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66003)
-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谢珍玉周永灿王世锋柯韶文朱志雄更多>>
- 相关机构:海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5种常用杀虫剂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的急性毒性试验被引量:4
- 2011年
- 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检测了福尔马林、硫酸铜、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m硫酸铜∶m硫酸亚铁=5∶2)、敌百虫和高锰酸钾5种常用杀虫剂对壳高(1.5±0.2)cm方斑东风螺稚螺的24 h和48 h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以上5种常用杀虫剂对方斑东风螺稚螺24 h的LC50值依次分别为81.45,34.81,18.17,478.19和89.12 mg·L-1;5种常用杀虫剂对方斑东风螺稚螺48 h的LC50值依次分别为64.72,5.81,12.68,407.48和43.38 mg·L-1;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2.21,0.05,1.86,89.23和3.10 mg·L-1。
- 岑小勇姜芳燕谢珍玉郭伟良周永灿
- 关键词:杀虫剂安全质量浓度毒性试验
- 西沙群岛造礁石珊瑚主要疾病调查与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记录了2010年5—10月及2011年4—8月在西沙群岛海域开展珊瑚疾病调查的结果,发现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扁枝滨珊瑚(Porites andrewsi)、蔷薇珊瑚(Montipora spp.)、杯形珊瑚(Pocilloporaspp.)、鹿角珊瑚(Acroporaspp.)、菊花珊瑚(Goniastreaspp.)、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滨珊瑚(Porites spp.)等共14种珊瑚主要出现了白化、白斑病、黑化、黄色炎症样病症、粉红颗粒状综合症等9种不同症状的疾病,目前该海域为珊瑚疾病的频发区。其中,普哥滨珊瑚的黄色炎症样病症和扁枝滨珊瑚的白化最为常见。普哥滨珊瑚黄色炎症样病症主要出现在永兴岛附近海区,患病部位存在大量黄色脓样分泌物,患病部位水螅体生长正常、萎缩或缺失,有时骨骼部分缺失,患病部位面积一般为0.02~12.00cm2;该疾病由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引起,因机械损伤引起的伤口一般在2~3个月可以恢复,其中小面积伤口的黄色物质可在10~20d内消失、伤口基本恢复正常,而其他原因产生的黄色物质需1~3个月才能消失,有的甚至在观察期内无明显变化。扁枝滨珊瑚的白化出现在七连屿一带的扁枝滨珊瑚分布区,该病存在整枝完全白化、局部大面积白化、散布白色斑点3种情况,白化部位水螅体缺失。本文为我国西沙海域珊瑚疾病的首次报道,可为今后开展西沙珊瑚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 朱志雄周永灿柯韶文王世锋谢珍玉
- 关键词:珊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