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720006)

作品数:11 被引量:89H指数:5
相关作者:谢耘梁庆寅熊明辉魏斌吴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形式逻辑
  • 3篇非形式逻辑
  • 2篇修辞
  • 2篇修辞学
  • 2篇社会
  • 2篇批判性
  • 2篇逻辑分析
  • 2篇会话
  • 2篇交际
  • 1篇英国哲学
  • 1篇语义
  • 1篇语用论
  • 1篇哲学
  • 1篇哲学论
  • 1篇哲学论证
  • 1篇证成
  • 1篇日常会话
  • 1篇儒家
  • 1篇社会交际
  • 1篇社会交际活动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 1篇东莞理工学院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莱顿大学
  • 1篇阿姆斯特丹大...

作者

  • 5篇谢耘
  • 4篇梁庆寅
  • 3篇魏斌
  • 3篇熊明辉
  • 1篇吴鹏
  • 1篇吕有云

传媒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哲学研究
  • 1篇哲学动态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现代哲学
  • 1篇逻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判断聚合的可接受性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重点讨论群体决策的理性可接受性问题。在以讨论"可行能力"为核心的理性选择理论范畴下,提出了一种群体理性可接受性的概念,它既避免了将群体作为个体抽象物进行重建的弊端,又对经典的群体判断聚合困境提供了比较合理的解决途径;但同时发现,这样的群体理性条件导致一些违反人们群体决策常识的问题出现,比如,它为少数决定制的群体决策规则做出了合理性辩护。进一步刻画群体决策规则合理性和群体决策结果合理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对于判断聚合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以及如何在多元社会现实背景下实现共识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梁庆寅李一希
关键词:妥协
作为理性证成的论证——论证的批判性之维探析
2013年
通过从语用视角来重新审视论证实践,非形式逻辑学家拉尔夫·约翰逊提出了一个"推论性核心+论辩性外层"的二维特质论证概念,并试图藉由对论证实践作"展示理性"的解读,来证成这一概念变革。然而,只有进一步回归论证的理性证成功能,并援引论证的批判性之维,才能合理地辩护其"展示理性"理论。进而,系统地阐发这一批判性维度,还能够更全面地拓展与建构当代论证理论研究的全新论域。
谢耘
当代西方论证理论概观被引量:9
2012年
作为一种理性的社会交际活动,论证历来吸引着学者们的理论关注。古代先贤们对论证的理论探究,催生了逻辑学的几大源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修辞学、论辩术研究的复兴,言语交际理论的进展,以及非形式逻辑、对话逻辑等逻辑学新分支的兴起,更使得论证的建构、解释、分析和评估成为西方学界时新的理论议题。时至今日,“论证”已成为哲学、语言学、修辞学、法学、
谢耘
关键词:西方修辞学概观社会交际活动非形式逻辑
策略操控:语用论辩学之修辞拓展被引量:37
2015年
如何通过批判性讨论合理解决正反双方意见分歧是语用论辩学的核心问题。但在现实论辩话语中,论辩者不仅要遵守合理性标准,还会努力通过修辞策略使论辩结果对自己最有效。鉴于此,语用论辩学近年来逐步尝试修辞维度的理论拓展,提出了"策略操控"概念及其分析方法。以策略操控概念为核心的语用论辩学拓展理论凸显了论辩者为实现论辩合理性和论辩有效性的微妙平衡而在潜在话题、受众需求和表达手段三方面的运筹帷幄,对法律、政治、医疗等交际领域的论辩话语实践均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后续研究应在哲学、理论、实证、分析和实践五个层面上深入探究策略操控现象,并进一步完善其语境分析、修辞分析和谬误识别标准。
吴鹏熊明辉
关键词:修辞学
论证结构的逻辑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当代论证理论对论证结构的研究有两种进路:一种是非形式论证理论的进路,关注的是如何在日常会话中组织论证,组织方式是什么——这是从论证内部的要素研究结构;另一种是可计算论证理论的进路,关注的是冲突论证之间的抽象关系,它们具有怎样的抽象结构——这是从论证间的关系研究结构。因此,可以把论证结构归结为两种:一种是论证的内部结构(internal structure),指的是论证要素的组织方式,即一个论证是如何由前提、推论规则和结论构造的,这样构造的论证属于什么类型,有哪些特点。对此,非形式逻辑学家从论证分类方面做了重要工作,最早是比尔兹利(M.Beardsley)和托马斯(S.Thomas)作出了经典分类,而后北美学者延续了这种分类方法。
