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环境研究与评价项目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李云海杨作升王厚杰范德江陈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悬浮颗粒物
  • 2篇悬浮体
  • 2篇颗粒物
  • 2篇浮体
  • 1篇大洋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元素地球化学
  • 1篇示踪
  • 1篇示踪元素
  • 1篇热液喷口
  • 1篇合同

机构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作者

  • 4篇杨作升
  • 4篇李云海
  • 1篇范德江
  • 1篇王厚杰
  • 1篇陈晓辉
  • 1篇陈坚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太平洋悬浮体特征及近底雾状层(雾浊层)探讨被引量:6
2007年
2005年在太平洋12个测站分层采集了悬浮体水样及连续的水体温度、盐度、深度等数据.利用水体悬浮体含量在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大洋雾状层的特点,并讨论了水体中悬浮体颗粒物质的来源,对不同海洋环境中悬浮体分布进行了对比,发现大洋水体中悬浮体含量总体很小,一般不超过0.30 mg/dm3,但在一定水层内悬浮体含量相对较高,形成雾状层.雾状层在大洋内广泛分布,一般以表层雾状层和近底雾状层形式存在.大洋水体中悬浮体颗粒物来源广泛.表层雾状层的形成主要受透光层内生物作用的影响,而底质沉积物的再悬浮是影响底部雾状层形成的重要因素.因受水体物理海洋环境和物质来源的影响,不同区域水体中悬浮体含量不同,雾状层的分布不同.海山顶部受水流及岩石基底影响雾状层分布不明显,海山底部与开辟区洋盆海域雾状层更普遍.开辟区东西区由于物源差异水体中悬浮体含量差别明显,靠近火山喷口的西区水体中悬浮体含量明显高于东区的.
杨作升李云海
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悬浮颗粒物元素地球化学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ICP-MS对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3个测站分层采集的悬浮颗粒物的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对Na、Mg、Al、Ca、Ti、Mn、Fe、Co、Cu、Sr、Ba和Pb等12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水体中悬浮体总量(TSM)一般低于0.3mg/dm3,12种元素含量从几百到不足0.01μg/dm3。其分布以500和5000m为界可分为3层。元素中Al和Ti可作为陆源元素指标,Sr和Ba可作为生源元素指标,Pb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在西区,Na、Mg和Ca主要为生源元素,Mn、Fe、Co和Cu主要为陆源元素。在东区,Na、Mg和Cu为多源元素,Ca、Mn、Fe和Co以陆源为主。颗粒物物源及供应量是颗粒物和元素含量分布的控制因素。西小区海底火山活动强烈是影响两区元素组分差异的直接因素之一。
李云海杨作升陈坚陈晓辉
关键词:悬浮颗粒物元素地球化学
赤道东北太平洋悬浮体物源示踪元素的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2005年7月在赤道东北太平洋的3个测站分层采集了悬浮体水样.利用ICP—MS对悬浮体的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从测试的47种元素中筛选出了钡和铝分别作为悬浮体生源组分和陆源组分的示踪元素.悬浮体中钡含量为0.02~0.19μg/dm^3,其中生源钡含量为0.01~0.13μ/dm^3,铝含量为0.33~18.54μg/dm^3.生源钡和铝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在水体中的分布特征与悬浮体含量的相对应,分为三段.水体透光层生物作用和近底层底质沉积物再悬浮作用是其在水体表层和近底层显著变化的原因.近底雾状层内生源钡和铝元素含量的比值从水体向底质沉积物中降低,至底质沉积物降到最低,显示出底质沉积物再悬浮对悬浮体组分和含量的影响,可以作为近底雾状层颗粒物质运移的示踪指标.
李云海杨作升
关键词:悬浮颗粒物示踪元素
热液羽状流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6年
热液羽状流是全球洋中脊热泉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海热量和物质循环中有重要地位,是探测热泉场和热液喷口位置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介绍了热液羽状流的主要研究内容、探测技术方法、在不同海域洋脊的研究进展和21世纪的新成果,从地球系统科学和热泉场资源探测的角度归纳了主要科学问题和发展趋势。热液羽状流对全球海洋循环及大洋化学有重要影响,其位置探测在近期将经历一次“小型革命”,正在成为大洋研究前沿热点。
杨作升范德江李云海王厚杰
关键词:热液喷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