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SW-12-IV)
- 作品数:12 被引量:162H指数:8
- 相关作者:刘恩生刘正文鲍传和韩博平丁淑荃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太湖鲚鱼渔获量变化与主要鱼类渔获量间关系的多元分析被引量:7
- 2005年
- 根据太湖1973~2002年的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湖鲚鱼渔获量变化与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关系.建立了太湖鲚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最优线性回归模型.通径分析表明:对鲚鱼渔获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是鲤、鲫鱼,其次是鲌鱼和鲢鳙鱼,其他鱼类对鲚鱼的变化影响不明显(P>0.05).
- 刘恩生许建新程建新曹萍
- 关键词:太湖主要鱼类渔获量
- 铜绿微囊藻中的紫外保护物质类菌孢素氨基酸(MAAs)与水华形成机制探讨被引量:17
- 2003年
- 类菌孢素氨基酸(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 间称MAAs)存在于许多生物体内,对紫外辐射(UVR)有较高的吸收能力,被认为有保护细胞、减少UVR损伤的功能. 通过对从太湖分离、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以微囊藻为优势种类的太湖浮游植物样品的吸收光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铜绿微囊藻和太湖浮游植物都含有shinorine和porphyra-334两种MAAs,但以shinorine为主. 本文还讨论了MAAs与铜绿微囊藻水华形成的关系.
- 刘正文钟萍韩博平
-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水华太湖
- 太湖湖滨带浮叶植物菱(Trapa quadrispinosa Roxb)对氮素再悬浮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5年
- 大型浅水湖泊沉积物的再悬浮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过程之一,也是影响湖泊内源负荷的主要因子之一。大型水生植物在抑制沉积物再悬浮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浮叶植物生长区内外的沉积物再悬浮速率、沉积物总氮含量和水中总氮浓度,探讨太湖湖滨带浮叶植物菱(Trapa quadrispinosaRoxb)对沉积物中氮素再悬浮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菱对沉积物的再悬浮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研究期间,菱生长区内的平均沉积物再悬浮速率为218.46g dw m-2d-1,生长区外为658.13 g dw m-2d-1。随着沉积物的再悬浮,在生长区内平均每天每平方米有719.63mg N(每年每平方米262.66 g)被带入水中,在生长区外相应的数字为1 536.14 mg(每年每平方米560.69 g)。另外在研究中发现上层沉积物总氮含量受风浪影响较大,与沉积物再悬浮速率呈负相关。恢复浮叶植物能有效控制湖泊沉积物再悬浮,降低湖水氮负荷。
- 黄沛生刘正文韩博平
- 关键词:太湖沉积物再悬浮湖滨带太湖氮素
- 太湖新银鱼、鲚鱼的食性比较及相互影响分析被引量:30
- 2007年
- 在太湖,通过对263个太湖新银鱼和鲚鱼胃含物样本的食物组成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两种鱼类间的食物关系;并结合太湖历年鱼类渔获量资料,对渔获量变化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新银鱼在4月份的食物中以桡足类为主,占个数的70.11%±10.57%,其次是枝角类,为29.84%±10.62%,轮虫的数量极少,仅占0.05%±0.11%;在4月份1^+鲚鱼的食物中以枝角类为主、占79.35%±11.42%,桡足类占19.97%±10.78%,而轮虫和虾的数量很少,分别占0.49%±0.45%和0.20%±0.44%.而在9-10月份0^+鲚鱼的食物中.枝角类占89.77%±13.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占2.39%±4.95%;用Pianka提出的公式,计算两种鱼类在4月份5个采样点的饵料重叠系数平均为0.4739±0.2810,没有达到Keast提出的O_(jk)>0.7的严重重叠水平;计算5个采样点的相同食物组成比平均为46.42%±20.32%,和饵料重叠系数接近.而偏相关分析表明:两种鱼类数量变化间的相关关系是负向的,且随着鱼类密度的增加,负相关关系的显著水平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如1973-1984年期间的负相关关系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0.2531 p=0.584),而1985-2004年期间的负相关关系接近显著水平(r=-0.4395 p=0.101).分析认为:太湖新银鱼和鲚鱼的食物虽有重叠,但通常情况下食物竞争并不激烈;种群数量变化间的相互影响是负向的,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可能仅在两种鱼类密度很高时,激烈地食物竞争才会发生、并主要表现为对哲水蚤和剑水蚤的竞争;且数量间负向的相互影响有加强趋势.
