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1-1017-04) 作品数:14 被引量:49 H指数:6 相关作者: 王硕 董瑞娟 陈静 刘冬鑫 王媛 更多>> 相关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临床听力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总结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患者临床特点和听力学测试结果,分析其听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发病年龄,确诊年龄以及纯音听阈、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结果。结果患者中男34例(56.7%),女26例(43.3%);发病年龄6~32岁,平均年龄(16.6±4.7)岁,以青少年居多;ANSD平均确诊年龄(24.9±6.8)岁,2例患者伴有视神经萎缩。60例ANSD患者均为双侧发病,纯音听力图以峰型或碟形102耳(85.0%)为主,波峰多出现在2 kHz或4 kHz处;依据听力损失程度分级,好于轻度听力损失28耳(23.3%),轻度听力损失59耳(49.2%),中度听力损失28耳(23.3%),重度听力损失4耳(3.3%),极重度听力损失1耳(0.8%)。60例患者均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115耳鼓室图A型,3耳为As,2耳为Ad。92耳(76.7%)均未引出镫骨肌声反射,28耳(23.3%)可引出1 kHz镫骨肌声反射,但阈值均升高。结论 ANSD多单独发病,也可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部分ANSD患者平均听阈可能正常,但多存在低频听力损失。 董瑞娟 王硕 刘博 刘冬鑫 王媛 陈静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对患者使用时域包络与精细结构信息感知言语的影响 被引量:8 2013年 言语声信号,从数学角度分析,可以看做是由慢速变化的时域包络(temporalenvelope)与快速变化的精细结构(finestructure)信息组成。时域包络信息代表随时问相位变化的波形幅值,通常包含了言语信号的时长信息(duration)和幅值包络(amplitudeenvelope),而精细结构信息则表示声信号中瞬时变化的相位(phase)信息。由于当今人工耳蜗技术的言语编码策略多使用Hilberttransform信号处理技术将言语声信号的时域包络与精细结构进行分离提取, 王硕关键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信息感知 包络 信号处理技术 人工耳蜗技术 第二届“听觉与言语感知机制”学术工作坊纪要 2016年 2015年12月19日,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听觉与言语感知机制”课题组与听力学教研室举办的第二届“听觉与言语感知机制”学术工作坊在北京崇文门饭店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美国太平洋大学的6位专家学者围绕“听觉与言语感知机制”的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来自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10余家单位的70余名专家、学者及学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学术气氛高涨。 王硕 干净关键词:言语感知 听觉 作坊 术工 耳鼻咽喉科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助听后言语感知能力的评价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本研究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助听器选配后的言语识别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听力损失程度与年龄对助听后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30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受试者,男13名,女17名,年龄26-86岁,双侧听力损失程度对称,双耳0.5-4 k Hz频率下纯音听力阈值(PTA0.5-4 k Hz)平均值40~75 d B HL。所有受试者均选配PhonakBolero Q50系列耳背式助听器。使用汉语普通话言语测试软件(Mandarin Speech Test Materials,MSTMs)进行裸耳和助听后安静与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结果(1)助听后,安静环境下的双音节识别率平均提高35.1±19.5%;噪声环境下语句识别率平均提高32.8±22.8%;(2)助听后言语识别能力与听力损失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助听优势高于平均水平的受试者纯音听阈均大于50 d B HL,但存在个体差异大的特点。结论助听器选配可以有效帮助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提高言语识别能力,但听力损失程度不是唯一影响助听效果的因素,助听后言语识别能力的改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王硕 董瑞娟 Solveig Christina Voss 钱金宇 吴燕君 张华关键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言语测试 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的评价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采用去除时长信息的声调测试材料评估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依靠音调信息识别声调的能力。方法:16例成人语后聋患者单侧植入人工耳蜗6个月以上。选取10个单音节,每个音节配4个声调,组成40个单音节词,分别由男女声多次录制,选取四声之间时长差别<5ms的80个单音节词为测试词,受试者根据听到的单音节词完成四选一的测试。结果:16例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识别总平均得分为(70.7±22.0)%,其中四声得分最高,二声得分最低。一声易被混淆成二声,二声易被混淆成一声和三声,三声易被混淆成二声,四声最不易被混淆。声调识别得分与助听器使用时间呈正相关。结论:去掉时长因素对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识别能力有所影响,对三声识别影响最显著。由于人工耳蜗植入者音调信息感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没有时长因素辅助的情况下,其一声与二声,二声与三声的辨别最易混淆。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前佩戴助听器的经历有益于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声调识别。 