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FU125Z11)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2
相关作者:杨官品潘金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大叶藻
  • 1篇养殖废水
  • 1篇育苗
  • 1篇育苗试验
  • 1篇原生质
  • 1篇原生质体
  • 1篇质体
  • 1篇入侵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恢复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系统功能
  • 1篇生态学
  • 1篇生物入侵
  • 1篇配子体
  • 1篇配子体克隆
  • 1篇微卫星
  • 1篇微藻
  • 1篇无菌苗

机构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篇潘金华
  • 1篇杨官品

传媒

  • 4篇水产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日本大叶藻生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海草床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其生态修复成为沿岸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日本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的生态功能与保护在东西方科学界却倍受争议。日本大叶藻不仅在形态上与同属物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生长与繁殖具明显的纬度效应,进化出多种环境适应机制。其资源分布在太平洋两岸呈现相反趋势:在原产地,资源衰退,是重点保护物种;在北美沿岸地区,分布区域不断扩展,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成为入侵物种。密切跟踪日本大叶藻资源动态、甄别其生态功能和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王伟伟宋少峰曹增梅赵聚萍李晓捷
关键词:生物入侵
利用深井海水进行海带配子体克隆育苗试验被引量:2
2013年
以海带配子体克隆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深井海水对海带配子体克隆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利用深井海水进行了克隆育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深井海水培养海带配子体克隆,配子体生长速度较自然海水稍慢,但深井海水可促进配子体发育,加快孢子体的形成,缩短育苗时间,而且利用深井海水进行克隆育苗可取得较好效果。综合考虑克隆培养效果及降低育苗成本,克隆育苗可采取自然海水与深井海水交替使用的模式进行。
罗世菊曲霞李晓捷张壮志王青岩李言梁广津武瑞娜
关键词:海带配子体克隆发育
海草场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2年
海草场能够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海草场出现了急剧衰退,由此也促进了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海草场人工修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针对海草场生境流失的现状,中国也开始开展海草场修复工作。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1)海草的种类、分布,海草场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与陆地系统相比,全球海草物种多样性较低,了解海草的分布特征有助于通过了解海草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压力,以揭示海草适应环境的能力;海草场提供重要而广泛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特别是在维护近岸生态系统健康和满足人类需求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海草场的衰退及其原因:认识并缓解人类压力对海草场的危害是促进海草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3)国内外海草场修复现状:以此阐明海草场修复原理,为海草场修复提供科学的方法;(4)总结与讨论:基于科学研究背景,为中国海草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出建议。海草场的修复和保护应当相辅相成,并与我国海岸长远规划相结合,以此推动我国海草场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潘金华江鑫赛珊周文江吴家奇李晓捷杨官品
关键词: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
海水养殖废水预处理方法与微藻藻种筛选被引量:13
2014年
为加强养殖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比较了22~27℃下利用4种方法(过滤养殖废水即对照组、加热法、臭氧消毒法和次氯酸钠消毒法)预处理的大西洋鲑养殖废水中小球藻、盐藻、三角褐指藻和湛江等鞭金藻4种常用饵料微藻的生长,探讨养殖废水预处理方法对微藻生长的影响及优质藻种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4个试验组中小球藻生长良好,其他3种藻在加热组与次氯酸钠消毒组生长较好,臭氧组因浮游生物滋生藻种沉降或死亡。4种微藻对各组废水中磷的去除效果(76%~99%)明显;湛江等鞭金藻对氮(硝酸氮)的去除率比其他3种藻类低,仅为28%~59%;次氯酸钠消毒影响了4种藻对氮的去除(28%~81%),但磷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综上,次氯酸钠消毒养殖废水适宜微藻的生长,但会影响藻类氮的去除效果;小球藻在4种方法预处理养殖废水中的生长及氮、磷去除效果均较好,适宜规模化培养。
王伟伟陈书秀钱瑞徐宁宁孙娟张壮志
关键词:海水养殖废水微藻磷去除
大叶藻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被引量:2
2014年
研究了水解酶的组合、酶液pH值和酶解时间等因素对大叶藻原生质体分离制备的影响,确定了适合无菌大叶藻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试验条件。试验结果显示,1.0g生长状态良好的大叶藻无菌幼苗叶片,在5mL含2.0%纤维素酶、0.5%果胶酶和0.5mol/L山梨醇混合酶液的灭菌海水中,pH4.0,17℃黑暗条件下轻摇酶解16h,可获得较多的大叶藻原生质体,产量达3.90×106个/g。用中性红染色鉴定表明,原生质体存活率为85.0%。
崔翠菊刘延岭王娜张立楠田萍萍李晓捷罗世菊李言
关键词:大叶藻无菌苗原生质体
大叶藻资源动态及生态恢复面临的问题被引量:2
2013年
大叶藻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是重要的海洋环境健康指示生物。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的影响,20世纪以来大叶藻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严重退化,且最近几十年退化速率呈加快趋势。这直接导致相关海域生物栖息生境的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失衡,进而加剧了近岸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或脆弱性。由于大叶藻资源人工修复成本高、效率低,且受到持续的环境压力及遗传多样性低等影响,大叶藻资源修复速率远远落后于其退化速率。突破人工修复瓶颈将是大叶藻资源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
王伟伟李晓捷潘金华江鑫张文枫
关键词:大叶藻
烟威沿海大叶藻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对海草场修复的启示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微卫星引物对烟威沿海3个大叶藻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17条引物在63株大叶藻中均呈多态,共检测到12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3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743,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128,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为0.4700。威海荣成褚岛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烟台雨岱山居群次之,烟台担子岛居群最低。从遗传分化系数的数值来看,3个大叶藻居群间属于中度分化,两两居群间的基因流均大于1。说明居群间有较强的基因流,其遗传分化可能是由历史大海藻场的遗留小生段居群产生。AMOVA分析显示89.51%的变异存在于居群之内,而只有10.49%的总变异存在于居群之间。UPGMA法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远近相一致。烟台雨岱山大叶藻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说明本地大叶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进化潜力均较低,需要保护和修复;烟台担子岛大叶藻居群遗传多样性也低,与当地的底质环境不适合大叶藻生长有关;威海荣成褚岛大叶藻居群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变异程度均较高,可以为烟威沿海地区需要修复的大叶藻海草场提供移植修复或种子补充的材料。
田萍萍李晓捷张立楠江鑫潘金华于深辉彭捷
关键词:大叶藻微卫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