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

作品数:477 被引量:4,589H指数:32
相关作者:马中元金志凤李仁忠张京红刘少军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77篇期刊文章
  • 7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6篇天文地球
  • 80篇农业科学
  • 2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篇自动化与计算...
  • 10篇水利工程
  • 5篇机械工程
  • 4篇电气工程
  • 3篇电子电信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87篇降水
  • 70篇暴雨
  • 61篇雷达
  • 55篇气象
  • 54篇回波
  • 53篇气候
  • 33篇强降水
  • 33篇回波特征
  • 31篇台风
  • 26篇灾害
  • 26篇雷达回波
  • 25篇大暴雨
  • 24篇冰雹
  • 23篇雷暴
  • 23篇回波特征分析
  • 22篇短时强降水
  • 21篇水汽
  • 20篇霜冻
  • 20篇大风
  • 17篇降水量

机构

  • 65篇江西省气象局
  • 47篇中国气象局
  • 38篇南京信息工程...
  • 38篇中国气象科学...
  • 21篇中国气象局国...
  • 20篇浙江省气候中...
  • 16篇海南省气候中...
  • 15篇福建省气象局
  • 15篇湖北省气象局
  • 13篇成都信息工程...
  • 13篇江苏省气象局
  • 13篇天津市气象台
  • 12篇南海气象防灾...
  • 11篇青海省气候中...
  • 10篇中国气象局成...
  • 10篇山西省气象台
  • 10篇海南省气象科...
  • 10篇江苏省气象服...
  • 9篇安徽省气象局
  • 9篇武汉区域气候...

作者

  • 62篇马中元
  • 15篇金志凤
  • 13篇李仁忠
  • 12篇刘少军
  • 12篇张京红
  • 9篇王治海
  • 9篇洪丽霞
  • 8篇吴振玲
  • 8篇屈振江
  • 8篇苗爱梅
  • 7篇吴胜安
  • 7篇蔡大鑫
  • 6篇李林
  • 6篇孙丞虎
  • 6篇周广胜
  • 6篇陈家金
  • 6篇李国平
  • 5篇包红军
  • 5篇姚益平
  • 5篇刘义花

