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重点项目(DBZX-2-030) 作品数:5 被引量:39 H指数:4 相关作者: 王宗明 张柏 杨飞 宋开山 刘殿伟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东北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重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经济管理 更多>>
玉米和大豆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与植被指数和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13 2008年 基于东北典型黑土区的玉米和大豆的实测光谱反射率、光合有效辐射及叶面积数据,选取常用的9种植被指数,并根据光谱曲线特征和植被指数结构建立了两种新的植被指数,对其估算玉米和大豆冠层FPAR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植被指数与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PAR)的关系因植被类型而异。以近、短波红外波段较以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计算植被指数的估算效果好。NDVI、RVI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计算的植被指数中估算FPAR效果较好,玉米估算模型R2分别为0.81和0.82,大豆估算模型R2均为0.81;NDSI、RSI在近、短波红外波段计算的植被指数中较好,玉米估算模型R2均为0.86,大豆估算模型R2均为0.84,优于NDVI和RVI。试验表明,利用近、短波红外波段估算FPAR是可行的;冠层含水量较土壤背景对FPAR影响更大;玉米和大豆冠层FPAR与叶面积指数(LAI)呈较好的对数关系,估算模型R2分别为0.75和0.70;但用植被指数估算FPAR效果要优于用叶面积指数。 杨飞 张柏 宋开山 王宗明 刘焕军 杜嘉关键词:玉米 大豆 植被指数 叶面积指数 基于RS和GIS的长白山林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抚松和安图县为例 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长白山林区抚松和安图县1986、1995、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森林景观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引入平均周长面积比、相对聚集度、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分维数景观指数对该地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海拔、坡度等自然因素对山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受人类影响程度较大的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和坡度较小的区域,而且变化幅度较大的几种土地利用类型也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和坡度较小的区域范围内。作者认为人类活动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和直接因素,土地利用更加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后期的择伐代替皆伐等采伐方式、封山育林、生态省建设政策的实施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方式,有效地保护了研究区的森林资源和景观生态。 杨飞 姚作芳 孙九林 诸云强 王宗明关键词:土地利用 景观 MODIS混合像元中居民地对玉米LAI和FPAR遥感估算影响 被引量:4 2010年 MODIS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科研和生产的数据源,但其低空间分辨率使得其产品精度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混合像元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均匀散布的农村居民地是中国东北农作物种植区的显著特征,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居民点对MODIS混合像元产品精度的影响研究报导。本研究基于TM遥感影像分析了典型玉米种植区的居民地对MODIS LAI、FPAR产品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96%以上MODIS像元的农村居民地面积比例小于40%,居民地对LAI、FPAR遥感估算精度影响较为明显,MODIS像元中居民地面积比例与红波段反射率及LAI、FPAR遥感估算的误差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确定性系数R2达到0.90以上,与近红外波段反射也呈线性关系,拟合确定性系数R2仅达0.3423,MODIS像元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受居民地影响较显著。 杨飞 张柏 刘殿伟 刘志明 宋开山 王宗明关键词:MODIS 混合像元 居民地 LAI FPAR 玉米冠层FPAR的高光谱遥感估算研究--基于PCA方法及近、短波红外波段 被引量:9 2008年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rac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PAR)是进行生态系统功能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参数,准确估算FPAR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野外实测玉米高光谱数据和光合有效辐射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在高光谱信息提取及估算玉米冠层FPAR参数方面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植被指数验证FPAR估算效果,分析近红外及短波红外高光谱数据在FPAR估算方面的应用潜力。 杨飞 张柏 刘志明 刘殿伟 王宗明 宋开山关键词:NDWI WI 三江平原抚远县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2008年 基于RS和GIS技术,应用集成地形图与遥感影像(MSS和TM)数据,获得抚远县6期景观类型图;通过计算各景观类型的相对变化率、转入和转出贡献率,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1954~2005年三江平原抚远县湿地农田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以后,耕地成为抚远县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1954~2005年,各景观类型中耕地的相对变化率最大,1995—2000年间其相对变化率达到10.50;湿地的相对变化率在1976~1986年最大,为1.31%,湿地转出变为耕地的贡献率较大,这主要是湿地大面积被开垦为耕地的结果。景观指数在过去50多年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大景观形状指数(LSI)出现在1995年,为36.99;最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出现在1986年,为1.45;最大斑块聚集度指数(CONTAG)和斑块指数(LPI)出现在2005年,分别为64.14和53.35;最大斑块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出现在1954年,为1.54。大规模农业开发与景观指数变化规律存在密切关系。 郑树峰 张柏 王宗明 张树清关键词: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