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51)

作品数:4 被引量:156H指数:4
相关作者:王二七孟庆任许光苏哲樊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青藏高原
  • 3篇青藏
  • 2篇地震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盆地
  • 2篇汶川地震
  • 2篇龙门山
  • 1篇新生代
  • 1篇雪山
  • 1篇玉龙雪山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秦岭-大别山
  • 1篇青藏高原东南...
  • 1篇晚新生代
  • 1篇隆升
  • 1篇南缘
  • 1篇虎跳峡
  • 1篇构造控制作用
  • 1篇TIBETA...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王二七
  • 2篇孟庆任
  • 1篇石许华
  • 1篇王刚
  • 1篇樊春
  • 1篇苏哲
  • 1篇许光

传媒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Scienc...

年份

  • 4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我国的一些造山带的侧向挤出构造被引量:23
2009年
尽管大陆只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但是人类生活在大陆上,大部分资源也来自于大陆,因此大陆构造研究有特别的意义,我国的地质前辈们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陆壳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因此大陆构造要比大洋构造复杂的多,认识其演化规律极其困难,但是人类正在通过不同的途径朝这个目标前进。地块的侧向挤出是大陆构造的主要形式。尽管大规模的地块侧向挤出是否发生在青藏高原主体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有证据显示地块的侧向挤出广泛地发生在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我国其它的一些造山带内,呈现出不同的规模、位移量和变形特征。位于滇西三江断裂带内的兰坪—思茅盆地在印度和华南第三纪的压扭性相互作用下向南挤出;沿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早第三纪印度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南北向碰撞,最新的挤出地体是塔里木盆地;雪峰地块向南的侧向挤出受控于华南地区北西—南东向区域性扭性构造作用;沿扬子地块北缘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晚期的南北向挤压,造成四川盆地发生向西的侧向挤出;沿秦岭—大别山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发生在中生代,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下地壳随扬子地块的挤入向东运动,最后在桐柏—大别山隆升到地表,而中上地壳包括留风关复理石沉积和碧口地块向西挤出。桐柏—大别山和青藏高原均形成于大陆的碰撞,地壳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增厚。因此,有理由相信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和桐柏—大别山的下地壳结构和构造是一样的,要研究两者物质组成和赋存状态以及运动和变形特征可以互相参考和借鉴。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引发了对高原下地壳流变的关注和争论。上述桐柏—大别山中生代下地壳的侧向挤出就是通道流,由此证明青藏高原下地壳通道流是存
王二七苏哲许光
关键词:青藏高原秦岭-大别山
Mesozoic and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belt被引量:25
2009年
The giant earthquake (M s=8.0) in Wenchuan on May 12, 2008 was triggered by obliqu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South China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belt. The Longmenshan fault belt mark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ec
WANG ErChie
关键词:WENCHUANLONGMENSHANLANDSLIDEFLOODINGPLAIN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5.12汶川大地震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现今的应力与应变场以及在历史中形成的构造格架极为复杂.龙门山构造格架先是形成于太平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后又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协调青藏...
王二七孟庆任
关键词:青藏高原汶川地震龙门山四川盆地
文献传递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被引量:96
2008年
5.12汶川大地震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现今的应力与应变场以及在历史中形成的构造格架极为复杂.龙门山构造格架先是形成于太平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后又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协调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水平生长,其现今的地质地貌格局就形成于这两构造事件的叠加作用.在晚三叠世,扬子西缘发生陆内汇聚作用,在川西形成龙门山构造带,并导致四川前陆盆地的形成,龙门山与四川前陆盆地表现出典型的盆山耦合关系.然而,在中生代大部分时间里,松潘-甘孜构造带与扬子地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造山极性.扬子地块沿一系列左行走滑断裂持续发生顺时针旋转,并主要在四川盆地发育一套河湖相沉积,而松潘-甘孜构造带则以大规模北东.南西向挤压缩短为特征,并发生整体抬升.在新生代大部分时间里,龙门山和四川盆地对青藏高原的生长和抬升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构造和沉积响应.在地壳表面水平变形速率很低的背景下,现今的龙门山却呈现出非常年轻的高峻地貌特征,其地形梯度之大甚至超过喜马拉雅山.由此可以推测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汇聚作用可能发生在地壳深部,可能受下地壳流动的控制.晚新生代时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在龙门山山前突然卸载了大量的洪积物,充填在成都平原内,是气候还是构造成因?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和河流的堰塞,这些地质灾害给我们的启示是:成都平原的砾石沉积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与地质历史中大地震引发的洪水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邑砾岩.在大邑砾岩之下还存在一套沉积特征截然不同的砾岩,其年龄可能是晚中新世(8~13Ma),这些砾岩连同上覆的大邑砾岩和下伏�
王二七孟庆任
关键词:青藏高原汶川地震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东南缘玉龙雪山(5596m)晚新生代隆升的侵蚀与构造控制作用被引量:22
2008年
玉龙雪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它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而引人关注。其顶部为一古残留面,在30×20km^2范围内海拔〉5000m的山峰达18座,高出其周围地区平均海拔近1000m。在分析该区地质地貌特征基础上,我们根据岩石圈弹性挠曲地壳均衡理论,以较保守的残留面海拔4250m为当时金沙江下切玉龙雪山的基准面,结果表明:由于虎跳峡中大规模物质剥蚀而引起玉龙雪山地壳均衡反弹,导致山体隆升了468m,这完全是侵蚀作用对于玉龙雪山隆升的贡献。而玉龙雪山与周围地区的剩余地势高差,主要由正断层等构造作用造成。因此,玉龙雪山的隆升是侵蚀与构造作用共同控制的结果。该区最大量地壳均衡反弹的触发机制是5.0~2.5Ma期间玉龙雪山东西两侧正断层的发生。另一方面,作为玉龙雪山的南东延伸部分——点苍山(4122m)在5.0~2.5Ma同样也发生了构造伸展,但是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河流侵蚀作用,因此其海拔相对要低很多。这进一步说明地壳均衡反弹导致了玉龙雪山隆升,并加大了玉龙雪山与点苍山在原有基础上的地势高差。
石许华王二七王刚樊春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玉龙雪山虎跳峡隆升
Late Cenozoic to recent transtensional deformation across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Gaoligong shear zone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S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tectonic origin
With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Gaoligong Shan shear zone forms the boundary between t...
Erchie Wang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