梁庆寅魏斌
关键词:逻辑分析日常会话内部结构
法律论证适用的人工智能模型被引量:21
2013年
法律论证适用的人工智能模型是"人工智能与法"研究的核心课题。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论证建模方法已经进入法律科学领域,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建立多种规范模型,有助于人们识别、构造论证和比较、评估论证。文章主要从论证框架和论证语义两个层面探讨法律论证适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其中,论证框架相当于逻辑句法,关注论证的构造;论证语义相当于逻辑语义,关注论证的评价。
梁庆寅魏斌
关键词:法律论证
儒家哲学论证的理性与逻辑被引量:1
2016年
儒家哲学论证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语言论证基础上的哲学论证,其理性不是纯粹理性而是实践理性,且其逻辑也并不是十分重视追求西方式的线性推理或形式推演的理论逻辑,而是追求一种从问题求解和实践论证需要出发的工作逻辑。儒家哲学论证实质上是一种模式型论证,它并不满足于从理智上接受符合形式推论或纯客观的认知,而更重要的是讲究"合乎情理",换句话说,既要诉诸理性论证,又要诉诸生命体验,以满足情感需要和价值期待,进而巧妙地融合理性的认知与生命的情感体验,确定人生的方向和价值选择。这种论证模式不是线性推理所构建的命题证明系统,而是融知、情、意于一体的"情理论道"的论证模式。
熊明辉吕有云
关键词:非形式逻辑
当代论证理论的社会文化维度拓展被引量:5
2015年
藉由论证研究范式上的语用学转向,当代论证理论得以复兴和发展起来。在语用研究进路的主导下,当代论证理论关注特殊语境中的论证行为与交际互动,发展以实现特定语用功能为旨归的论证分析与评价理论,但却忽略了论证实践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特性。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形态,论证不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规则性等跨文化特质,而且还在其基本形态、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等诸多方面,展现出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拓展当代论证理论的社会文化维度,既要求革新论证概念的基本界定,也需要建构具体分析论证实践中社会文化特性的理论框架。
谢耘
庭审对话的逻辑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从非形式逻辑进路看,说服型对话理论和批判性讨论理论可以分析庭审对话的特点和过程,尤其是审判方的论证评估。从对话逻辑进路看,说服型对话系统主要关注起诉方、应诉方和审判方的会话行为和承诺,但是忽略了对论证的评估。庭审对话的逻辑分析应当吸收这两种进路的优点,发展包含审判方的论证评估和会话行为的庭审对话理论。
梁庆寅魏斌
关键词:非形式逻辑
图尔敏的逻辑观述略被引量:7
2013年
在1958年出版的《论证的运用》(TheUsesofArgument)一书中,英国哲学家史蒂芬·图尔敏(StephenToulmin,1922--2009)试图通过对当时逻辑学研究方式和学科性质的理论反思,来揭示哲学与认识论研究中所潜藏的理论问题。由于书中对数学化、形式化研究方法提出质疑与挑战,该书一出版即遭到了形式逻辑学家的激烈批评,并最终被评定为一本包含理论偏见与错误的“反逻辑著作”。然而,半个世纪以来,图尔敏的逻辑思想尽管被放逐于哲学领域之外,但它在当代论证理论、修辞学、言语交际研究等领域备受推崇。同样,现代逻辑的发展虽然一直持守着其数学化、形式化的研究传统,但图尔敏当年所揭示的论证要素、推论强度、领域依赖等诸多议题,都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得到当代形式逻辑学家的关注与探讨。这一略显吊诡的历史发展,既促发了当今学者重拾图尔敏著作的理论兴趣,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其逻辑思想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历史证据。
谢耘熊明辉
关键词:逻辑观英国哲学逻辑学家逻辑思想逻辑学研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