传媒

  • 42篇气象水文海洋...
  • 41篇气象
  • 23篇高原气象
  • 22篇气象科技
  • 21篇暴雨灾害
  • 19篇气象与环境学...
  • 17篇气象与环境科...
  • 15篇气象科学
  • 14篇江西科学
  • 14篇应用气象学报
  • 14篇第33届中国...
  • 13篇干旱气象
  • 1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0篇冰川冻土
  • 8篇中国农业气象
  • 8篇大气科学学报
  • 7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26篇2022
  • 21篇2021
  • 17篇2020
  • 14篇2019
  • 26篇2018
  • 46篇2017
  • 82篇2016
  • 85篇2015
  • 73篇2014
  • 68篇2013
  • 57篇2012
  • 32篇2011
4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西两次雷击事件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为做好江西雷电监测预警和雷电防御工作,使用天气图、地面气象要素、雷电数据、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单部雷达PUP产品等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2021年3月江西两次雷击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雷击事件是由超级单体和强单体回波系统影响产生。(2)在雷达拼图上,超级单体回波有4个特征:(1)≥60 d BZ组合反射率CR回波强度,并有≥65 dBZ回波核;(2)60 dBZ强回波面积≥10 km×10 km;(3)30~60 dBZ强回波梯度≤8 km;(4)在强回波移动方向的下风方有云砧形成的“前伸”回波结构。(3)在单站PUP产品上,超级单体有中气旋配合,组合反射率CR强度达到65 dBZ,回波顶高ET达到11~12 km,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达到60 kg/m~2;垂直反射率因子RCS上55 d BZ强回波顶高达到8 km,65 dBZ强中心在6 km高度;垂直径向速度VCS在强回波区存在速度对,-5~19 m·s速度达到弱切变的强度。(4)强单体回波组合反射率CR强度达到60 dBZ,回波顶高ET达到9~10 km,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达到50~60 kg/m2;垂直反射率因子RCS上55 d BZ强回波顶高达到8 km,60 dBZ强回波高度伸展到6 km,没有65 d BZ强回波中心;垂直径向速度VCS表现为正速度区,分成上下两层。
黄中根马中元谌芸陈鲍发段和平
关键词:雷击事件回波特征
青海治多公元1374年以来树轮记录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被引量:17
2013年
根据青海省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629a树木年轮年表序列,依据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该年表与树木生长时气温、降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年表对高原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反映敏感,由其重建了该区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历史序列,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方程稳定,所重建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比较可靠,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通过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得出,重建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藏高原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年际的历史变化。1374年以来在年代际尺度上,持续时间较长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特强时段有4个,即1396~1416年、1684~1699年、1816~1826年和1875~1889年;持续时间较长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特弱时段有4个,即1374~1384年、1417~1436年、1802~1812年和1897~1909年。在629a中共出现22个极端强年和8个极端弱年,15世纪出现7个极端强年和5个极端弱年。15~17世纪是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多变时期,18~20世纪是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相对稳定时段。
时兴合秦宁生刘洪滨汪青春冯蜀青刘义花
关键词:树轮加热场
江西副高边缘雷暴大风雷达拼图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21年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雷电资料和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天气图中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回波图像、回波廓线等分析方法,对2020年7月11日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中尺度雷暴大风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控制或边缘上,江西上空100 hPa是东北风,500 hPa是西南风,高空呈现逆时针环流,T-lnP图上层结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面积较大,对产生强对流天气有利;由于上下两层的风向不同,使得雷暴回波系统的移动与回波系统的云砧伸展方向不一致,从而加剧了对流上升运动,使得雷暴回波系统发展、加强、维持。2)回波产生初期是局地对流单体回波,通过不断新生单体和单体合并等方式,形成南北走向的回波短带,这种合并形成的回波短带发展旺盛时,会产生多站雷暴大风天气。3)南北走向的回波短带是产生雷暴大风的主要回波特征,虽然回波强度只有55 dBZ,但移动速度较快(60~70 km/h),造成地面大风。江西WebGIS雷达拼图上叠加多部雷达风暴跟踪信息STI(Storm Tracking Information),可以明确风暴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根据STI密集区判断,增加了STI的可用性。4)“前伸”或“延伸”回波反映了回波系统上方的高空风走向和积雨云的云砧飘离方向。“延伸”回波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副高边缘雷暴回波系统的强弱程度。为改进副热带高压边缘中尺度雷暴大风的预警预报准确率提供依据。
夏文梅马中元慕瑞琪马中元黄龙飞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雷暴大风