王媛 王硕 董瑞娟 刘冬鑫 刘子夜 陈静关键词:语后聋 人工耳蜗 声调识别 音调 助听器无线麦克风技术对成人听障患者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噪声环境无线麦克风技术对不同聆听距离下助听效果的影响;方法:23例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受试者,男17例,女6例,佩戴双耳助听器在1.5 m和3 m聆听距离时分别采用:①单独使用助听器;②关闭助听器麦克风,单独使用迷你无线麦克风;③助听器麦克风及无线音频麦克风同时开启3种聆听条件,进行噪声下语句识别阈测试,对助听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单独使用助听器聆听,聆听距离为3 m下的语句识别阈显著高于1.5 m聆听距离(P<0.05);使用迷你音频麦克风聆听,在2个聆听距离下的语句识别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迷你音频麦克风可显著改善嘈杂环境下远距离聆听的助听效果。 陈静 董瑞娟 刘冬鑫 王媛 王硕关键词:助听器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时域间隔感知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方法使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开发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测试软件,分别测试成年听力正常者(12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12例)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15例)能够分辨出刺激声中无声间隔的最小时长,即时域间隔感知(temporal gap dection,TGD)阈值,比较三组受试者TGD的差异。结果三组受试者左右耳间TGD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正常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双耳平均TGD阈值分别为3.97±1.12、3.62±1.14、13.72±9.89ms,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TGD阈值与听力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TGD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P<0.01)。结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听觉系统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下降,且个体差异较大。 王硕 董瑞娟 王媛 刘冬鑫 陈静 吴燕君关键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与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汉语声调感知能力的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感知汉语声调的能力,对比分析2种听力损失对声调感知的影响。方法:3组受试者参与该项研究工作,包括听力正常受试者11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14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25例。原始声调测试材料选取10个单音节,每个音节配4个声调,组成40个单音节词。分别由男女声进行多次录制,选取四声之间时长差别小于5ms的80个单音节词做为最终测试词,受试者根据听到的单音节词进行四选一声调识别测试。结果:听力正常受试者平均声调识别得分为(97.3±2.8)%,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受试者平均声调识别得分为(88.0±9.9)%,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受试者平均声调识别得分为(65.7±17.1)%。听力正常者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声调识别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与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声调识别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的声调识别得分与其听阈阈值均呈负相关(r=-0.756、-0.546,均P<0.01)。结论:伴随听力损失程度加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汉语声调识别能力均下降,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声调识别能力损失更为严重,且存在个体差异大的特点。 王硕 董瑞娟 王媛 刘冬鑫 陈静 吴燕君关键词:听力损失 感音神经性 声调识别 不同噪声模式下声调对听力正常青年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通过评价听力正常青年在安静和不同噪声环境下聆听自然声调和平声调语句的言语识别能力,探讨汉语声调对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对20例听力正常青年受试者,使用汉语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材料,分别在安静环境和信噪比为+5、0、-5 dB的语谱噪声(speech-shaped noise, SSN)下,以及双人语噪声(two-talkers babbles, TTB)环境下进行自然声调和平声调语句的言语识别能力测试,比较不同噪声模式下言语识别率的差异。结果在安静环境和信噪比为+5、0 dB的两种噪声模式下,听力正常受试者聆听自然声调语句和平声调语句的言语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信噪比为-5 dB时,两种噪声模式下受试者对自然声调语句的言语识别率显著高于平声调语句(P<0.05);双人语噪声下聆听平声调语句的言语识别率显著高于语谱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P<0.05)。结论与双人语噪声相比,在语谱噪声下聆听时,声调信息对言语识别能力贡献更大。 王媛 李楠 董瑞娟 刘冬鑫 陈静 徐立 王硕增龄对汉语普通话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年龄(周岁)增长对听力正常人群汉语普通话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75例听力正常受试者,男20例,女55例;按年龄分为5组:20~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每组15例。采用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进行安静条件下和噪声条件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结果:各年龄组间言语测试结果在安静条件下和信噪比(SNR)为10,5dB的条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在信噪比为0和-5dB条件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NR=-5dB条件下普通话噪声下言语识别得分与年龄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1)。结论:在嘈杂的噪声环境中,听力正常人言语识别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董瑞娟 王宪慧 刘冬鑫 王媛 陈静 王硕关键词:年龄 言语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