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1741)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石亮荣吴昌平蒋敬庭徐斌朱一蓓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肠癌
  • 4篇射频
  • 4篇射频消融
  • 4篇肿瘤
  • 4篇消融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结肠
  • 3篇抗肿瘤
  • 3篇化疗
  • 2篇树突
  • 2篇细胞
  • 2篇免疫
  • 2篇结肠癌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癌
  • 2篇化疗治疗
  • 2篇活性
  • 2篇氟脲苷
  • 2篇肝动脉

机构

  • 5篇苏州大学附属...
  • 2篇常州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7篇石亮荣
  • 6篇吴昌平
  • 4篇蒋敬庭
  • 3篇单婵婵
  • 3篇朱一蓓
  • 3篇徐斌
  • 3篇赵洁敏
  • 2篇胡文蔚
  • 2篇李晓东
  • 1篇吴骏
  • 1篇李争光
  • 1篇江露
  • 1篇王琦
  • 1篇周文杰
  • 1篇季枚
  • 1篇陈陆俊
  • 1篇杨轩璇
  • 1篇石红兵
  • 1篇单飞
  • 1篇戴夕超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射频消融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协同抗肿瘤效应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A)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建立小鼠双侧背部B16黑色素瘤与CT26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后分d组,分别予以单独右侧肿瘤RFA、CIK治疗、两者联合治疗或未治疗对照,记录左侧肿瘤大小与小鼠生存时间。在B16移植瘤模型中分析各治疗组对侧肿瘤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数量,并检测浸润至对侧肿瘤内的CIK细胞的数量与表型。结果RFA与CIK单独治疗均可产生短暂的肿瘤抑制作用,而联合治疗能显著抑制对侧肿瘤生长;联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42.0±3.3)d,显著长于未治疗对照组[(20.5±2.2)d]、RFA组[(26.0±2.2)d]与CIK单独治疗组[(31.5±2.2)d,P〈0.01];联合治疗组小鼠对侧肿瘤内浸润淋巴细胞总数增加,其中每克肿瘤组织内CD8^+T细胞、CD4^+T细胞、自然杀伤(NK:CD3^-NK1.1^+)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NKT:CD5^+NK1.1^+)数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2.41±1.03)×10^6cell/g、(4.52±1.63)×10^cell/g、(1.62±0.31)×10^+cell/g、(0.42±0.08)×10^+cell/g;CD8^+/调节性T细胞[Treg:CD4^+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比值增大为(3.85±0.63)。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比例降低,为(8.92±3.05)%。RFA联合CIK组较外科切除联合CIK组小鼠对侧肿瘤内外源性CIK细胞聚集增加,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与颗粒酶B(GranzymeB)的表达水平上调,分别为(79.12±1.51)%、(56.13±2.12)%、(63.51±1.82)%。结论RFA治疗可促进外源性的CIK细胞向消融区外肿瘤内迁移,并提高CIK细胞在肿瘤内增殖能力与活性,RFA联合CIK治疗可增强消融区外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效应,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
戴夕超石亮荣孙明芬徐斌李晓东陈陆俊胡文蔚朱一蓓蒋敬庭吴昌平
关键词:射频消融结肠癌黑色素瘤抗肿瘤免疫效应
肿瘤射频消融裂解物负载的DC—CIK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负载射频消融肿瘤原位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活性细胞(CIK)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制备BALB/C小鼠脾脏来源的CIK细胞及骨髓来源的Dc。建立射频消融灭活小鼠皮下结肠癌的实验模型,将其原位裂解的肿瘤组织反复冻融后取上清,lowry蛋白定量法定量,以终浓度5μg/ml载培养第5天的Dc(即Ag-Dc),2d后再与培养第7天的CIK细胞共培养48h,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试剂盒)检测其体外杀伤活性。结果DC表面分子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 CD11c+、MHCⅡ+ CD11c+、MHCⅡ+ CD80+双阳性细胞百分含量分别为9.50%、42.4%、53.4%;Ag-DC表面分子表达共刺激分子双阳性细胞百分含量明显提高,分别为19.2%、74.2%、61.1%。CIK细胞培养第1天,CD3+ NK1.1+双阳性的百分含量为1.45%,第7天CD3+ NK1.1+双阳性表达明显提高为36.9%。Ag—DC—CI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C26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DC-CIK、CIK细胞,且相同效靶比下前者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后者。效靶比为5:1时,Ag-DC-CIK细胞杀伤率为(74.9±3.5)%,DC-CIK细胞杀伤率为(71.2±2.1)%,CIK细胞杀伤率为(68.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07,P=0.007);效靶比为10:1时,Ag—DC-CIK细胞杀伤率为(82.3±4.5)%,DC-CIK细胞杀伤率为(77.1±5.1)%,CIK细胞杀伤率为(72.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27,P=0.005);效靶比为20:1时,Ag-DC-CIK细胞杀伤率为(83.2±1.9)%,DC-CIK细胞杀伤率为(77.2±4.2)%,CIK细胞杀伤率为(73.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94,P=0.000)。结论负载肿瘤射频消融原位裂解产物的DC联合CIK细胞可以提高体外细胞毒活性,为肿瘤综合治疗提供新策略。
单婵婵石亮荣丁美钱朱一蓓徐斌蒋敬庭吴昌平
关键词:树突细胞结肠肿瘤射频消融
