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17)

作品数:12 被引量:202H指数:8
相关作者:吴乃琴吕厚远顾兆炎葛俊逸郭正堂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古环境
  • 4篇气候
  • 4篇黄土高原
  • 3篇盆地
  • 3篇蜗牛
  • 3篇黄土
  • 2篇形成期
  • 2篇早全新世
  • 2篇中国黄土
  • 2篇适宜期
  • 2篇太阳辐射
  • 2篇同位素
  • 2篇土壤
  • 2篇气候环境
  • 2篇全新世
  • 2篇孢粉
  • 2篇孢粉分析
  • 2篇湖光岩玛珥湖
  • 2篇化石
  • 2篇化石记录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7篇吴乃琴
  • 2篇肖国桥
  • 2篇李丰江
  • 2篇顾兆炎
  • 2篇詹涛
  • 2篇吕厚远
  • 2篇郭正堂
  • 2篇陈晓云
  • 2篇伍斌
  • 2篇王淑云
  • 2篇葛俊逸
  • 2篇吕延武
  • 1篇周新郢
  • 1篇许冰
  • 1篇刘嘉麒
  • 1篇周鑫
  • 1篇刘宗秀
  • 1篇张虎才
  • 1篇姚政权
  • 1篇王正

传媒

  • 6篇第四纪研究
  • 4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手性螺[4,4]-1,6-壬二烯骨架双口恶唑啉配体的合成
2010年
设计、合成结构多样的手性配体一直是不对称催化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具有C2-对称性的双口恶唑啉配体在有机金属催化中受到广泛关注.
韩召斌王正张绪穆丁奎岭
关键词:手性配体恶唑啉二烯
黄土高原MIS 3时期蜗牛化石记录的温湿气候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峰和洛川黄土剖面末次冰期较高分辨率的蜗牛化石组合研究发现,深海氧同位素第3期(MIS 3)(59~29kaB.P.)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MIS 3c时期,气候总体相对温暖湿润,但暖湿程度远不...
陈晓云吴乃琴
文献传递
地磁极性年表的发展回顾被引量:2
2010年
磁性地层研究是对新生代乃至中生代沉积序列定年的重要方法之一。地磁极性年表作为磁性地层定年的标准,其精度对地层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领域的研究有重要影响。回顾了地磁极性年表的发展历史,并着重介绍了当前天文极性年表的发展现状。按照地磁极性年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可将其发展大致归纳为3个阶段:①早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基于火山岩剩磁测量和K/Ar测年建立了最近约5Ma以来的地磁极性年表;②中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基于大量海底磁异常条带相对宽度建立了中中生代以来完整的地磁极性年表;③现今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天文学和古气候学研究对极性界限的轨道调谐,正在构建高精度的天文极性年表。在天文学和古气候学发展的推动下,高精度的天文极性年表有望取代传统的CK95年表而被广泛应用并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肖国桥詹涛葛俊逸
关键词:磁性地层学地磁极性年表
湖光岩玛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记录揭示的早全新世适宜期环境特征被引量:55
2007年
通过对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B孔顶部8~0.6m岩芯较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全新世植被、气候变化的历史:早全新世(约11600~7800cal a BP),木本植物花粉含量为56.0%,其中热带木本植物花粉含量占优势,最多的时期发生在9500~8000cal a BP左右,达到木本植物花粉的60.2%,反映气候热暖潮湿;中全新世(7800~4200cal a BP),热带-亚热带植物花粉含量明显下降,而草本植物和山地针叶植物花粉含量增加,指示了中全新世温度下降;晚全新世4200cal a BP开始,草本植物和山地针叶植物花粉明显增多,揭示出晚全新世湖光岩地区温度、湿度明显下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湿润的全新世适宜期发生在早全新世(9500~8000 cal a BP),与全球低纬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格局一致.初步认为,全新世早期,在岁差周期的控制下,北半球较强的太阳辐射驱动了热带辐合带(ITCZ)和副热带锋面季风降水带同时向北推移,造成中国热带低纬度地区早全新世最适宜期.湖光岩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干旱趋势和气候波动除了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有关外,可能与该时期ENSO的活跃也有一定的联系.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Jrg F.W.Negendank
关键词:全新世孢粉分析湖光岩玛珥湖
成壤钙结核孔隙和基质碳酸盐碳同位素对比及其对碳酸盐成因的指示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成壤碳酸盐碳同位素常被用于古环境研究,而原生碳酸盐的干扰会使其碳同位素值发生改变.为了建立判定成壤钙结核中是否存在原生碳酸盐的实验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中新世黄土中23个成壤钙结核孔隙和基质部位进行了微形态鉴定和碳酸盐碳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同一个钙结核基质(B)与孔隙(A)碳酸盐碳同位素差值(δ13C(B–A))范围为?0.16‰~0.44‰,其中基质中含原生碳酸盐的钙结核的δ13C(B?A)值范围为0.27‰~0.44‰,大于测量误差(±0.2‰),而不含原生碳酸盐的钙结核的δ13C(B?A)值范围为?0.16‰~0.13‰,在测量误差之内.由此,得到利用碳同位素手段判断黄土钙结核中是否含有原生碳酸盐的简便方法,将δ13C(B?A)的值在测量误差之内作为判断钙结核中不含原生碳酸盐的碳同位素标准.
刘恋尹秋珍吴海斌郭正堂
关键词:钙结核碳同位素
关中地区的新石器古文化发展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被引量:61
2008年
