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109800)

作品数:7 被引量:97H指数:4
相关作者:罗飞宏张淑杰肖继芳雷亚琴张抒扬更多>>
相关机构:中华医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基因
  • 3篇突变
  • 2篇综合征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反应
  • 1篇蛋白质结构
  • 1篇遗传性
  • 1篇遗传性视神经...
  • 1篇遗传性视神经...
  • 1篇应激
  • 1篇折叠
  • 1篇中国汉族
  • 1篇神经病
  • 1篇视神经
  • 1篇视神经病
  • 1篇视神经病变
  • 1篇双基
  • 1篇听力
  • 1篇通路
  • 1篇突变研究

机构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篇吴晔
  • 1篇张惠文
  • 1篇袁永一
  • 1篇谢波波
  • 1篇韩连书
  • 1篇邱文娟
  • 1篇陈少科
  • 1篇顾学范
  • 1篇吴炜
  • 1篇张学
  • 1篇李筱燕
  • 1篇王静敏
  • 1篇范歆
  • 1篇陈荣誉
  • 1篇黄莎莎
  • 1篇张海华
  • 1篇管敏鑫
  • 1篇罗飞宏
  • 1篇代丽芳
  • 1篇李旺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听力语言...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应用下一代半导体靶向测序技术检测Marfan综合征致病突变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应用IonTorrentPGM半导体测序仪和IonAmpliSeqTMInheritedDiseasePanel对3例马凡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明确其致病突变,并评价下一代半导体靶向测序诊断复杂单基因遗传病的效果。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采集3例MFS患者及1名正常志愿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经多重PCR扩增富集目的基因片段。每个样本用特异性序列标签进行标记后,应用IonOneTouch系统进行模板制备、乳化PCR及磁珠颗粒富集;最后用318半导体测序芯片进行高通量测序。用IonTorrentSuite3.2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及SNPs和Indels提取,再用dbSNP137数据库过滤得到SNPs和indels,剩余的可疑突变经Sanger法测序验证。结果用一张318芯片得到855.80Mb的总数据量,4个样本的平均测序深度均达到100×以上,对目的区域的覆盖度在98%以上。数据经软件分析及数据库过滤后,在3例MFS患者中分别得到3个FBNI基因可疑突变,并经Sanger法测序验证,一个为已报道FBN1基因错义突变(P.E1811K),另外两个为新发现的突变,包括一个无义突变(P.E2264X),1个插入突变(P.L871FfsX23)。结论在3例MFS患者中都成功检出FBN1基因致病突变,表明半导体靶向测序可对复杂单基因遗传病进行高效、准确的基因诊断。
卢超霞吴炜肖继芳孟岩张抒扬张学
关键词:下一代测序马凡综合征FBN1基因
未折叠蛋白反应通路持续过度激活在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EIF2B3突变的少突胶质细胞是否存在对内质网应激(ERS)的不耐受,检测未折叠蛋白反应(UPR)通路的变化,为了解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WM)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本研究利用转染EIF2B3野生型或突变型c.1037T>C全长cDNA慢病毒载体的人类少突胶质细胞系,Thapsigargin对其进行ERS诱导后,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实验反映细胞增殖活力,检测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剪切体的表达反映细胞凋亡水平,来验证野生与突变细胞对ERS的耐受性,并比较二者在基础状态及ERS诱导后不同时间点UPR激酶样内质网激酶(UPR-PERK)通路各分子指标的变化.结果 1.EIF2B3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对ERS不耐受,表现为ERS刺激后凋亡的增加和活力的显著下降.2.EIF2B3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存在UPR通路的过度激活.3.基础状态下UPR-PERK通路分子磷酸化α亚基的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P-eIF2α)、激活转录因子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HOP)和生长抑制DNA损伤基因34(GADD34)的水平不同程度高于野生组.4.ERS刺激24h后,凋亡相关的UPR分子(CHOP和GADD34)和抑制蛋白翻译的P-eIF2α在野生型细胞中表达下降,而在突变细胞中持续高表达.结论 EIF2B3突变的人少突胶质细胞对ERS不耐受,这种不耐受与突变细胞存在UPR-PERK通路的过度持续激活,引起凋亡性的细胞死亡相关.减轻突变细胞的内质网负荷或稳定UPR的过度激活有望对疾病进展起到干预作用.