肝动脉药盒灌注氟脲苷联合全身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老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药盒灌注(HAI)氟脲苷(FUDR)联合全身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老年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8例不可手术切除的老年结直肠癌肝转移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一种改进的介入方法植入肝动脉药盒,术后第2天开始接受HAI FUDR联合全身化疗。对治疗疗效、毒副反应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4%,其中完全缓解1例(5.6%),部分缓解16例(88.9%),疾病进展1例(5.6%)。8例患者转化为可手术切除,转化率为44.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6.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0.2个月。结论 HAI FUDR联合全身化疗是治疗不可切除老年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的手术切除率。
王琦石亮荣赵洁敏周文杰胡文蔚单飞吴昌平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
肿瘤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射频消融(RFA)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段,不仅使局部肿瘤产生凝固性坏死,而且能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射频消融伴随的危险信号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有影响,但是消融诱导机体的免疫反应往往处于低水平。消融联合免疫治疗可以消除消融后肿瘤的复发,研究对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旨在消融联合免疫治疗提供证据,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难题,建立肿瘤主动性免疫治疗模式可望成为解决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有效途径。
单婵婵石亮荣蒋敬庭吴昌平
关键词:射频消融免疫治疗
经肝动脉药盒持续灌注氟脲苷与地塞米松治疗化疗抵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药盒灌注氟脲苷与地塞米松治疗化疗抵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3例经过至少二线化疗失败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介入放射方法植入肝动脉药盒,术后第2天开始经药盒灌注氟脲苷与地塞米松,对其治疗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状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的肝内疾病控制率为69.6%,其中部分缓解10例(43.5%),稳定6例(26.1%);4例患者转化为可手术切除,转化率为17.4%。中位肝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9.0±1.8)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0±1.8)月。结论经肝动脉药盒灌注氟脲苷与地塞米松可作为化疗抵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补救治疗,并可能使部分患者转化为可手术切除,从而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
江露石亮荣赵洁敏李争光羌伟光吴骏季枚吴昌平
关键词:肝转移瘤肝动脉灌注
肿瘤射频消融裂解物致敏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RFA)肿瘤原位裂解物负载树突状细胞(DCs)抗肿瘤活性.方法 制备BALB/c小鼠骨髓来源的DCs,对BALB/c小鼠结肠癌(C26)皮下种植瘤进行RFA灭活,将其原位裂解的肿瘤组织反复冻融后取上清,Lowry蛋白定量法定量,以终质量浓度5 mg/L负载培养第5天的DCs(即Ag-DC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Ag-DCs与未负载抗原的DCs的表面分子[CD11c、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CD80与CD86]表达的差异.建立3组肿瘤治疗与预防模型分别是Ag-DC组(n=5)、DC组(n=5)与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n=5),采用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种植瘤体积的变化趋势,Log-rank检验比较3组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 Ag-DCs的CD80、CD86、MHC-Ⅱ、CD11c表达率分别为86.3%、29.4%、75.4%、82.5%;未处理的DCs表面分子的CD80、CD86、MHC-Ⅱ、CD11c表达率分别为68.6%、15.1%、64.5%、66.7%;小鼠肿瘤预防模型提示7d成瘤率分别为:Ag-DC组60%(3/5)、DC组80%(4/5)、PBS对照组100%(5/5);且Ag-DC组小鼠的肿瘤体积生长缓慢,与PBS和DC组的免疫小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模型提示:Ag-DC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期为(39±8)d,DC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期为(28±4)d,PBS对照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期为(2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g-DC组小鼠的肿瘤体积生长缓慢,与PBS和DC组的免疫小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肿瘤射频消融原位裂解物作为抗原可有效刺激DC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
单婵婵石亮荣朱一蓓徐斌丁美钱蒋敬庭吴昌平
关键词:射频消融树突状细胞结肠癌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辅助放疗后局部复发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评价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FOLFIRI方案化疗二线治疗直肠癌术后辅助放疗后局部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4例既往有局部放疗史的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仅予FOLFIRI方案化疗,研究组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FOLFIRI方案化疗。术后每2个月参照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采用寿命表法计算1、2、3 a生存率,采用log rank法比较亚组生存差异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25.0%,研究组为100.0%(P<0.001)。中位局部控制时间对照组为4个月,研究组为12个月(P<0.001);2组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9、36个月(P=0.0168)。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FOLFIRI方案化疗可作为直肠癌术后辅助放疗后局部复发的补救治疗。
杨轩璇羌伟光李晓东赵洁敏石红兵石亮荣
关键词:直肠癌局部复发放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