- 刘恩生鲍传和吴林坤曹萍
- 关键词:太湖太湖新银鱼
- 太湖银鱼产量变化和主要鱼类间关系的最优回归模型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根据太湖1973~2002年的鱼类分类产量统计资料,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太湖主要鱼类产量变化对银鱼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产量间的最优化回归模型为W=225.084 3+1.486 0 W3+0.087 7 W7(W为银鱼产量,W3为鲌鱼产量,W7为其他鱼类产量,n=30,R=0.868 0,P<0.000 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鲌鱼对银鱼产量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其他鱼类,”其通径系数分别为:Py.3=0.890 8,P<0.000 1,Py.7=0.388 7,P=0.000 6。而鲚鱼、鲤鲫鱼、鲢鳙鱼、青草鱼产量变化对银鱼的影响不显著。
- 许建新刘恩生
- 关键词:太湖银鱼主要鱼类
- 三氯化铁和苦草复合应用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实验被引量:4
- 2007年
- 利用三氯化铁絮凝剂和沉水植物苦草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优缺点,复合应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结果表明,三氯化铁可有效降低水体的悬浮物浓度和总磷浓度,为水生植物早期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水生植物可保持和加强三氯化铁絮凝剂对水质的处理效果,并降低水体的总氮浓度。
- 黄沛生谭镇俞林伟刘正文
- 关键词:生态修复富营养化FECL3苦草
- 太湖鱼类产量、组成的变动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40
- 2005年
- 通过2003年9月-2004年1月的渔获物调查,并结合1984-2002年的鱼类产量统计资料,分析了近二十年来太湖鱼类产量和组成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太湖鱼类的种类在不断减少,如本次调查和2002年3月-2003年12月的调查只采集到48种鱼类,和历史资源料比较有55种鱼类难以采到;鱼类产量组成表现为仅鲚鱼的产量和组成比例总体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从1984年的5153.7t、占总产量的36.2%上升到2002年的19571t、64.1%,鲤、鲫鱼基本维持不变,但近四年略有上升,其余鱼类均呈下降趋势.用Wilhm改进式计算的鱼类产量组成的均匀度指数H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二十年来平均以每年-0.0465的速率下降;分析认为,人类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太湖生态环境变化,包括江湖阻隔、过渡捕捞、富营养化及太湖特有的鱼类生态学特点决定了鱼类组成的这一变化趋势:江湖阻隔、过度捕捞是引起太湖鱼类种类减少和鱼类组成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太湖近二十年来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由此使初级生产力水平持续增长,浮游生物饵料丰富,使鲚鱼等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产量逐年提高;舶鱼数量的减少又使鲚鱼失去抑制.随着鲚鱼等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产量的升高,太湖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太湖浮游植物数量倍增的生物学因素之一.目前太湖鱼类产量组成的变化正向着抑制浮游动物和有利浮游植物生长的方向发展.
- 刘恩生刘正文陈伟民陈开宁
- 关键词:太湖鱼类产量生态环境变化富营养化程度浮游植物生长
- 太湖鱼类渔获量和优势种年龄组成的变化规律及下行效应分析被引量:17
- 2005年
- 通过2003-2004年对太湖鱼类组成、优势鱼类鲚鱼的年龄结构及食物组成分析,结合鱼类渔获量统计和环境检测资料,研究了太湖鱼类渔获量、组成比例和优势鱼类湖鲚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规律、机制以及相应变化对环境产生的下行效应.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已从1952年的4 060.7 t上升到2002年的30 516.5 t;鲚鱼已成为绝对优势种,从1952年的640.5 t,占15.8%,上升到2002年的19 571 t、占64.1%;鲚鱼种群年龄组成的低龄化趋势明显,种群中0+个体占(99.04±2.21)%(2003年)、(99.08±0.80)%(2004年);而0+鲚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其中枝角类占食物总个数的(89.77±13.69)%;鲤鲫鱼1952-1998年期间相对稳定在(1 010.1±367.2) t,占总量的(8.89%±5.33)%,1999年达到2 547.4 t,占11.7%,2000-2002年达到(3 500~3 700) t,占总量的11.8%~14.7%,已成为太湖的主要鱼类之一;太湖的主要肉食性鱼类鮊鱼由最高年份(1987年)的1 090.8 t、占鱼类总量7.7%降至近8年(1995-2002年)的100~150 t、仅占0.4%~0.5%.分析认为: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升高主要是鲚鱼的快速增加所引起;而鲚鱼快速增加的原因是富营养化引起的浮游生物数量快速增加及对其有抑制作用的鮊鱼数量不断减少所导致.鲚鱼数量升高又消耗了大量浮游动物,这可能成为太湖浮游植物失去抑制从而暴发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
- 刘恩生吴林坤曹萍鲍传和丁淑荃
- 关键词:太湖优势种年龄组成
- 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分析被引量:6
- 2006年
- 根据太湖1973-2002年连续30年的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研究了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2004-2005年的食性调查初步结果对相互关系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和其它鱼类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和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有一致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均表明,太湖银鱼和和鲚鱼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太湖银鱼渔获量的变化除受捕捞强度及环境理化等因素影响外,鲌鱼通过捕食调节,可能降低了鲚鱼和银鱼的食物竞争强度,从而有利银鱼增加;鲢、鳙鱼通过和鲚鱼的食物竞争,从而间接促进了银鱼种群数量发展。
- 刘恩生鲍传和曹萍丁淑荃
- 关键词:主要鱼类银鱼渔获量太湖
- 太湖新银鱼的食物组成及与主要鱼类间关系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2
- 2006年
- 为了定量分析太湖新银鱼和鲚鱼间的食物关系,用个体数量百分比为指标,对太湖5个采样点的110尾太湖新银鱼样本进行了食物组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4月份太湖新银鱼的食物中主要是桡足类,占食物总个数的70.11%±10.57%;其次是枝角类,占29.84%±10.62%;轮虫很少,仅占0.05%±0.11%;其中食物中的哲水蚤数量组成比例最高,平均占食物总个数的48.46%±8.58%,其次是剑水蚤和裸腹蚤,分别为18.97%±3.61%和15.63%±2.64%,轮虫和其它水蚤数量很少,共占14.26%±8.33%;在秋、冬季,根据仅能采集到的少数样本,估计桡足类约占食物总个数的80%。;而鲚鱼的主要食物是枝角类,占4月份食物总个数的79.35%±11.42%,占秋、冬季食物总个数的89.77%±13.69%。初步结论认为:太湖新银鱼和鲚鱼的食物组成差别很大;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是桡足类,而鲚鱼的主要食物是枝角类。
- 刘恩生鲍传和吴林坤曹萍
- 关键词:太湖太湖新银鱼食物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