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415)
- 作品数:4 被引量:48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喜英苗文芳邵立威孙宏勇王艳哲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施氮水平下灌水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分布、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为提高冬小麦产量,节约水资源,减少硝态氮淋失,采用不同施氮灌水处理的田间试验,以‘石新82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200kg/hm2(N200)和100kg/hm2(N100)]下灌水量[全生育期不灌水(T0)、拔节水和孕穗水各灌69mm(T2)、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各69mm(T3)]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在0~40cm土层,且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呈指数下降,总长度、总干重在孕穗期达到最大,拔节期、孕穗期N200处理大于N100,成熟期T2(4.11,4.01cm/cm3)处理总根长最大;N200T3处理产量最高,为6 161.77kg/hm2,仅与N100T0处理存在显著差异;0~200cm土层硝态氮的总累积量N200处理显著高于N100处理,主要表现在140cm以上土层,且灌水量的增加会促进硝态氮向下的淋失。据此综合考虑,N200T2处理为最优的氮肥灌水用量。
- 张学营李晓欣王坤敖志东王殿武
- 关键词:冬小麦根系分布土壤硝态氮
- 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农田节水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被引量:14
- 2011年
-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下简称栾城试验站)建站初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农田节水方面开展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作物优化灌溉制度为研究重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0世纪90年代围绕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传输和界面调控开展了系统研究,为农田节水措施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近10年来进一步深化了农田节水生理生态研究,并根据多年研究积累,形成了综合节水技术模式,进行推广应用。未来栾城试验站农田节水工作将更加突出多学科渗透交叉,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加强基础研究和节水技术的示范应用。
- 张喜英
- 关键词:灌溉制度综合节水技术
- 冬前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温度和冬小麦早期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2年
-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下的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在减少耕作投入和降低农田无效蒸发方面作用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本研究通过详细测定镇压、冬灌、秸秆覆盖等措施对土壤温度和冬小麦早期生长的影响,明确了少免耕和秸秆还田等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后土壤表层和5 cm深度最低地温越冬前、越冬期间和返青后比不覆盖分别高2.37℃、3.18℃、1.68℃和0.57℃、1.28℃、0.34℃,最高温度分别低2.68℃、4.40℃、4.82℃和0.54℃、0.75℃、1.85℃;冬灌后至冬小麦返青期表层土壤和5 cm处土壤平均最低温度比不冬灌分别高0.88℃和0.93℃,返青至拔节期两个层次的最高温度相差5.35℃和5.57℃;镇压与不镇压温度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相比,越冬前后秸秆覆盖和冬灌后冬小麦的茎蘖数和生物量都较低,尤其是在返青期,秸秆覆盖和冬灌下的茎蘖数和生物量比对照分别低29.8%、27.7%和5.2%、21.2%。秸秆覆盖和冬灌在冬季可降低最低温度的降幅,但春季不利于地温回升,有延缓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可能。
- 刘秀位苗文芳王艳哲孙宏勇邵立威陈素英张喜英
- 关键词:秸秆覆盖镇压土壤温度冬小麦苗期生长
- 华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肥力变化及培肥管理对策——以山西忻府区为例被引量:8
- 2012年
- 为了揭示华北半干旱区农田养分丰缺状况和演变规律,和指导培肥地力管理措施,以忻府区为例,采用1963年、1980年、2006年和2010年4次土壤肥力监测及农业统计数据和农户调查资料,研究4个主要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程度,并分析忻府区农田土壤肥力演变趋势及原因,提出未来培肥管理的相应对策。结果表明,自1963年以来,全区土壤养分平均含量总体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1980年基本处于最低水平,之后养分开始缓慢回升,从2006年以后养分增加速度加快,到2010年,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达到15.3、0.79、15.6、149mg/kg。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农田管理原因是,投入的严重不足和种植模式改变使前期肥力出现下降,1980年后化肥施用量大幅增加和灌溉条件的改善促进土壤肥力的回升,而秸秆还田加快了2006年以后土壤肥力回升。实施精准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制度,并实行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灌溉条件和扩大灌溉面积的综合管理是所在区域加快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
- 孙树荣董文旭胡春胜杨萍果周进才
- 关键词:半干旱区秸秆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