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4009757)

作品数:8 被引量:97H指数:6
相关作者:刘春莲董艺辛陈亮车平石贵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三水盆地
  • 4篇盆地
  • 4篇珠江三角
  • 4篇珠江三角洲
  • 4篇介形类
  • 3篇第四纪
  • 3篇晚第四纪
  • 3篇微体
  • 2篇页岩
  • 2篇有孔虫
  • 2篇生物群
  • 2篇土布
  • 2篇微体生物群
  • 2篇古环境
  • 2篇古近系
  • 2篇黑色页岩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盐度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刘春莲
  • 5篇董艺辛
  • 3篇石贵勇
  • 3篇陈亮
  • 3篇车平
  • 2篇秦红
  • 2篇严伟术
  • 1篇吴超羽
  • 1篇周洋
  • 1篇车晓光
  • 1篇谢叶彩
  • 1篇周永章
  • 1篇杨小强
  • 1篇翟伟
  • 1篇阴家润
  • 1篇莫文渊
  • 1篇庄畅
  • 1篇何志刚
  • 1篇高芳蕾

传媒

  • 3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Acta G...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广东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指示的氧化还原条件被引量:2
2006年
古近系心组红岗段是广东三水盆地的主要生油层,以一套黑—灰黑色页岩沉积为主,其富含有机质、纹层理发育良好的岩层与相对贫有机质、含微体生物化石的微扰动层交替出现。根据纹层状页岩与生物扰动页岩的C-S-Fe关系以及对氧化还原条件敏感的痕量元素(Mo、U、V、Co、Ni、Pb和Cu)地球化学记录,对这两种不同岩相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水体氧化还原条件进行了分析。纹层状页岩的TOC、S含量和DOPT值均较高,TOC-S、TOC-DOPT显示较弱的相关性;而生物扰动页岩的TOC、S含量和DOPT值相对较低,TOC-S、TOC-DOPT相关性显著。痕量元素在两种岩相中的分布也有差别,各元素在纹层状页岩中的丰度均高于生物扰动页岩,尤其是Mo和U具有较高的丰度水平、且在不同岩相中显示明显差别。黑色页岩中的C-S-Fe关系和痕量元素(特别是Mo和U)分布反映了心组红岗段沉积时期湖盆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生物扰动页岩沉积期间,底部水体主要为氧化环境,间歇性出现贫氧条件,硫酸盐还原作用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及其以下沉积物中。纹层状页岩形成于缺氧的底部水体条件下,水体和沉积物中均可含H2S,为有机质保存以及对氧化还原条件敏感的痕量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刘春莲石贵勇秦红董艺辛车平陈亮严伟术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氧化还原条件黑色页岩古近系三水盆地
珠江三角洲PRD05孔的高分辨率介形类记录与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被引量:28
2008年
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附近PRD05孔(113°11′02″E,22°31′24″N)的岩性和介形类的高分辨率分析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26600aBP以前为河流环境,底部为河道沙砾沉积,随后水动力条件减弱,发育河漫滩沉积。26600—13400aBP前期发育泛滥平原相沉积,后期受末次冰期的影响,本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泛滥平原相沉积的上部风化成杂色黏土。珠江口地区冰后期海侵应开始于约13400aBP。13400—9000aBP为海侵初期,本区形成沼泽相沉积。9000—4850a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本区为持续的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海相—半咸水型为主的介形类动物群,发生了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导致水体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最大海侵发生于7500—7140aBP之间,PRD05孔主要介形类属种的丰度在这一阶段达到全新世最大值。4850a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增强,本区逐渐转变为上三角洲平原环境。
刘春莲Franz T Fursich董艺辛车晓光陈亮庄畅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介形类高分辨率晚第四纪古环境
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黑色页岩中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8
2006年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沉积的特征矿物。根据TOC/S、TOC/DOP、S/Fe关系以及S-TOC-Fe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对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红岗段黑色页岩中沉积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土布心组红岗段黑色页岩的黄铁矿有成岩黄铁矿和同生黄铁矿两种成因组分。红岗段下部(亚段A)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底部水体以弱氧化条件为主,硫酸盐还原作用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以下,黄铁矿为成岩成因,其形成主要受有机质的限制。红岗段中上部(亚段B和C)的沉积条件变化频繁,其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大。富有机质(TOC>4%)岩层形成于缺氧的底部水体条件下。水体中可含H2S,碎屑铁矿物在埋藏之前即与之在水体中反应形成同生黄铁矿。这一过程不受有机质的限制,而是受活性铁与H2S接触时间的限制。同时,由于大量淡水输入导致硫酸盐浓度的降低,从而对硫化物形成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于低有机质(TOC<4%)样品,黄铁矿由同生和成岩组分组成。其中以成岩黄铁矿为主,其形成过程主要受有机质限制,而同生黄铁矿受铁矿物与H2S接触时间的限制。
