肪醇分布及碳同位素组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长链脂肪醇碳优势指数(CPI,10.49~24.56)、平均碳链长(ACL,28.91~29.99)以及平均碳同位素组成(–28.85±0.97‰~–32.92±1.38‰)均反映了陆源C3植物来源,代表了沉积物中陆源输入。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末至晚更新世末(65~102cm,19.343~11.636ka BP)普遍较低的陆源输入均响应了大规模的冰融水事件19ka-MWP、MWP-1A、MWP-1B(melt water pulse,MWP)和暖气候事件(B/A事件),不具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在末次冰盛期晚期(102~120cm)和全新世(30~60cm,10.490~约7.104 ka BP)陆源输入的旋回变化均反映了加强/减弱的冬季风/夏季风旋回变化,其中在末次冰盛期晚期记录一次冬季风最强事件,在早全新世至9.940ka BP记录一次夏季风最强事件。通过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末至晚更新世末(19.343~约11.636 ka BP)千年尺度陆源输入分布特征和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的对比,发现不具明确的区域对比性,可能受到低纬地区局地环境的作用所致。
茅晟懿朱小畏吴能友孙永革管红香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坡碳同位素季风气候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现代沉积物正构脂肪酸来源:加权平均碳同位素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组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到的总正构脂肪酸含量为1.80~10.16μg/g(μg脂肪酸/g干沉积物),碳数分布为C12—C32,呈偶奇优势分布,以C16和C18为主峰碳。将90cm以上层位样品进行归一化,建立加权平均碳同位素讨论正构脂肪酸来源,结果表明,短链脂肪酸(n-C14~18)具有较正的碳同位素组成(加权平均为-26.7‰^-28.2‰),反映了化学自养细菌来源;大部分长链脂肪酸(n-C21~23,nC25,n-C29~32)具有偏负的碳同位素组成(加权平均为-29.6‰^-34.1‰),反映了陆源C3高等植物来源;而另外的长链脂肪酸(n-C24&n-C26~28)和n-C19~20中链脂肪酸(加权平均碳同位素为-26.1‰^-29.3‰)则可能反映了混合来源输入。沉积物75~80cm层位陆源输入和海洋输入含量达到最低,可能和Younger Dryas冷期旋回事件有关。
茅晟懿朱小畏孙永革管红香吴能友
关键词:神狐海域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现代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菌和硫氧化菌的检出:脂肪酸生物标志物的指示被引量:3
2015年
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Site 4B站位现代沉积物中脂肪酸组分进行了分离,主要讨论了支链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认为i/a-C15∶0、i/a-C17∶0、16∶1ω5和18∶1ω9来自硫酸盐还原菌(SRB),而16∶1ω7t/c和18∶1ω7来自硫氧化菌(SOB)。沉积物中SRB和SOB分布形式可能和硫酸盐还原作用生成硫化物、硫化物又被氧化生成硫酸盐和元素硫、元素硫歧化作用生成硫化物和硫酸盐有关,并在整个硫循环系统中SRB起到主导作用;而在95~97cm层位剧增的SRB和SOB生物量与站位附近底辟构造活跃带来深部大量的营养流体有关。
茅晟懿朱小畏孙永革管红香邬黛黛吴能友
关键词:硫酸盐还原菌脂肪酸神狐海域
珠江口盆地Site4B柱状沉积物中长链烷基二醇和酮醇类化合物的检出及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珠江口盆地Site4B沉积物中(65~300cm)检出了1,15-C30(ω16)和1,15-C32(ω18)烷基二醇和酮醇,总的长链烷基二醇和酮醇含量分别为0.026~4.373μg/g干沉积物和0.005~1.549μg/g干沉积物。沉积物剖面上检测到的1,15-C30烷基二醇(-26.6‰±0.9‰)相对于来自陆源高等植物的C30直链烷基醇(-32.8‰±1.5‰)较正的碳同位素特征反映了这类化合物可能不是来自陆源高等植物;同时沉积物中未检出在黄绿藻中相对长链烷基二醇和酮醇更丰富的甾醇,且沉积物浅表层中(0~65cm)未检出长链烷基二醇和酮醇类化合物,表明现今沉积物中几乎没有黄绿藻的贡献,和沉积物所处的寡营养盐(不适宜藻类生长发育)的陆坡位置相吻合。沉积物中1,15-C30烷基二醇(-24.6‰^-28.4‰)和海洋细菌来源的短链脂肪酸(-25.5‰^-28.6‰)具有相似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了海洋细菌是其可靠来源。Site4B沉积物中1,15-C30和1,15-C32烷基酮醇和二醇具有非常好的相关性,表明了它们可能来自相同的生物来源或者来自相关性较好的不同生源,而不是通过对应的二醇氧化生成,因为在65~95cm的氧化环境中酮醇比例没有明显增高。Site4B沉积物中二醇参数和酮醇参数的变化非常相似,结合含量分布特征反映了古海水温度以及淡水入侵的双重影响,即较高的二醇参数及较高的二醇含量和较低的二醇参数及较低的二醇含量都可能反映了古海水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较低的二醇参数及较高的二醇含量则可能反映了淡水的侵入是主要影响因素。
朱小畏孙永革茅晟懿管红香吴能友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
神狐海域Site4B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组成及其碳同位素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3年
通过对神狐海域表层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脂肪酸组成及其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总脂肪酸含量分布为5.14~8.99μg/g,碳数分布范围从C1z到Csz,类型包括正构饱和脂肪酸、支链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类异戊二烯酸等计48种;样品中饱和的短链脂肪酸主要来自细菌与浮游生物,而长链饱和脂肪酸来自陆源高等植物,其比例表明研究海域中海洋细菌与浮游生物输入量远远大于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支链脂肪酸10me16:0与单不饱和脂肪酸18:l009、16:1ω9主要来自硫酸盐还原菌,而单不饱和脂肪酸16:1ω7很大可能来源于硫氧化菌,比较相对含量得出神狐海域表层沉积物为还原环境。样品中检测出8种类异戊二烯酸,主要是植烷酸和17,21-印二升藿烷酸,及少量的姥鲛酸,推测为叶绿素a和细菌微生物的共同贡献。
朱小畏茅晟懿吴能友孙永革管红香
关键词:硫酸盐还原菌神狐海域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部烃类微渗漏的分子地球化学揭示被引量:3
2014年
对南海珠江口盆地 Site4B 站位柱状沉积物可溶有机质中正构烷烃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海底以下65~70 cm、80~85 cm 和85~90 cm 存在明显的似成熟烃类分布。在气相色谱质谱图上(GC-MS),该处存在明显的 UCM 分布;在烃类分布上,该处以可溶有机质中高碳数正构烷烃奇偶优势趋于消失为特征,CPI 为1.15~1.45。同时,整个剖面其他层段沉积有机质中可溶烃类仍以典型的近/现代沉积有机质输入为标志。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该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发现事实,推断Site4B 站位海底以下65~70 cm、80~85 cm 和85~90 cm 烃类异常可能系深部烃类微渗漏所致。
茅晟懿朱小畏苏明管红香孙永革吴能友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正构烷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