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910001)

作品数:17 被引量:218H指数:7
相关作者:雷钦礼尹今格钟世川席晶刘慧慧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1篇军事

主题

  • 6篇要素替代弹性
  • 5篇生产函数
  • 5篇经济增长
  • 4篇生产率
  • 4篇技术进步
  • 4篇CES生产函...
  • 3篇要素生产率
  • 3篇全要素生产率
  • 3篇国际贸易
  • 2篇增强型
  • 2篇收入份额
  • 2篇经济增长模型
  • 2篇高储蓄
  • 2篇储蓄
  • 2篇储蓄率
  • 1篇行业数据
  • 1篇要素收入份额
  • 1篇要素禀赋
  • 1篇中国工业行业
  • 1篇中国能源

机构

  • 16篇暨南大学
  • 4篇广东培正学院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政...

作者

  • 11篇雷钦礼
  • 6篇尹今格
  • 5篇钟世川
  • 3篇席晶
  • 1篇刘慧慧
  • 1篇陈凯

传媒

  • 4篇统计研究
  • 4篇产经评论
  • 2篇当代经济科学
  • 1篇商业研究
  • 1篇数量经济技术...
  • 1篇经济与管理研...
  • 1篇技术经济与管...
  • 1篇上海经济研究
  • 1篇经济学家
  • 1篇云南财经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偏向与我国工业行业经济增长被引量:28
2014年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下,从理论上讨论了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偏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Kmenta近似估计方法,估算1979-2011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替代弹性;并根据Acemoglu对技术进步偏向定义,测算1979-2011年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且资本技术进步增长率小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我国行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大致是资本偏向性的。同时,1987-2011年间要素替代弹性变大和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人均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钟世川
关键词:经济增长
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行业生产率提升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面板动态最小二乘法估算我国工业分行业国内研发和通过进口贸易从14个OECD国家获得的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结果表明,国内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不管是系数还是显著性都明显高于通过进口获得的研发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进一步区分资本品行业与非资本品行业并进行回归,发现非资本品行业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而资本品行业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利用非资本品行业的估计结果及进口渗透率计算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14个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弹性。计算表明,对我国的技术溢出处于前5位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从这些国家的进口额也较大。
尹今格雷钦礼
关键词:半参数模型
国际贸易对生产率的水平与垂直效应——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文章首先对开放经济技术溢出理论进行了推导,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技术溢出计量模型并利用我国1990-2010年的工业分行业数据,对我国工业行业国内研发、进口和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效应和垂直效应进行了分析。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使用半参数方法以避免内生问题,对计量模型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动态最小二乘法(DOLS)进行回归。最后结果表明,国内研发显著的促进了生产率提高;进口的水平溢出为负,而垂直溢出为正;出口的水平溢出为正,但垂直溢出为负,且就绝对值来看,出口的水平效应远大于进口的水平效应。所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进一步促进进口的垂直效应;另一方面也要改变目前劳动密集型的出口方式,加大出口的技术含量,转变出口垂直效应为负的现状。
尹今格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经济
行业异质性、对外开放与技术进步
2015年
全球开放环境下,一国经济发展中获取国际技术外溢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而由于行业发展差异,自主研发及各种技术溢出渠道的作用在各行业之间差别很大,因而需将多种国际技术溢出渠道纳入一个模型进行行业间异质性分析,以揭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背后的行业技术效率因素。利用我国2001-2010年33个工业数据估算进口、出口、FDI以及R&D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在此基础上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了考虑行业异质的动态面板估计。结果表明,R&D、进口和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显著,而FD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R&D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不存在行业异质性,而进口和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建议在继续增加自主研发投入,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利用研发合作等措施促进FDI与本地企业的关联。
尹今格雷钦礼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替代弹性与我国工业行业经济增长被引量:7
2014年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下,从理论上讨论了要素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Kmenta近似估计方法,估算1979~2011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替代弹性;并根据Acemoglu对技术进步偏向定义,测算1979~2011年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且资本技术进步率增长小于劳动技术进步率增长;我国行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大致是资本偏向性的。同时,1987。2011年间要素替代弹性和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人均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钟世川
关键词:经济增长
技术溢出、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单部门理论模型被引量:2
2015年
本文以两个国家、单部门理论模型为基础,从种类增加型创新与质量提高型创新两个角度,分别推导封闭经济、仅存在知识的跨国溢出和知识溢出与产品市场一体化同时存在三种情况下的创新增长率及消费指数的增长率,并将这三种情况下的增长率加以比较,结果表明,知识溢出与产品市场一体化同时发生条件下的创新增长率和消费指数增长率最高,其次是仅有跨国知识溢出时的增长率,最后是封闭经济的增长率。
尹今格
再论包含两类技术创新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被引量:2
2012年
目前关于产品种类扩大型和熊彼特质量改进型的技术创新内生增长模型均较完善,但缺乏同时纳入两类技术变革的内生增长模型。本文构建了包含两类技术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综合分析了技术进步导致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并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方法进行了测算。测算发现在1995年至2009年期间政府有意识的技术研发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了12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强度。
席晶雷钦礼
关键词:经济增长
研发效率、要素禀赋及国际贸易与技术偏向程度被引量:5
2016年
本文从产品质量提高型创新的视角构建了技术偏向程度的数理模型,并逐个将中间品贸易、创新产品贸易和技术溢出分别纳入模型以分析各自对技术偏向程度的影响。然后,基于理论框架构建了分析技术偏向程度的计量模型,使用1990—2010年我国工业的数据进行估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价格对技术偏向程度的影响不显著,要素禀赋影响显著,进口与出口影响显著且创新产品贸易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远不及要素禀赋的影响大。总的来看,国内因素仍然对我国工业技术偏向程度起着决定作用。
尹今格雷钦礼
关键词:要素替代弹性要素禀赋
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被引量:5
2015年
本文在给出技术偏向程度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研发及对外开放对其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利用我国工业行业国内研发及进口、出口、FDI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内研发、出口和FDI使得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即使得资本边际产出的提高多于劳动边际产出的提高,且国内研发的作用远大于出口和FDI的作用,而进口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将数据分为资本品行业组和非资本品行业组分别加以分析,发现资本品行业组国内研发和出口使得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进口与FDI使得技术进步偏向劳动,非资本品行业组的结果和分组之前的结果相差不大。结论是国内研发和对外开放均对技术进步偏向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尹今格雷钦礼
关键词:要素替代弹性
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被引量:111
2013年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测算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法,不仅可以计算出每年资本增强型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各自的速率和技术进步的整体偏向性,而且还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使用这一方法对我国1991-2011年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劳动的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而资本的生产效率却在1995年以后逐年下降,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使用和劳动节约型;相对于经济增长率,我国1995年以后大部分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很低,凸显了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的特征。
雷钦礼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