陈娜代丽芳张海华郝洪军臧丽丽王静敏冷雪荣姜玉武吴晔
关键词: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未折叠蛋白反应内质网应激
一种新的复合杂合突变导致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对1例新生儿筛查疑似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的患儿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揭示其分子病因。方法PCR结合Sanger测序对患儿MCCC1基因和MCC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旁侧序列进行分析,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应用SIFT、PolyPhen-2在线软件预测突变对蛋白功能影响,并查询比对突变所在位置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采用Human Splicing Finder和Swiss—PdbViewer4.1.0软件分析基因变异导致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患儿MCCC1基因检测到两个杂合突变,分别为C.539G〉T(p.G180V)和C.704—711del(P.A235Vfs*4),家系分析显示,前者遗传于父亲,后者遗传于母亲。这两个突变均可改变蛋白质的结构,从而对MCC蛋白功能造成影响。结论MCCC1基因c.539G〉T(p.G180V)和C.704_711del(P.A235Vfs*4)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患儿MCCD的分子病因。
谢波波罗静思雷亚琴陈荣誉王锦张淑杰范歆李旺陈少科
关键词:突变蛋白质结构
三个携带线粒体ND1 T3866C的中国汉族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3个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LHON的3个中国汉族家系。对3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眼科相关检查,PCR扩增3个原发位点G3460A、G11778A、T14484C所在的线粒体ND1、ND4、ND6基因。并对3个先证者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PCR扩增。结果3个家系先证者的视力损伤程度不同,外显率分别12.5%、11.1%和33.3%。3个家系先证者及母系成员均未携带ND1G3460A、ND4G11778A、ND6T14484C这3个常见原发位点,但均携带同质性ND1T3866C突变。线粒体ND13866位点T〉c碱基的改变使线粒体复合体IND1亚基跨膜区的第187位进化高度保守的非极性异亮氨酸转变为极性苏氨酸。结论线粒体ND1T3866C突变可能与LHON相关。
张赛高敏张增君刘晓玲管敏鑫
关键词: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先证者外显率线粒体DNA
黏多糖贮积症ⅣA型患儿GALNS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中国黏多糖贮积症(MPS)ⅣA型患儿半乳糖胺-6-硫酸盐硫酸酯酶(GALNS)基因突变谱。方法对2006—2012年诊断为MPSIVA型的38例患儿进行GALNS基因突变分析;采用不同物种氨基酸比对、PolyPhen-2软件等验证新错义变异;羊水酶学及基因分析进行产前诊断。结果(1)38例患儿中检出38种GALNS基因突变(错义突变占71%),P.M318R为热点突变(21%),5种突变(P.P163H、P.G168L、P.A324E、P.L366P及P.F452L)仅见于中国患儿。发现18种基因新变异:P.E315K、P.G304D、P.R251Q、P.Y240C、P.G161E、P.N32D、P.L390P、P.D60E、P.P420S、W403C/T404S、P.IA54P、P.W405X、P.M1l、D409-c.420dell2、e1176—1178del3、c.1046delG、c.1188delG及IVS9.2A〉C;(2)11个新错义变异位点的氨基酸为高度或中度保守氨基酸;PolyPhen-2软件预测突变可能影响蛋白结构及功能,为致病新突变;(3)为7个患儿家庭实施了产前诊断,3例胎儿为MPS1VA型。结论中国MPSIVA型患儿基因突变谱不同他国,5种突变仅见于中国患儿;发现了18种GALNS基因新突变;中国MPSIVA型患儿基因突变热点报道不一,需累积更多基因突变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等综合分析。
叶军雷红林张惠文邱文娟韩连书王瑜李筱燕顾学范
关键词:基因突变
中国Prader-Willi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2015)被引量:76
2015年
Prader-Willi综合征(PWS,OMIM 176270)又称肌张力低下-智能障碍-性腺发育滞后-肥胖综合征、普拉德-威利综合征,由Prader等于1956年首次报道,是最早被证实涉及基因组印记的遗传性疾病.国外不同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10 000 ~1/30000,我国缺乏流行病学资料.
罗飞宏
关键词:PRADER-WILLI综合征流行病学资料肌张力低下基因组印记
双基因突变致聋病例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总结中国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致病因素,对同时携带两个基因双位点突变而导致耳聋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400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基因突变情况,总结同时携带两个基因双位点突变而导致耳聋的病例,分析致病基因和听力表型,评估此类家庭的遗传风险。结果在400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发现2例耳聋患者同时携带两个基因的双位点突变。其中1例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携带SLC26A4基因的c.1229C>T(p.T410M)/c.1079C>T(p.A360V)复合杂合突变,同时携带GJB2基因c.257C>G(p.T86R)/c.299_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1例患者携带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同时为线粒体DNA12S rRNA A1555G均质突变。结论对于常染色体双隐性基因双位点突变的患者,其父母再生育耳聋后代的风险将从传统的25%上升为43.75%;同时携带线粒体基因突变的耳聋患者,其母系成员则会同时携带线粒体基因突变。本研究揭示了遗传病因的复杂性。
黄莎莎黄邦清王国建袁永一康东洋戴朴
关键词:耳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