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080787)
-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余勤周丽萍段延平林洁李佩佩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实验研究所应用的移植途径
- 2010年
- 1992年Reynolds和Weiss[1]从成年小鼠纹状体分离出NSCs,打破了成熟神经元不能再生的传统观念.移植外源性NSCs到神经损伤区域为治疗神经损伤提供了新思路,但NSCs活体取材难,还面临伦理与法律问题,其发展受到限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自中胚层的早期细胞,取材相对方便,研究者已经从多种间质组织中培养得到,如骨髓、脂肪、脐带血等,并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潜能[2-3].大量实验证明MSCs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有一定疗效,而研究所用的移植途径多样,主要有局部实质移植、经脑脊液移植和经血液移植等.现将近几年国内外此方面实验研究中所采用的MSCs移植途径作一概述.
- 李佩佩余勤宣晓波盛丽先周丽萍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干细胞移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SDF-1/CXCR4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被引量:5
- 2010年
-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damage.HIB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其发病率高,可造成瘫痪、智力低下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
- 段延平余勤周丽萍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有关缺氧诱导因子-1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9年
-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由Semenza于1992年发现,为连接在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基因低氧反应元件上的一个核因子。
- 林洁余勤刘丽珍
-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缺血缺氧
- 黄芪联合间质干细胞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3天治疗组脑局部注射经BrdU标记的rMSCs[(2.5~5)×105cell],或同时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2mL/100g),对照组则仅注射黄芪注射液或脑局部注射PBS液。造模后24天(即移植后21天)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试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另取脑组织作HE染色和双标免疫组化。结果:Morris水迷宫试验中,rMSCs移植加黄芪组在各时间点的平均潜伏期均低于rMSCs移植组,除第1、6天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穿越平台次数高于rMSCs移植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rMSCs移植加黄芪组较rMSCs移植组脑组织修复更明显。双标免疫组化显示rMSCs移植加黄芪组中GFAP、NSE阳性细胞数目均较rMSCs移植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在体内诱导r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同时具有协同rMSCs修复损伤脑组织,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
- 余勤宣晓波盛丽先董勤李佩佩林洁郭莹来丽丽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缺氧缺血性脑损伤MORRIS水迷宫
- 间质干细胞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间质干细胞可通过脑实质、血液和脑脊液等移植方式进入脑组织,修复损伤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种子细胞;但血脑屏障存在着特殊结构,研究间质干细胞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相关性,使更多间质干细胞穿过血脑屏障。综述了间质干细胞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 周丽萍余勤段延平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血脑屏障通透性体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