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0464)
- 作品数:15 被引量:69H指数:5
- 相关作者:顾朝辉杨锦建贾占奎魏金星金志波更多>>
-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膀胱移行上皮癌临床进展与微小RNA-107调节脂质代谢的关系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探讨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脂肪酸合酶(FASN)与膀胱移行上皮癌(BT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与微小RNA(miRNA,miR)-107、Snail1的表达相关性.方法 选用膀胱移行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48例,每例标本均选用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远端正常黏膜作为对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切除标本中的miR-107、Snail1、ChREBP、FASN的表达,并分析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ChREBP、FASN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12.278±4.035比8.442±7.658,13.536 ±4.776比9.183±6.112,P<0.05),其在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高于乳头状瘤,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14.963±5.367比10.738±5.332,14.558±7.728比9.738±5.332,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2) miR-107与ChREBP、FASN在BTCC中表达呈正相关,癌旁组织中miR-107、Snail1与ChREBP、FASN表达呈负相关(67.5%比32.4%,73.0%比27.0%,P<0.05).结论 ChREBP、FASN与膀胱移行上皮癌病理分级相关,miR-107可能通过调控ChREBP、FASN通路,改变肿瘤细胞内传统代谢通路,促进膀胱癌进展.
- 王智宇顾朝辉杨锦建朱朝晖曾甫清魏金星
- 关键词:脂肪酸合酶膀胱移行细胞癌上皮-间充质转化
- 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加腹膜后肾周区域淋巴结清扫与开放手术治疗UUT-TCC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upperurinarytract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UUT—TCC)的效果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采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加腹膜后。肾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肾盂输尿管癌患者23例(腹腔镜组),并与同期14例行传统开放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患者(开放术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学预后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肾盂癌24例,输尿管癌10例,输尿管癌伴膀胱癌3例,其中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淋巴结转移各1例。同时研究发现:①腹腔镜组与开放术组比较,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肠胃功能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术式肿瘤学预后在远处转移方面,腹腔镜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并腹膜后肾周区域淋巴结清扫治疗UUT—TCC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能有更好的肿瘤学预后。
- 孙科贾占奎顾朝辉金志波冯子煜姚文诚曾甫清杨锦建
- 关键词: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 微小RNA-10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检测不同临床分期膀胱移行上皮癌(BTCC)组织中微小RNA(miRNA,miR)-107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07调控通路与BT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BTCC手术切除标本56例,每例标本均选用癌组织中心及其远端正常黏膜对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切除标本中的miR-107、let-7、Dicer、Ras/高迁移率族蛋白A2 (HMGA2)、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ZEB1)/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2(ZEB2)的表达,并分析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 miR-107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14.983±6.215比9.124±5.595),其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高于非浸润性,并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有关(15.183±6.035比11.728±5.472,14.663±5.215比10.983±5.674,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let-7下游调控因子Ras/HMGA2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89.3%比23.2%,80.3%比28.6%,P<0.05);let-7、Dicer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黏膜(P<0.05);(2) miR-107与let-7、Dicer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miR-107与BTCC临床分期相关,可能通过调控let-7、Dicer通路,从而介导膀胱癌发生、发展.
- 王智宇顾朝辉杨锦建朱朝晖曾甫清魏金星
- 关键词:膀胱移行细胞癌上皮-间充质转化
- 微小RNA-107靶向调控Let-7、 Dicer促进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107对膀胱移行细胞癌侵袭转移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miR-107模拟物和抑制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在体外瞬时转染膀胱癌细胞株T24,转染72 h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的方法检测Let-7、Dicer、Ras/人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ZEB1)/ZEB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Dicer、Ras/HMGA2、ZEB1/ZEB2蛋白的表达变化;细胞划痕实验、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吖啶橙/溴乙锭(AO/EB)荧光染色法反映细胞转移潜能和凋亡的变化.结果 转染miR-107模拟物后:(1)膀胱癌细胞株中Let-7的表达量明显降低,F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as、HMGA2在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F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icer蛋白质水平被显著抑制,而核转录因子ZEB1/ZEB2表达增强.转染miR-107抑制物后,膀胱癌细胞株T24细胞形态由间质表型向正常上皮表型转化,体外实验表明膀胱癌细胞的运动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17.5±1.4)%比(77.4±0.9)%],凋亡率增高(13.7%比34.2%).结论 miR-107在膀胱癌细胞中高表达,可能通过调控Let-7、Dicer的表达增强膀胱癌细胞增殖,诱发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及侵袭转移.
