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751042)
- 作品数:9 被引量:44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志宏梁玉水张红梅刘洋王博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吉林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认识论和“主客二分”何错之有?——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倒退被引量:10
- 2013年
- 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格局中,实践存在论美学是近期发声较多的一个学派,号称"当代中国美学界影响较大的一个理论",还称为"21世纪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美学理论"。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应该是科学的、发展的。而就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实际表现来看,不仅没有新的进展,反而是在学界原有成果的基点上全面倒退。
- 李志宏刘洋
- 关键词:实践存在论美学倒退认识论当代美学中国美学
- 根源性美学歧误匡正:“美”字不是“美”--兼向张玉能先生及实践美学谱系请教被引量:17
- 2013年
- 实践美学及其谱系中的诸学派之所以难葆长久的生命力,原因之一是没能跟上学术的科学化步伐,仍然把理论大厦建筑在关于美本质和"美"的阐述之上。这一错误的根源在于:混淆了"美"字(即美概念)与"美"(即美事物)的不同,把"美"字的存在当成"美"的存在。世上不存在叫做"美"的事物,不存在美本质或美属性。事物之所以美,并不取决于美本质或美属性,而是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形式知觉模式的建立及其显效状态。形式知觉模式是将事物形式与好感相连接的枢纽,是美感形成的必备前提。
- 李志宏张红梅
- 关键词:实践美学美本质
- 转向与面向——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新动向——评《认知美学原理》被引量:1
- 2011年
-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应该结合自然科学研究的已有成果,坚持科学化方向,重新面向审美经验问题的研究,对"审美认知机理"进行探索和揭示,切实地推动"审美认知"转向的生成。《认知美学原理》体现了这种研究动向。
- 梁玉水
- 关键词:审美认知认知神经科学
- “美是什么”的命题究竟是真还是伪?——认知美学对新实践美学的回应被引量:10
- 2014年
- 认知美学认为"美是什么"命题的形成过程是反逻辑的,是个伪命题,因此无论哪个学派做出怎样的解答都不能成立。事物之所以美不是来自美本质,而是来自认知活动。在事物有利性的作用下,大脑中形成了相应于事物外形的知觉模式;知觉模式对外连接着事物的形式,对内连接着情感。以知觉模式的建构为前提,人在非利害状态下由对事物形式的知觉而产生的愉悦感就是美感,引发美感的事物被称作美的事物。在"美是什么"命题的逻辑错误已被证明的情况下,美本质研究已经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了,应该即时终结。
- 李志宏王博
- 关键词:美本质新实践美学
- “审美认知模式”理论探究——基于认知神经科学视域的当代美学研究被引量:11
- 2014年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较为自觉的“科学化’研究潮流,即将“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与“美学”(Aes—thetics)这两个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期达成美学研究的“自然化”(Naturalized)“具身化”(Em—bodied)、“科学化”“实验化”“数量化”“模型化”,美学研究的“科学化趋势”“跨学科特点”日趋明显。
- 梁玉水
- 关键词:认知神经科学美学研究视域审美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化维度——“知觉模式说”概论
-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光辉之处是以唯物史观看待审美中人的因素;要透彻地了解人,必须引入科学维度。美学研究不能在事物及其形式中寻找美或美属性,而应解释人怎样把一般事物看成美的事物。审美的关键环节是认知结构中的知觉模式。知觉模式是...
- 李志宏
- 文献传递
- 从“超人”到“凡人”——中国当代“官场小说”流变历程探析
- 2014年
- 中国当代"官场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从"超人"类型到"凡人"类型的创作流变。所谓"超人"类型是指超凡脱群的英雄人物形象,所谓"凡人"类型是指与生活非常相近的一般人物形象。这一流变过程中,官场小说从刻意描写官场游戏规则转向对人物心灵密码的深入探寻;主人公从主动适应官场、忘却自我转向谋求自身突围、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物心灵从单纯命运无常的感叹转向深邃的哲学反思。这种流变历程不仅标志着当代"官场小说"的成熟,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资源。
- 赵耀李志宏
- 关键词:官场小说文学流变超人凡人
- 文化审美传播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和方式——兼及美国影视的启示
- 2014年
- 文化是精神构成的底蕴。文化审美传播可以迅速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认知,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成熟的社会组织都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审美传播。虽然审美具有非功利的特点,但审美活动中必定需要功利因素的参与。文化审美传播中的内在机理需运用科学化的美学原理加以把握。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影视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掌握相关的方式和途径,使文化审美传播更具有高效性、可操作性。
- 李晨阳李志宏
- 关键词:审美传播文化安全社会认知
- 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对话的路径与理论建树被引量:3
- 2014年
- 白近代以来,中国美学逐渐汇入世界美学的话语体系之中,这种“汇流”一方面拓展了中国美学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另一方面也开启了对西方美学思想的跟随之路。20世纪80年代之后,这一表现更为显著。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单向引进造成了中国美学在美学话语体系上的“失语”状态,令中国的学者们耿耿于怀,急切希望加以改变。
- 梁玉水李志宏
- 关键词:中国美学研究西方美学思想话语体系
- 论审美关系的发生与结成——实践存在论美学“审美关系逻辑在先说”评析
- 2014年
- 实践存在论美学提出的"审美关系逻辑上在先"理论以审美关系的当下结成来替代历史的发生,将审美关系与审美主客体相割裂,将事实与逻辑相分离,自相矛盾地把审美关系设定为现成的存在。认知美学提出:审美关系是由人与事物之间的利害性关系及一般认识关系转化而来的,转化的关键环节是形式知觉模式的形成和显效。审美关系、审美主体、审美客体这三者必定是同时发生、同时结成的,不能有任何一方"逻辑上在先"。
- 李志宏李叶
- 关键词:实践存在论美学审美关系审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