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GCX2-YW-608)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李红梅季君晖赵卫国李焕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解放军总参谋部解放军第309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乙烯
  • 1篇聚乙烯
  • 1篇分子材料
  • 1篇高分子
  • 1篇高分子材料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解放军总参谋...

作者

  • 2篇季君晖
  • 2篇李红梅
  • 1篇李焕新
  • 1篇赵卫国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菌膜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分子介入性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型感染是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导致人体感染的真正原因是器械或导管表面形成了菌膜。目的:对菌膜的形成机制,影响菌膜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当前抑制菌膜形成的常用方法进行综述。方法:以"菌膜,生物膜,生物被膜","高分子,塑料,橡胶"和"biofilm,polymer,plastics,rubber"为检索词在medline、life sciences、Toxline plus、Derwent drug file、CBMDisc、CMCC等数据库和www.ncbi.nlm.nih.gov、www.uspto.gov、www.patent.com.cn等网站进行检索,得到相关国内外文献214篇。排除陈旧和内容类似文献,选择4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对菌膜在高分子器械表面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已经基本阐述清晰,但迄今为止,菌膜的研究多集中从微生物学、医学、基因角度进行,对菌膜的防治也是直接从利用抗生素的抑制方面考虑,文章着重从材料角度探讨抑制菌膜的可能途径及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李红梅季君晖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
聚乙烯表面的菌膜抑制及其表征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研究表明造成高分子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是介入材料在体内停留一段时间容易引起病原菌在其表面吸附、定殖甚至形成菌膜,成为潜在的感染源。抑制菌膜的形成可显著改善高分子导管相关型感染的发生。目的:观察抗感染聚乙烯材料的抗菌效果及其对表面菌膜形成的抑制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6/2009-05在中科院理化所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完成,其中抗菌检测于2009-03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完成。材料:有机抗菌剂为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无机抗菌剂为IONPURE银系抗菌剂;低密聚乙烯。方法:低密度聚乙烯与有机和无机两种抗菌剂混合后先挤出造粒,然后注塑成片。主要观察指标:①用活菌平板计数法测定材料的抗菌性能。②平板超声波法及扫描电镜判断材料表面菌膜的形成情况。结果:①两种改性抗菌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抗菌率达到99.9%。②细菌菌膜(菌膜)的形成主要包括黏附、繁殖和成熟3个阶段,添加有机抗菌剂的试样在菌膜形成前就可以显著抑制细菌在其表面生长,从而抑制菌膜形成,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其表面未见菌膜形成。空白试样和无机抗菌试样表面均有大量细菌和细胞外基质黏附。结论:有机抗菌聚乙烯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抑制细菌在材料表面形成菌膜,为防治医用导管相关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径。
李红梅李焕新赵卫国季君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