气候环境变化作为影响或制约古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经常受到质疑,但依然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包括一些古气候学者所接受。关中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与古文化演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提供了条件。本文对已有很好研究基础的渭南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孢粉、植硅体、蜗牛化石及磁化率和粒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该区全新世以来有3次突出的气候温暖湿润期(9000-7300aB.P.,6800-5500aB.P.和4500-4300aB.P.)和3次明显而短暂的寒冷干旱期(7300-6800aB.P.,5500-5000aB.P.和约4000aB.P.)。温暖湿润气候期与关中地区的老官台(8000-7000aB.P.)、仰韶(7000-5000aB.P.)、龙山(5000-4000aB.P.)等文化繁盛期几乎是同步的,而发生在7300-6800aB.P.,5500-5000aB.P.及4000aB.P.前后的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不是简单的气候冷暖变化,而是影响了生物、水、大气等表生地球系统的气候变化事件,改变了该区的植被类型和生物群落的变迁,这3次气候变化事件时间上大致对应了老官台-仰韶-龙山-夏商文化交替的时间。然而,根据目前的气候记录及时间分辨率还难以判断更次一级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各文化期不同文化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对关中地区泉护遗址植硅体的分析显示,4500aB.P.以来水稻含量的增加与气候变干的趋势并不一致,推测可能与古人利用渭河水资源种植水稻有关。研究认为关中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但是由于目前对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幅度、详细的考古文化性质的认识不足,以及时间分辨率和年代学的限制,还无法确切说明什么程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对哪些文化类型通过什么机制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
吕厚远张健平
关键词:新石器古文化古气候
陆生蜗牛化石与中国黄土古环境研究被引量:15
2008年
陆生软体动物蜗牛是黄土地层中重要的环境指标,在黄土地层成因和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文章总结了近10多年来中国黄土陆生蜗牛化石研究的成果,包括黄土蜗牛化石的研究方法、蜗牛典型种属及组合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等,侧重介绍了黄土高原不同时间尺度的蜗牛记录及陆生蜗牛化石在黄土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中的新进展。
吴乃琴李丰江
关键词:黄土古环境
黄土高原MIS 3时期蜗牛化石记录的温湿气候及其成因机制探讨被引量:33
2008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峰和洛川黄土剖面末次冰期较高分辨率的蜗牛化石组合研究发现,深海氧同位素第3期(MIS3)(59~29kaB.P.)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MIS3c时期,气候总体相对温暖湿润,但暖湿程度远不及全新世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两次比较温湿的气候波动,西峰最温湿的时期发生在约48~46kaB.P.,其次在约54kaB.P.,洛川较温湿的时期出现在约57kaB.P.;MIS3b时期,西峰气候比较寒冷,但具有一定的湿度,洛川总体上气候比较冷湿,但较之于西峰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要高一些;MIS3a时期,西峰的气候从温凉变得冷干,洛川出现频繁的气候波动。研究认为黄土高原MIS3c时期较温湿气候状况可能是受控于这一时期地轴倾角控制的太阳辐射梯度的变化,地轴倾角增大,中纬度夏季太阳辐射强度高于低纬度的辐射强度,使得中低纬度之间夏季太阳辐射梯度增加,低纬度海洋向中纬度大陆传输的热量和湿度增加,夏季风加强,从而改善了黄土高原的温湿度状况,喜暖湿的蜗牛种类得以在冰期的环境中生长发育。蜗牛化石的研究结果显示MIS3时期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与现今气候格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存在更大的气候环境梯度。
陈晓云吴乃琴
关键词:MIS
黄土高原S5古土壤形成期的气候环境——陆生蜗牛化石的证据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峰黄土剖面S古土壤层的蜗牛化石组合研究发现,西峰地区在S形成时(对应海洋氧同位素M IS 15~13期)气候环境经历了几次显著的波动。M IS 15期地层中绝大多数蜗牛壳体被溶蚀,气候非常暖湿,夏季风强盛...
伍斌吴乃琴
关键词:古土壤古环境太阳辐射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S_5古土壤形成期的气候环境——陆生蜗牛化石的证据被引量:9
2008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峰黄土剖面S5古土壤层的蜗牛化石组合研究发现,西峰地区在S5形成时(对应海洋氧同位素MIS 15-13期)气候环境经历了几次显著的波动。MIS15期地层中绝大多数蜗牛壳体被溶蚀,气候非常暖湿,夏季风强盛;MIS14是个弱冰期,蜗牛组合显示气候以凉湿为主,仍然有较强的夏季风影响;MIS13期以暖湿的气候为主,夏季风增强。对温湿蜗牛种类冠状砂螺(Gastrocoptacoreana)含量变化的功率谱分析显示出明显的23ka周期,表明岁差轨道驱动的低纬太阳辐射是控制黄土高原夏季风变化的主导因素;冷干种类杂色虹蛹螺(Pupilla aeoli)含量变化具有明显的100ka和弱的43ka周期,说明即使在气候特征总体暖湿的背景下,冬季风仍具有以全球冰量(100ka)为主导周期的变化特征。在海洋和冰芯记录中MIS13和MIS15时期并不是最温暖的间冰期,但在黄土高原受到强夏季风的持续影响,这可能与此时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的增强和北大西洋深层流强度的加强有关。S5中SS1与S5SS3两层强烈发育的古土壤可能有着不同的发育机制,S5SS1因其较发育的母质、超长的成壤期,形成了比S5SS3更强的成壤特征。分析认为全球冰量与轨道驱动的北半球太阳辐射对MIS15~13时期黄土高原气候环境的演替和冬、夏季风的消长起了主导作用。
伍斌吴乃琴
关键词:古土壤古环境太阳辐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