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新工程项目
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新工程项目
- 作品数:28 被引量:254H指数:11
- 相关作者:张炎李青军胡伟陈志国胡国智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中国白星花金龟地理变异的几何形态学分析及其新疆种群的入侵来源推断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定量比较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白星花金龟Protaetia(Liocola)brevitarsis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差异,重点探索新疆种群与其他地区种群间的形态差异,为植物保护和生产活动提供指导,丰富微进化理论。【方法】基于几何形态学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CVA)方法,对国内外30个地区共700头白星花金龟的鞘翅和前胸背板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白星花金龟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变异。【结果】白星花金龟前胸背板和鞘翅形态变异主成分分析中,新疆标本都明显聚在一起,但同时与新疆周边省份标本有部分重叠,与远离新疆省市有少部分重叠。新疆标本和南方地区种群标本明显分离。在各地区种群形态差异显著性检验中,基于马氏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和普氏距离(Procrustes distance)分析显示,新疆白星花金龟与远离新疆地区标本的前胸背板和鞘翅在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上均为显著性差异,而与其他地区标本的前胸背板和鞘翅的差异上,并非总是显著性差异。【结论】证实了前胸背板和鞘翅上的白斑可以作为白星花金龟地理种群变异的评价指标。就新疆白星花金龟而言,地理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与形态距离相吻合。我们推测新疆白星花金龟是通过青海省北部以外的宁夏、内蒙古和甘肃三省入侵到新疆自治区,或者与上述三省该害虫的入侵来源一致。本研究所呈现的研究方式,在丰富微进化理论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且有望丰富分子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内涵。
- 索中毅白明李莎杨海东李涛马德英
- 关键词:白星花金龟主成分分析地理变异
- 药用植物母菊的成分和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2年
- 母菊(Matricaria recutita)为菊科母菊属一种多用途的芳香、药用植物。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母菊活性成分、生物活性、功能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母菊属植物资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夏秋香白红彤孙凌臣高天刚姜闯道石雷
- 关键词:活性成分生物活性
- 不同施氮水平对加工番茄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4
- 2010年
- 根据供试土壤的养分状况,通过2年不同施氮水平的田间小区试验,2007年设施N 0、135、270、405 kg/hm2四个水平,2008年设施N0、150、300、450 kg/hm2四个水平,在加工番茄的主要生育期,测定植株生物量和不同器官氮、磷、钾含量,并结合成熟期产量,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加工番茄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番茄对氮、钾需求量远大于磷;加工番茄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动态均呈"S"型增长;施氮可以极大地促进加工番茄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多吸收氮75.8%~189.2%,多吸收磷49.4%~162.7%,多吸收钾60.7%~176.8%;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吸收氮、磷、钾的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植株吸收的养分最终50%以上都聚集在果实中;在施用磷、钾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加工番茄的经济产量,2007和2008年增产分别达43.8%和114.3%;过量施氮可造成加工番茄贪青晚熟,但可以通过后期合理增施氮肥,作为解决加工番茄采收期短、加工紧张问题的一个辅助措施。
- 汤明尧张炎胡伟胡国智李青军姚银坤高媛
- 关键词:加工番茄氮肥养分吸收养分分配
- 穗发芽相关基因Vp-1等位变异在西部春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研究初探被引量:2
- 2014年
- 青海、西藏、甘肃、宁夏、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和西南部,属于西部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对于该区春小麦穗发芽状况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利用Vp-1基因的STS功能标记Vp1B3对233份来自这一地区的春小麦品种进行PCR检测,以期为西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西部春小麦品种(系)中,Vp1B3a(感穗发芽)、Vp1B3b(抗穗发芽)、Vp1B3c(抗穗发芽)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04%、12.02%和57.94%,以Vp1B3a和Vp1B3c基因型为主。一般红粒品种较白粒品种抗穗发芽,但在西部地区白粒品种抗穗发芽基因型频率高于红粒品种。农家品种、引进品种、育成品种中Vp1B3a、Vp1B3b和Vp1B3c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38.85%、19.42%和41.73%,26.92%、0.00%和73.08%,13.24%、1.47%和85.29%,以抗穗发芽基因型为主。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Vp1基因等位变异在3省2区的分布频率也有差异,以西藏地区抗穗发芽基因型分布频率最高。
