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12102310280)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赵子牛程兆云付海霞王颖张嘉莹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房颤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旁路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术后
  • 2篇旁路移植
  • 2篇旁路移植术
  • 2篇细胞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发病

机构

  • 2篇郑州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3篇付海霞
  • 3篇程兆云
  • 3篇赵子牛
  • 2篇张嘉莹
  • 2篇王颖
  • 1篇乔刚
  • 1篇赵健
  • 1篇王圣
  • 1篇张志东

传媒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发病的影响
2014年
目的 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后心房颤动(房颤)发病的影响。方法 观察377例行CABG患者术后房颤发生情况,检测患者术前24h,及术后24h、48h、72h、7d晨起空腹血清IL-6水平,探讨其对CABG后房颤发病的影响。结果 101例患者术后发生房颤(房颤组),总体人群房颤发生率为26.8%,83.2%的房颤发生于术后72h内。房颤组与窦性心律组(无房颤组)相比,年龄偏大,左房内径较大,射血分数为低,术前β受体阻滞剂应用比例较低,平均ICU停留天数及术后住院天数延长(P均〈0.05),且术前血清IL-6水平倾向高于窦性心律组[(7.0±6.1)vs(5.4±7.8),单位:pg/ml,(P=0.07)],术后各时间点IL-6水平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24h(OR=1.9,95%CI:1.3-2.8,P〈0..01)、48h(OR=2.9,95%CI:1.8-4.9,P〈0.01)、72h(OR=3.9,95%CI:2.0-7.6,P〈0.001)血清IL-6水平系CABG后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血清IL-6水平与CABG后房颤发生相关。易发房颤患者术前即处于一种低度炎症反应状态,术后则表现出炎症放大效应,致房颤发生。
付海霞赵子牛张嘉莹程兆云王颖
关键词:心房颤动白细胞介素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围术期停用他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常规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围术期停用他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影响。方法 207例CABG前已在服用他汀至少1个月的患者,按围术期是否停用他汀,随机分为他汀组(n=103)与停用他汀组(n=104)。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AF发生情况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在临床资料、围术期参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停用他汀组AF发生率显著高于他汀组(30.8%vs13.6%),症状性AF发生率、AF持续时间、最快心室率亦均显著高于他汀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停用他汀是CABG后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95%CI:1.3~6.3,P=0.007)。hs-CRP水平在两组变化趋势相似,停用他汀组术后不同时间hs-CRP均显著高于他汀组(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CABG围术期停用他汀可增加术后AF发生率,这可能与炎症反应反弹有关。
赵子牛程兆云王圣张志东乔刚赵健付海霞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他汀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基因-597G/A与-572C/G多态性对心房颤动发病易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97G/A及-572C/G多态性对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291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32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IL-6基因.597G/A及-572C/G多态性,探讨其与房颤的相关关系、对不同病因及不同临床类型房颤的影响,观察其对左心房内径(LAD)、血清IL-6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6能力的影响。结果在研究人群中,-597位点仅发现有GG基因型。-572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房颤组CG+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1.55%和29.9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中分别为35.38%、18.77%;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房颤的风险是CC基因型的1.94倍(95%CI:1.41~2.68,P〈0.001);校正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CG-GG基因型仍然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95%CI:1.05~2.51,P〈0.05)。孤立性、高血压、冠心病等不同病因以及不同临床类型房颤间-572C/G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房颤组CG±GG基因型人群LAD值高于CC基因型人群[(37.51±8.78)mm对(35.26±5.52)mm,P〈0.05]。不同基因型人群血清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G等位基因携带者PBMC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上清液IL-6含量高于CC基因型人群(P〈0.05)。结论IL-6基因-597G/A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房颤发病易感性无关;而-572C/G多态性可能是该人群房颤发病的易感基因之-,该多态性存在-定的功能。
付海霞张嘉莹赵子牛程兆云王颖
关键词:心房颤动白细胞介素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