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JM5004)
- 作品数:8 被引量:60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团胜石玉琼郑亚云陈国华杨才玉更多>>
- 相关机构:长安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陕西省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估算被引量:5
- 2013年
- 为了解陕西省种植业中基于投入的碳排放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从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等4个投入方面对陕西省1990—2011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0—2011年,陕西省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总量成增加趋势,从1990年的6.267×106t增加到2011年的18.829×106t,增长2倍;碳排放强度呈增加趋势,从1990年的1.289 4t/hm2增加到2011年的4.516 4t/hm2,增加2.5倍;化肥和农膜的使用是陕西省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2011年陕西省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明显,渭南市碳排放总量最大(538 253.1t),杨凌示范区最小(9 633.4t);碳排放强度以杨凌示范区最大(1.318t/hm2),商洛市最小(0.258t/hm2)。
- 石玉琼李团胜
- 关键词:碳排放种植业低碳农业
- 榆林地区2000—2014年NDVI时空变化被引量:27
- 2018年
- 为了评价退耕还林的实施效果以及榆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利用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基于GIS平台,研究榆林地区2000—2014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4年,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NDVI高于风沙滩地区,前者植被覆盖好于后者;15年来,榆林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得到改善,改善面积占90.7%,退化面积仅占1.0%,未变化面积占8.3%。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改善面积达94.2%,以中度改善为主;坡地植被改善面积达80%以上,7°~35°坡度上植被明显改善的面积达51%以上,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石玉琼郑亚云李团胜
- 关键词:MODISNDVI植被变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GIS
- 武功县耕地质量空间变异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为了弄清楚武功县耕地质量空间变异规律,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别针对武功县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各选取1000个分等单元样点,在保证样点为正态分布的前提下,应用GS+9.0软件进行对武功县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的空间变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武功县耕地质量的空间变异是以结构性因素引起的为主,自然质量的空间变异在3270 m以内,利用质量的空间变异在11310 m以内,而经济质量的空间变异在14970 m以内。自然质量以南北方向和西北东南方向变异大,而东西方向变异小。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则以南北方向和西南东北方向变异大,东西方向变异最小。地统计学方法是定量研究耕地质量空间变异的有效方法,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耕地质量空间变异研究有利于认识耕地质量空间分异规律,也有利于有效选择耕地质量监测样点。
- 石玉琼李团胜
- 关键词:耕地质量地统计学
- 陕西关中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通过对陕西关中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科学估算,为国家或区域合理制定粮食增产及粮食安全措施提供依据。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计算了陕西关中耕地生产潜力、耕地利用强度与耕地增产潜力,分析了其空间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关中耕地自然生产潜力为30.09t/hm2,利用生产潜力为18.74t/hm2,可实现生产潜力为9.57t/hm2,实际单产为7.34t/hm2,理论利用强度为0.623,可实现利用强度为0.511,实际利用强度为0.767。理论增产潜力为11.35t/hm2,可实现增产潜力为9.17t/hm2,实际增产潜力为2.23t/hm2。区域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渭河平原区的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可实现生产潜力以及实际单产都大于秦岭山区以及渭北旱塬区;理论利用强度总体相差不大,咸阳地区总体较高。可实现利用强度相差较大,铜川地区总体较高,西安地区总体较小。关中地区大部分县(区)实际利用强度较大,西安地区最大,渭滨、金台、武功、大荔等16个县(区)实际利用强度有待提高的空间比较大;理论增产潜力、可实现增产潜力以及实际增产潜力都以渭河平原各县(区)较大。未来关中地区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在渭河平原各县(区)。
- 石玉琼李团胜
- 关键词:土地利用增产潜力
- 榆林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特征被引量:1
- 2016年
- 用10km×10km的网格,把榆林地区划分为527个单元样地,采用加权和法,计算每个单元的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并在Arcgis中进行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区无不敏感级别。2000年中度敏感区面积占全榆林面积的31.33%。高度敏感区面积占51.808%。极度敏感区占16.862%。2005年中度敏感区面积占35.876%。高度敏感区面积占48.153%。极度敏感区占15.971%。2010年轻度敏感区占0.229%。中度敏感区面积占28.047%。高度敏感区面积占44.176%。极度敏感区面积占27.548%。总体来说,东部水土流失敏感性较高,西部敏感性较低。从2000年到2010年,中度敏感性和高度敏感性面积减少了,而极度敏感性面积增加了。
- 李团胜史小惠康欢欢石玉琼闫颖
- 关键词:水土流失敏感性地形起伏土壤质地
- 2005-2011年宝鸡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时空格局被引量:4
- 2014年
- 从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4个方面对宝鸡各县(区)2005-2011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修正了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宝鸡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总体是增加的,7年间增加了32.08%,年均增长4.58%。2006年碳排放量最少,为173436.71 t;2011年碳排放量最多,为233109.78 t。碳排放强度在0.367~0.555 t/hm^2之间,7年间增长了50.33%,年均增长7.19%。化肥碳排放占到总排放量的84%以上。从各县(区)来看,陇县碳排放量最高,每年都在60000 t以上;陈仓、凤翔、岐山、扶风和眉县的碳排放量在20000~50000 t之间,渭滨、金台、千阳、麟游、凤县和太白碳排放量在15000 t以下。太白县碳排放量最小,每年都在4600 t以下。碳排放强度以陇县最高,每年都在1.0 t/hm^2以上;太白县碳排放强度最小,每年都在0.36 t/hm^2以下。
- 李团胜郑亚云汪晗陈国华马超群姚华荣王晓峰
- 关键词:碳排放种植业
-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陕西省三原县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核算被引量:3
- 2014年
- 为了明确陕西省粮食大县三原县的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在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对三原县耕地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部泾渭冲积平原区的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可实现生产潜力以及实际单产都大于北部黄土台塬区和西北低山残塬沟壑区;理论利用强度总体相差不大,南部平原区的乡镇总体较高,西北部沟壑区最小。可实现利用强度与理论利用强度区域差异相反,西北部总体较高,南部总体较小。实际利用强度差别较小,而且没有明显的分异规律,其中7个乡(镇)的实际利用强度在0.5左右,说明这些乡镇的实际利用强度还有50%待提高的空间。理论增产潜力、利用增产潜力均以南部泾渭冲积平原区的9个乡(镇)较大,西北沟壑区的嵯峨乡较小。实际增产潜力在各乡镇没有明显的差异,同时较为均衡、适中。未来三原县的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在南部泾渭冲积平原区。
- 石玉琼李团胜
- 关键词:土地利用增产潜力农用地分等
- 西安地区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碳排放估算被引量:7
- 2014年
- 为了解西安地区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投入方面所产生的碳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科学依据,从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4个方面对西安1989年、1990年以及1995到2011年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修正了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的措施.结果表明:从1989年到2011年,西安地区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总量成增加趋势,碳排放强度也成增加趋势,化肥的使用是西安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碳的最主要来源,2011年西安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明显.
- 李团胜李函娇杨才玉陈国华
- 关键词:碳排放农作物生产化肥农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