- 刘莉沈迎芳马超刘德梅王海庆陈志国
- 关键词:穗发芽等位变异
- 不同玉米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玉米幼胚培养,建立~套稳定性好、再生率高的组织培养体系。【方法】以4个玉米自交系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因型、幼胚大小、2,4-D浓度、AgNO_3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进一步研究6-BA和蔗糖浓度对愈伤组织分化及IBA和NAA对再生苗的生根影响。【结果】2,4-D浓度为2.0~3.0mg/L,幼胚长度为1.0~2.0 mm时,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有良好效果;在诱导期间采用隔代法添加10 mg/LAgNO_3能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当6-BA为0.5 mg/L、蔗糖浓度为50g/L时,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且有利于小植株的形成;IBA浓度为0.6 mg/L对植株生根较有利。【结论】对4个玉米自交系幼胚培养研究筛选出适宜玉米幼胚培养的最佳诱导、分化及生根培养基。
- 林霞王志安陈玲李新鹏吴家和夏春兰胡保民陈全家王沛政
- 关键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植株再生
- 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水剂对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地区蚋的控制研究
- 2018年
- 目的调查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Bti)水剂对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河岸谷盆地区蚋的控制效果。方法 2012-201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通过室内和野外试验测试Bti对蚋的杀灭能力;采用SPSS 19.0软件的Probit回归方法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_(50))、90%致死浓度(LC_(90))及其95%CI。结果在实验室条件下,Bti对蚋幼虫的LC_(50)和LC_(90)分别为0.034×10^(-6)和0.118×10^(-6)g/ml;野外大面积施用Bti,12 h对蚋幼虫的杀灭率>83.21%,24 h杀灭率>97.07%;2013-2015年该地区连续施用Bti,蚋成虫数量降低了89.43%。结论 Bti水剂对蚋幼虫有良好的杀灭和防控效果,对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地区蚋成虫的防控效果显著,为野外蚋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 白迪刘海舟蔡全信袁志明张经常陈贵红金玉华陈燕芳梁邦新宋光超闫建平
- 关键词: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生物控制
- 6种薄荷属植物精油含量及成分的研究
- 研究6种薄荷属植物的精油出油率,并对精油成分进行分析,为薄荷属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促进培育高产、高精油含量以及高优质成分的薄荷属植物新品种。以6种薄荷属植物为试验材料,分别为薄荷(Mentha haplocaly...
- 夏秋香李慧白红彤石雷
- 关键词:薄荷属精油
- 一种基于ARM9的无线传感网网关的设计被引量:2
- 2013年
- 以无线传感网重大专项为依托,介绍了一种基于ARM处理器和Linux操作系统的网关。网关在实现无线通信、串口通信、以太网通信、2G/3G通信以及实现自身与数据采集节点无线通信协议的前提下,在硬件和软件设计上都采用了模块化的理念,硬件上可根据实际需要搭配多种不同频率的无线通信模块、GSM/GPRS模块;软件上基于Linux操作系统,尽可能使系统进入休眠模式,以使功耗降低。测试表明,该网关具有实时传输能力强、丢包率低、功耗低、硬件模块可变、二次开发方便、通用性强等特点。
- 李振伟张星汪磊孙川付耀先
- 关键词:无线传感网网关ARM嵌入式LINUX低功耗
- 稳定性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
- 2014年
- 稳定性肥料是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养分释放的一种新型的智能肥料,它是在肥料中加入由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及磷素活化剂联合构成的复合型添加剂.为了明确稳定性肥料在新疆玉米上的施用技术和效果,特进行此试验,为该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提供依据.
- 张炎哈丽哈什.依巴提胡伟李青军
- 关键词:肥料玉米脲酶抑制剂磷素活化剂硝化抑制剂养分释放
- 不同株高品种混播对青海春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采用2种具有相似生育期但株高不同的春小麦品种-高原448和高原437进行混播和单播试验,高原448和高原437的混播比例(粒数比)分别设为2∶1、1∶1和1∶2,分析2品种混播时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等差别。结果表明,在混播条件下,高原448和高原437的农艺性状比2品种分别单播时表现好。高原448与高原437按2∶1、1∶1和1∶2比例混播时,其产量分别比高原448单播时高16.115%、6.962%和12.950%;比高原437单播时高11.034%、2.281%和8.007%。其中,当高原448和高原437以2∶1混播时,小区产量的平均值分别比混播比例为1∶1和1∶2时高出8.557%和2.802%。表明,与单播相比,品种间混播具有增产作用,但不同混播比例的增产效应不同。
- 权文利陈志国连利叶王蕾
- 关键词:春小麦混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