- 王智宇杨锦建朱朝晖曾甫清魏金星
- 关键词:膀胱移行细胞癌LET-7DICER
- 白芦藜醇对凋亡诱导因子介导乙醇致幼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白芦藜醇对乙醇致幼鼠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乙醇致脑损伤模型,将24只新生雄性小鼠于生后随机分为3组,7 d龄时,按2 g/kg乙醇(20%无菌盐水溶液)皮下注射,间隔2 h后再次注射。对照组乳鼠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乙醇加白芦藜醇组(简称白芦藜醇组)自第1次乙醇注射起,每天应用白芦藜醇80 mg/kg灌胃1次,共3次。乙醇皮下注射72 h后取材。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皮质形态学变化,采用常规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IF)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常规及RT-qPCR显示,乙醇组AIF mRNA相对表达量(2.374 0±0.160 5,n=3)较生理盐水组AIF mRNA相对表达量(1.634 0±0.065 9,n=3)和白芦藜醇组mRNA相对表达量(1.5060±0.164 6,n=3)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1,P〈0.05)。IHC检测提示生理盐水组AIF未见明显表达,阳性细胞数为(12.0±3.5)个,乙醇组中AIF表达增强,阳性细胞数为(42.0±6.5)个,而白芦藜醇组中可见少量棕色物质沉积,表达阳性细胞数为[(16.0±4.2)个,乙醇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0,P〈0.05)。结论 乙醇致小鼠脑损伤模型中,AIF表达增强,白芦藜醇可减弱乙醇致AIF的表达,提示白芦藜醇通过调节AIF表达,参与保护乙醇致脑损伤的分子过程。
- 田凤艳顾朝辉刘玉峰罗强安金斗王怀立田培超王华
- 关键词:乙醇脑损伤凋亡诱导因子
- 肝素结合蛋白对上尿路结石患者腔内碎石术后早期尿脓毒血症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2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诊断上尿路结石患者腔内碎石术后早期尿脓毒血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 — 11月在我院接受腔内碎石术的635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77例,女258例;年龄(50.0±7.7)岁。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对于尿脓毒血症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尿脓毒血症组和非尿脓毒血症组所有患者术后4 h内抽血测定HBP、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比较两组资料的差异,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并比较曲线下面积以分析HBP、降钙素原、CRP和WBC计数诊断上尿路结石患者腔内碎石术后尿脓毒血症的价值结果本研究635例中尿脓毒血症组53例(8.3%),非尿脓毒血症组582例(91. 7%)尿脓毒血症组较非尿脓毒血症组的HBP[54(39,206)ng/ml与13(3,44)ng/ml]、降钙素原[3. 20( 1.50,5. 50) ng/ml 与 0. 12(0.02,0.50) ng/ml]、CRP[57 ( 17,125)mg/L 与 12(4,34)mg/L]和 WBC 计数[12.4(9.3,14.5) x 109/L 与 6.2(5. 1,10.7) x 109/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 ROC曲线分析显示HBP、降钙素原、CRP和WBC计数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949、0. 875、0. 771和0.638,HBP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降钙素原、CRP、WBC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 51.5 ng/ml ,0.41 ng/ml. 64. 2 mg/L 和 11.7 x 109/L 作为 HBP、降钙素原、CRP和WBC计数的最佳截断值,其诊断尿脓毒血症的敏感性分别为89. 2%.83. 3%、83.5%和44.7%,特异性分别为95.9%.75.6%.64. 3%和77. 1%。对HBP和WBC进行相关性分析,HBP与WBC计数呈正相关(r = 0.68, P<0.05):结论 HBP对上尿路结石患者腔内碎石术后早期尿脓毒血症的诊断效能优于降钙素原、CRP和WBC计数,HBP可作为尿脓毒血症的的早期诊断指标。
- 顾朝辉于顺利周乃春冯勇杰陈龙金志波杨俊福杨锦建
- 关键词:腔内碎石术尿脓毒血症
- 睾丸特异表达基因-1在乙醇致小鼠睾丸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睾丸特异表达基因-1(TSEG-1)在乙醇致小鼠睾丸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首先建立乙醇致睾丸损伤模型,将12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用生理盐水稀释无水乙醇为15%浓度。实验组小鼠每天按3 g乙醇(15%,V/V)/kg体质量,腹腔内注射14 d,对照组为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鉴定睾丸组织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TSEG-1 mRNA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变化。结果 乙醇组睾丸HE染色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乙醇组睾丸组织85.6%曲精小管管腔消失,I-Ⅳ级生精细胞数目减少,78.2%精母细胞或精子细胞核皱缩。