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BZW020)
- 作品数:3 被引量:37H指数:2
- 相关作者:过常宝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 《左传》源于史官“传闻”制度考被引量:25
- 2004年
- 《春秋》经、传各有自己的材料来源。古代史官通过“承告”和“传闻”两种方式获得信息 ,所谓“承告”是指别国史官的正式通报 ,构成官方史录 ,它遵守巫史传统的表达方式 ,所以隐约难懂 ;而所谓“传闻” ,则是史官私下交流的信息 ,其内容涉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等 ,以补充前者的不足。“承告”记载于正式的“典策” ,而“传闻”则记录于“简牍”。后者成为史官个人的或内部的文献。“传闻”和“承告”的内容相差很大 ,所以古人有“所见异辞 ,所闻异辞 ,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孔子所谓“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话 ,也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传闻”之史是《左传》的源头。
- 过常宝
- 关键词:《左传》史官简牍
- 论中国古代史职的产生及其文化意义被引量:1
- 2005年
- 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要求原始的巫觋成为一个专业集团。他们为此开始记诵世系、族谱等,并使祭祀仪式变得更加精致、繁杂,这使得历史意识和礼仪知识能以“旧典”的形式传承,并成为他们职业性存在的依据。甲骨文字的出现是由巫而史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和前提。史官的职责就是记录祭祀过程和保存卜辞文献,见证祭祀过程,并渐渐进入祭祀的核心。史官最初的意义,首先是依据历史合理性和把握历史的技术,以保证巫觋的职业化,其次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阐释而进入现实阐释,从而获得一种世俗的话语权力。
- 过常宝
- 关键词:历史合理性祭祀仪式甲骨文字话语权力知识能史官
- 论《史记》的“太史公曰”和“互见法”被引量:11
- 2006年
- 《史记》中颇有一些“太史公曰”偏离了传记的主旨,显得言不由衷。“太史公曰”承“君子曰”而来,本应发挥裁决史实的责任,但汉代史官丧失了神权,而司马迁从个体命运出发的史著也脱离了史官传统。这些冠冕堂皇的“太史公曰”不过显示了司马迁的职业意识和对史官传统的依恋之情。《史记》“互见法”深受古史“十功不能赎一过”观念的影响。司马迁相信在其他传记中出现的过失记载,并不影响人们据本传而对人物所作出的评价。“互见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求得人物在本传中道德和精神的明确单一,以便于评判,而这又与史官的撰述传统相联系。“互见法”显示了司马迁为遵从古史体制而对自己情感的抑制,也反映了史传由记事转而为述人的某种限制。
- 过常宝
- 关键词:《史记》太史公曰互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