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2JA720019)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胡浩周燕王静谭力扬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哲学宗教更多>>
-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隐喻研究——兼论隐喻和类比的区别
- 2006年
- 本文首先介绍了几位分析哲学家对隐喻的意义定位及隐喻的工作机制的分析,总结出两条识别隐喻的进路,并基于这两条进路对隐喻和类比等概念的区别做出了澄清。
- 胡浩
- 理论词项的类比解释及其困难
- 2006年
- 揭示理论词项内涵中的自然类成分是科学理论创建的核心任务之一。哈雷提出基于类比结构的模型构建的方法来给出理论词项的解释,但这一进路仍面临着相当的困难和问题。
- 胡浩
- 科学实在论的仪器因果机制指称理论
- 2010年
- 在科学哲学中,实在论与工具主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科学理论是否的确指称与描述实际存在的对象还是仅需要具有经验恰当性这个核心问题之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将理论视为一种以逻辑映射方式对应描述世界的语言结构。因此,提出一种新型的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将语言与世界视为借助仪器因果机制的相互实现就可以解决实在论与工具主义的争论,使实在论构筑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同时,这种语言与世界的新型关系将引导建立起对科学理论的新的理解方式。
- 谭力扬
- 关键词:实在论指称涵义
- 隐喻的工作机制及其恰当性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该文受戴维森的启发,并基于唯特根斯坦对“把…看作…”的分析,尝试提出隐喻创造相似性的工作机制以及这一机制运作如何可能的恰当件条件,并将笔者的这一理论与哈雷等提出的语义学—本体论分析进行了比较。
- 胡浩
- 观察客观性的认知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文章拟从观察的理论负荷性层面来展开对观察客观性问题的认知分析。福多和丘奇兰德基于知觉与认知关系 ,围绕中性观察展开激烈交锋。我们认为 ,能够运用认知科学关于知觉的研究 ,从心理机制层面上对该问题做出精细说明与探讨。
- 周燕
- 关键词:知觉
- 基于语词的逻辑—哲学研究反思被引量:1
- 2004年
- 文章在现代哲学中“语言转向”的启发下 ,从学术界对命题词、联结词和量词的研究角度 ,重审三段论逻辑、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 ,展示了一种理解逻辑—哲学研究的新视角。
- 王静
- 关键词: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