在乙醇组睾丸组织中,TSEG-1 mRNA表达水平(7.500±0.657,n=6)较对照组(0.985±0.231,n=6)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15,P〈0.01)。同时,乙醇组TSEG-1蛋白质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加,经Quantity One软件分析灰度值后,与管家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比较,乙醇组TSEG-1蛋白(1.360±0.202,n=6)较生理盐水组(0.330±0.112,n=6)表达增加达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9,P〈0.01)。结论 乙醇致小鼠睾丸损伤模型是研究睾丸损伤的可靠模型,TSEG-1可能参与乙醇致睾丸损伤模型的分子发生过程。
- 顾朝辉田凤艳李冠儒贾占奎孟政雷孙科魏金星杨锦建阚全程
- 关键词:乙醇睾丸损伤
- 人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基因1在肾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人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基因1(LZTS1)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8例肾癌标本及正常肾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LZTS1在肾癌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常规RT-PCR和RT—qPCR显示肿瘤组LZTS1 mRNA相对表达量(0.39±0.04,n=28)较正常组织组LZTS1 mRNA相对表达量(1.40±0.06,n=28)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正常肾组织中LZTS1 mRNA表达丰度较大,采用Image—Pro软件分析其组织表达量,正常肾组织组阳性率为92.9%(26/28,n=28),肿瘤组阳性率为14.2%(4/28,n=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ZTS1在肾癌组织中表达缺失,可能参与肾癌的分子发生过程。
- 顾朝辉田凤艳贾占奎金志波孟政雷李冠儒孙科魏金星杨锦建阚全程
- 关键词:肾癌
- 肾损伤分子-1特异性小干扰RNA对肾癌细胞株786—0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肾损伤分子-1(Kim-1)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沉默Kim-1分子后,对786-0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对人Kim-1基因序列特异的siRNA(50nmol/L)转染进入786-0细胞中,转染后48h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Kim-1基因的表达,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转染后48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Kim-1-siRNA能有效下调786-0细胞中Kim-1基因的表达水平,抑制细胞生长,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3组转染后96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3.80±1.24)%、(54.31±3.82)%,G0/G1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44±1.82)%、(42.06±2.15)%、(63.69±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NA能有效抑制786-0细胞中Kim-1基因的表达,Kim-1基因表达下调影响786-0细胞的增殖并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
- 孟政雷顾朝辉田凤艳贾占奎李冠儒孙科曾甫清杨锦建
- 关键词:肾细胞癌肾损伤分子-1小干扰RNA细胞周期
- 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在乙醇致小鼠脑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在乙醇致小鼠脑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乙醇致脑损伤模型,将12只新生雄性乳鼠于出生后随机分为2组,7d时参照文献报道方法,按2g/kg乙醇(20%无菌盐水溶液)皮下注射,间隔2h后再次注射。对照组乳鼠仅注射生理盐水。通过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鉴定模型制备成功后,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PARP-1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RT.qPCR显示,乙醇组PARP-1mRNA相对表达量(11.960±2.136,n=6)较生理盐水组PARP-1mRNA相对表达量(4.333±1.667,n=6)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IHC检测提示生理盐水组PARP-1蛋白未见明显表达,阳性率为16.7%(1/6),乙醇组中PARP-1蛋白表达增强,阳性率为83.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醇致小鼠脑损伤模型中,PARP-1表达增强,提示其参与乙醇致脑损伤的分子过程。
- 田凤艳顾朝辉刘玉峰罗强安金斗王怀立田培超王华
- 关键词:脑损伤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