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0102)
- 作品数:6 被引量:44H指数:4
- 相关作者:满志敏张健杨煜达肖薇薇申震洲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生物学更多>>
- 1609—1615年长江下游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被引量:4
- 2011年
- 根据明代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和项鼎铉的《呼桓日记》中有关浙江嘉兴地区的夏季天气、感应记录,重建了1609-1615年夏季嘉兴地区的降水序列,并确定其梅雨期的入梅和出梅时间。据此,对上述年份梅雨进行了分类,其降水在雨期开始、结束日期和持续时间等特征上与现代浙江北部地区的梅雨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进而根据地方志中的旱涝灾害情况,分析了梅雨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二者虽然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契合,甚至有些年份完全相反。这对于了解小冰期前期的梅雨活动和特征以及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状况均具有重要意义。
- 刘炳涛满志敏杨煜达
- 关键词:梅雨小冰期
- 1868年长江中下游“二度梅”的雨带推移过程被引量:2
- 2011年
- 本文尝试使用高分辨率的清代日记资料,复原1868年长江中下游各地夏季降水情况,辨析出当年梅雨季节各地的降水时间和主要降水过程,发现该年发生了"二度梅"现象。该年入梅较早,6月8日全流域降水就已经开始,且14日以后雨带有北抬趋势,但很快南撤出长江流域,引起降水中断。直至7月5日开始,雨带又重新占据长江南岸,带来第二段梅雨。"二度梅"的发生可能与副高持续南撤有关。
- 郑微微满志敏杨煜达
- 关键词:梅雨环流背景
- 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序列重建与特征诊断被引量:26
- 2013年
- 据清代各县级政区的历史沿革,及现存历史文献资料的详细程度,选取黄河中游18个代表站点,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上,采用旱涝等级法与面积加权法重建了1644-2009年各站点旱涝等级序列。利用小波分析、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检测了全区过去366年旱涝发生的周期、阶段性和突变点。结果显示:旱涝序列存在21年、70年、114年左右的多年代际尺度周期信号;1644-1683年、1737-1775年、1885-1921年为多雨期,1684-1736年、1776-1814年、1922-2001年为少雨期;目前黄河中游开始进入雨涝多发期;1815-1895年旱涝波动频繁,气候进入不稳定期;过去366年存在2个由干旱转为雨涝期的气候突变点,分别位于1723-1726和1814-1816年。
- 张健满志敏肖薇薇申震洲
- 关键词:历史气候旱涝特征
- 中世纪温暖期华北降水与黄河泛滥被引量:2
- 2014年
- 本文利用文献记载建立了五代至北宋时期(中世纪温暖期)的降水等级指数,指数表明这个时期华北地区大范围降水比较多见,在百年尺度上有两次峰值,第一次出现在970s年代,第二次出现在1080s年代。降水等级的波动与黄河决溢次有数很好的相关关系,尤其是降水的峰值年代与黄河决溢的峰值年代完全匹配。因此华北地区汛期大范围强降水是当时黄河决溢的主要原因。中世纪温暖期华北地区出现了降水增加、洪涝多发,是整个时期的基本特征,而两者年代际的变化并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但有寒冷事件记载代表冬季寒冷的年份通常夏秋汛不发生大范围降水。
- 满志敏
- 关键词:历史时期华北降水
- 1819年黄河中游极端降水:史实、特征及气候背景被引量:9
- 2011年
- 据清宫档案与方志记载,复原了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黄河中、下游大范围房屋倒塌、民田冲没、人口伤亡、黄河多处决溢等雨涝灾情图景及时空分异特征,这是在明清小冰期大气候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研究指出,该年黄河中游夏秋季雨期长(连阴雨)、且多大到暴雨,二级流域(汾河、渭河)6—9月份降水县区雨日高达40日以上,与该年6—9月份黄河万锦滩报汛志桩的相对水位变化基本一致,可见该年下游洪涝灾害主要受中游极端降水所致,并利用Pearson-Ⅲ型分布曲线对志桩水位实测值进行分析,其最大水位乃百年一遇。主要有3个降水中心:(1)黄河中游干流北部河曲县至葭州段;(2)泾、渭流域上游区;(3)汾河流域中下游与黄、渭、洛三角区。认为该年降水异常不是非厄尔尼诺年大范围降水偏多的一般性特征的表现,与南极涛动指数(AAO)变化也不能对应,与太阳活动周期的较小值年、坦博拉火山活动持续影响等因子亦有较大关系。
- 张健满志敏张俊辉
- 关键词:历史气候极端降水
- 1470年~2000年长江中下游夏半年干湿变化的频谱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8个代表性站点1470年~2000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和1951年~2000年5~9月的器测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EOF、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技术,对1470年~2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湿演变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旱涝等级资料能够准确表达该区域干湿演变的时空特征;(2)前3个主要模态——全区一致、东西相反、南北相反,基本上反映了该区域干湿变化的主要特征,其中第一模态解释了42.3%的方差;(3)在30年的时间尺度上,区域干湿突变均出现在1850s以前,1550s、1740s,1820s,1837s由干转湿,1620s、1520s和1850s由湿转干,近50a是过去500a中年际气候变率最大的时段;(4)干湿演变的主要周期是117a、40a、30a、18a、5a和2~3a,除了18年和2~3a的周期震荡强弱变化不明显外,其余的周期信号强弱均在18世纪温暖时段前后出现了明显变化.这也意味着,19世纪的寒冷时段并非是17世纪寒冷时段的循环再现,这两个寒冷时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徐新创张学珍刘成武柯新利
-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干湿变化小冰期小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