刘春莲董艺辛车平Franz T Fürsich石贵勇陈亮严伟术
关键词:黑色页岩古近系三水盆地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微体生物群与环境演变
目的对取自广州番禺东涌PD孔的晚第四纪珠江三角洲沉积进行了微体生物群分析。方法根据微体生物的古生态学及分布特征,并结合有机碳、氮以及磁化率数据。结果共发现有孔虫6属10种,根据它们的生态分布和共生组合关系,可划分为3个组...
董艺辛刘春莲杨小强高芳蕾陈亮庄畅严伟术
关键词:晚第四纪珠江三角洲有孔虫介形类古生态学
文献传递
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微体生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对三水盆地SB-01钻孔下古近系地层进行了微体化石分析,共发现介形类7属10种,分布于5个层位;轮藻化石9属15种,见于3个层位。根据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分布、丰度和分异度变化,讨论了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可划分为4个环境演化阶段。阶段A(89.0—75.5m):气候较干燥,水体较浅的半咸水环境;阶段B(75.5—53.5m):气候温暖潮湿为主,湖平面上升,水体盐度仍较高;阶段c(53.5—21.0m):温湿-干旱气候条件交替出现,湖平面和水体盐度波动频繁;阶段D(21.0—5.2m):气候温暖湿润为主,水体较深,湖水逐渐淡化,相应于湖盆发育盛期。
谢叶彩刘春莲商建林周洋
关键词:介形类轮藻古环境三水盆地
从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看冰后期海侵以来珠江三角洲西江大鳌沙的形成被引量:13
2007年
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的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的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的PRD05和中部的PRD04两个钻孔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的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的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的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的粗,分选性比PRD05孔的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的沉积物比PRD05孔的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的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在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的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的形成与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的位置在蛇地山和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何志刚莫文渊刘春莲吴超羽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沉积速率沉积物粒度
广东三水盆地始新统"土+不"心组生油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被引量:27
2005年
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对沉积盆地水体环境以及古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根据元素Al、Fe、Mg、Ca、K、Na、P、V、Ni、Co、Cr、Cu、Zn、Sr、Ba、Cd、Li、Mn、Pb、Ti的含量及其比值Al/Ti、Fe/Mn、Sr/Ba、Mg/Ca、Sr/Ca、Na/Ca、V/Cr、Ni/Co、Ni/V的变化 ,对三水盆地古近系始新统心组红岗段生油岩的沉积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心组红岗段下部 (亚段A)表现为较稳定的地球化学特征。各元素丰度及其比值指示这一时期陆源输入持续较高、且物源组成变化不大。由于海水入侵的影响 ,湖盆水体盐度相对较高 ,底部水体以弱氧化条件为主 ,O2 -H2 S界面位于水 /沉积物界面附近。红岗段中上部 (亚段B、C)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较为频繁且幅度很大 ,反映古气候和湖盆沉积条件的迅速变迁。在潮湿气候条件下 ,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以Al、Ti为代表的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较高 ,而Mg、Ca等盆内化学沉积元素含量较低。古氧气指标指示底部水体为还原环境 ,有利于有机质保存 ,因而有机碳含量较高。在间歇性干旱时期 ,陆源输入减少 ,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显著降低。随着蒸发作用的加强 ,水体盐度加大 ,内源元素丰度以及Mg/Ca、Sr/Ba、Sr/Ca和Na/Ca比值大幅度上升。底部水体为氧化环境 ,O2 -H2 S界面多位于水
刘春莲秦红车平翟伟石贵勇周永章谢叶彩董艺辛
关键词:生油岩三水盆地元素丰度沉积环境水体盐度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Early Paleogene Source Rocks in the Sanshui Basin, South China被引量:10
2010年
