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2004Z3-E0381)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欣魏红艳廖晓星刘荣李慧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凝溶栓药物对家兔复苏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观察家兔心搏骤停(CA)后心肺复苏(CPR)的基本生命支持(BLS)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及抗凝溶栓药物对其影响。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交流电诱发CA后对照组只进行BLS,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干预,分别于诱发CA前(0min),CA后5、10、15、20、25和30min时测定颈内动脉血压和血流速度,于诱发CA前(0min),CA后3、6、9、12、15、18、21、24、27和30min时测定兔耳的微循环血流量,分析比较各时点的变化。结果CA发生后,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兔耳微循环血流量均急剧下降,然后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9、0.297和0.244)。两组间兔耳微循环血流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A发生后血流量下降曲线陡直,随后趋缓,约在9min时两条曲线相交,其后实验组的下降曲线趋于平坦,而对照组仍持续下降。结论在CPR的BLS阶段,溶栓、抗凝药物干预对交流电诱发CA动物的大动脉血压和血流速度变化无明显影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的恶化。
- 廖晓星蔺际李欣魏红艳李玉杰荆晓莉詹红方典秋伍贵富
- 关键词: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肝素尿激酶
- 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硫化氢浓度变化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寻找心肺复苏后大鼠血清硫化氢(H2S)浓度的变化规律以探讨H2S在心肺复苏(CPR)后病理生理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24只,实验组采用经皮电刺激心外膜建立大鼠心脏骤停(CA)模型,分别于CA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4、6、8、10和12h采血测定H2S浓度并记录体温、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分析血清H2S在CPR后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上述生命体征的相关性。结果:①实验组24只大鼠全部诱发心脏骤停并复苏成功,观察终点时(ROSC后12h)有14只大鼠存活且生命体征稳定;对照组无死亡现象。②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H2S浓度动态变化趋势明显不同(F=12.226,P=0.003);实验组大鼠在心肺复苏后血清H2S浓度迅速升高,于ROSC后6h时达到高峰,然后回落至与对照组相似的水平。③血清硫化氢浓度与体温(偏相关系数r=-0.556,P=0.000)和平均动脉压(偏相关系数r=-0.240,P=0.002)呈负相关,而与心率和呼吸频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2S变化可能是CA大鼠ROSC后代偿性反应的一种表现并参与体温和血压等生理过程的调节,但其确切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蔺际魏红艳李慧李欣刘荣胡春林黄国庆戴刚廖晓星
-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硫化氢
- 经皮电刺激心外膜建立大鼠心搏骤停模型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通过经皮电刺激心外膜的方法建立大鼠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模型.方法 实验地点在中山大学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选择2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两根经皮刺人心外膜的细针作为电极与刺激器相连,持续刺激3 min而诱发CA,无干预观察6 min后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结果 刺激电流强度1 mA时诱发CA成功12只,2 mA时全部诱发成功.从有效电刺激开始到成功诱发CA的时间为(5.10±2.81)s.电刺激结束时表现为室颤的18只,无脉性电活动2只.CPR用时(207.4±148.8)s,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0/20,CA后4 h内的死亡率为5/25,72 h时存活率为10/20.有2只大鼠分别并发轻微肌肉收缩和轻度肺叶损伤.结论 经皮电刺激心外膜诱发大鼠CA具有模型稳定、操作简单、所需刺激电流强度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 蔺际李欣李慧魏红艳刘荣胡春林戴刚廖晓星
-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心外膜电刺激动物模型
- 抗凝溶栓药物对家兔复苏时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CA)后心肺复苏(CPR)的基本生命支持(BLS)阶段组织微循环变化特点及抗凝溶栓药物对其影响。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在交流电诱发CA后,对照组只进行BLS,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干预。分别于诱发CA前(0min)和CA后每隔3min测定兔耳的微循环血流量,在复苏30min时取心肌和肾脏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对照组兔耳微循环血流量在CA发生后急剧下降(P<0.05),在BLS阶段随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P<0.05)。实验组兔耳微循环血流量在CA发生后也急剧下降(P<0.05),在BLS复苏9min后下降速度趋缓。两组相比微循环血流量变化明显不同(P<0.05),两条变化曲线约在9min时相交,其后实验组的变化曲线趋于平坦,而对照组仍继续下降。对照组心肌和肾脏组织的微循环内可观察到红细胞聚集,而实验组无此现象。结论CA后在CPR的BLS阶段微循环血流量下降,有血细胞聚集现象,给予溶栓、抗凝药物的干预可以改善BLS阶段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防止微循环内微血栓形成。
- 蔺际廖晓星李欣黎志勋魏红艳方典秋伍贵富
- 关键词:心肺复苏微循环微血栓肝素尿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