海南岛橡胶林历史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我国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五省,其中海南是我国主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海南地处热带地区,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是我国台风影响频繁的地区,由于受台风的影响,天然橡胶经常遭受严重的风害。认识台风灾害对...
刘少军张京红蔡大鑫田光辉张国峰邹海平
关键词:橡胶台风灾害
文献传递
多模式集成的RBF神经网络天气预报被引量:6
2014年
针对复杂庞大的多模式数值预报数据,提出一种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集成天气预报模型.根据天津市预报站点采用的WRF模式、RUC模式等数值预报数据的特点,将多种单模式数据作为RBF神经网络输入,网络输出为集成预报结果.实验表明:RBF神经网络集成预报模型降低了单模式预报误差,更加贴近了真实数据,并且在稳定性和实效性方面均有良好表现.
熊聪聪潘璇赵奇吴振玲
关键词:多模式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
拉萨市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5
2012年
采用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拉萨市13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气温观测资料以及同期MODIS地表温度数据,讨论了拉萨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在人口相对比较密集、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城关区、堆龙德庆、达孜、曲水等地,其热岛效应显著,以城关区(拉萨老城区中心)最为突出。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的热岛效应最强,其次是春季和秋季,最弱的是夏季;热岛强度在3月初(开始减弱)以及9月中旬(开始增强)存在着显著突变,这一特征对应了春、夏季热岛较弱,秋、冬季热岛效应较强的分布规律。此外,热岛强度和海拔高度之间呈现很好的反相关;②拉萨市一年中城市热岛出现概率高达99.45%,其中,绝大多数热岛强度介于1~2℃;逐月热岛效应差别较大,10月最大,热岛值可以达到2.11℃,9月次之,7月热岛强度最弱,热岛值仅为1.21℃;日变化特征为白天热岛强度呈现V字波动变化,晚上保持较高的热岛强度水平;白天的热岛效应在冬季最强,秋季夜间的热岛效应基本强于其他季节。
拉巴次仁卓嘎罗布普布次仁
关键词:城市热岛自动气象站影响因素
一次夏季低涡系统中MCS演变特征被引量:7
2013年
2011年7月11—13日,黑龙江省西部连续出现3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伴有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和雷电等天气。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MCS环流、中尺度及物理量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低涡系统下MCS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和干线是触发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重要因素。高低空一致的切变线和辐合线促使MCS的发展,MCS向不稳定能量区移动。假相当位温、K指数、沙氏指数和上干下湿的水汽条件及上冷下暖的温度平流等对MCS发生发展有重要指示作用。飑线发生在MCS云团强度梯度大的前边界,该地域是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地。
张晰莹徐玥
关键词:MCS地面辐合线低涡飑线
1961—2010年山西终霜冻的周期分析及其突变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深入研究山西霜冻的发生演变规律,提高防霜减灾能力和农作物产量,利用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地温资料,采用Morlet小波以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终霜冻日1961—2010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平均终霜冻日呈现提早结束的趋势并有显著波动变化,除1980—1989年及2005—2010年外,均表现为显著提早的趋势;2001—2010年是山西平均终霜冻日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小波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山西轻微、中度、重度终霜冻的主要周期分别为14-17年、12-14年和7年;次周期分别为1年、1年和5年;目前,山西正处在轻微终霜冻的提前期以及中度和重度终霜冻的推后期。M-K突变检验表明,1961—2010年山西平均终霜冻日在1990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且大部分站点的终霜冻日在1975—1996年之间都发生了突变,突变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南部偏早北部偏晚,中部偏早、东部和西部偏晚的分布特征;突变在1980—1989年的分布区域最为广泛,中西部、西北部、东北部和中东部地区是突变最晚的地区。
李芬张建新
关键词:终霜冻突变检验
关于WRF模式模拟到达地表短波辐射的统计订正被引量:7
2013年
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研究和业务工作迫切需要开展太阳辐射预报技术研究,而中尺度数值模式直接输出的辐射预报与实测值误差较大,有必要对模式输出结果进行解释应用以提高辐射预报的准确率.基于WRF模式逐时输出结果,对模式模拟的2009年8月武汉站到达地表短波辐射进行误差订正.结果表明:1)与武汉站逐时总辐射相关性较高的模式输出因子为:到达地表短波辐射、地表温度、2m气温、2m比湿和云水混合比的垂直积分;2)简单的消除偏差方法对模式预报效果略有改进;3)综合考虑了辐射、温度和水汽条件的MOS预报效果最佳,可使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由模式预报的38.3%减少到22.0%.可见,通过对模式输出结果进行误差订正,能够进一步提高辐射预报的准确率.
白永清陈正洪王明欢赖安伟
关键词:太阳能偏差订正
淮河流域一次强对流性天气过程的遥感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利用气象卫星红外遥感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探测信息,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一次暴雨强对流性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了解两种探测结果间存在的异同点。结果表明:虽然气象卫星在时空分辨率上不如天气雷达直观,但从卫星云图上可以观测到在雷达回波图中无法分析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且通过Tir=Twv线所处位置的分析,能够跟踪对流系统的发展趋势。而从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回波强度分布以及径向速度中,则可以清晰地观测到系统的小尺度变化特征以及不同高度的径向速度特征。综合两种探测信息可以相互弥补不足,提取到更多的有效信息。
黄勇翟菁邱学兴
关键词:天气雷达卫星
共5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