The Honggang member of the early Paleogene Buxin Formation is the main source rock in the Sanshui Basin, characterized by organic-rich black shales with the cyclic recurrence of organic- poor sediment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nggang member have been documented to determine the organic matter type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is paper. The organic matter of the black shales mainly consists of a mixture of land plant-derived and phytoplankton-derived organic matter.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C)-sulfur-iron (Fe) relationships suggest that the organicrich black shales were deposited under dysoxic-to-euxinic water conditions. The time that iron minerals remained in contact with H2S in anoxic waters possibly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of syngenetic pyrite, and organic carbon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diagenetic pyrite. Organic-poor intervals usually show pyrite sulfur enrichment and higher degree of pyritization values relative to low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This resulted from HS- diffusing downward from overlying organic-rich sediments and formed Fe sulfides through reactions with sufficient Fe. Trace elements generally exhibit low concentrations and little TOC dependence, suggesting some degree of depletion in these elements in the early Paleogene sediments of the Sanshui Basin. This probably resulted from cyclic recurrences of oxic benthic conditions, which promoted the remobilization of trace elements and caused the low concentration of trace elements.
LIU ChunlianFranz T. FURSICHCHEN LingCHE XiaoguangWU Jie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微体生物记录被引量:16
2007年
珠江三角洲是主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在珠江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微体生物是珠江河口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记录中的重要组分,是重建第四纪环境变化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样品取自PD孔岩心,钻孔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113°28′35″E, 22°53′41″N),孔深16.7 m。代表约25 100年以来的沉积。PD孔中见有孔虫6属10种,其中以Ammonia beccani为优势种。根据地层分布特征,可识别3个有孔虫层位。介形类共7属9种,丰度较低,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代表,在5个层位相对富集。根据微体生物分布特征,并结合有机碳、氮以及磁化率数据,PD孔晚第四纪沉积可划分为6个沉积环境阶段。A.三角洲前缘阶段(-16.7~-13.5 m;25 100~24 000 aB.P.):岩性为粗砂、砂至砂质粉砂。主要含Ammonia属的4个种(A.beccarii、A.sp.、A.tepida、A.annectens),丰度均较低,其中Ammonia beccarii为优势种。不见适应于正常浅海的Elphidium属。介形类以滨岸类型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出现少量双壳类。代表河口附近水深10 m以内软泥底质、受河流影响大、水体动荡的半咸水环境。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较低,同样指示低海平面时期的沉积。B.河口湾阶段(-13.5~-10.6 m;24 000~22 400 aB.P.):岩性为粘土质粉砂至粘土。前一阶段出现的Ammonia 4个种的丰度比较高,且出现浅海底栖分子Elphidium advenum和E.hispidulum,以及浮游有孔虫分子Globigerinoides sp.。介形类出现Bicornucythere leizhouensis、B.bisanensis、Alocopocythere goujoni、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等适应水深较大的分子,而滨岸浅水分子较少。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相对升高。代表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沉积。C.三角洲平原阶段(-10.6~-9.2 m;22 400~21 700 aB.P.):底部为一薄层花斑状风化粘土,表明曾短期露出水面。向上变为富含
董艺辛刘春莲阴家润杨小强Franz T.FRSICH高芳蕾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有孔虫介形类环境演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