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Y0JJ453C01)
-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雨青陈正根张宁刘寅吴坎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 家庭关系指征及其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4年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多种测评家庭关系的投射测验,但心理学家提出了大量针对投射技术的质疑,诸如,投射技术难以证实其效度,不能够完整描述人格的全部特征,不能够详尽地揭示被试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缺陷[1]。然而,尽管投射测验具有一定局限性,并不意味其不适宜临床应用。在家庭治疗领域,特别是家庭精神病学治疗领域中,当家庭作为诊疗的功能单位,专家普遍将治疗重点放在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上。
- 许丽梅许丽桦张永明邱小菊张雨青
- 关键词:家庭治疗家庭关系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庭成员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民族差异问题被引量:6
- 2011年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民族差异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PTSD的发生率较高和症状反应与症状结构的差异。以美国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这些差异主要是源于暴露水平、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汶川地震后,有研究也发现羌族PTSD发生率高于汉族,然而对于羌汉民族间症状反应的具体差异及其原因,还并不十分明确。因此,有必要在中国进行PTSD民族差异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既有助于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也能够为从东方文化视角下理解PTSD提供理论依据。
- 刘寅陈正根张雨青张宁
- 关键词:民族差异本土化
- 不同民族创伤后应激反应模式比较的质性研究——汶川地震后对羌汉幸存者的访谈分析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中羌汉民族间创伤后应激反应模式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为有效地对灾害幸存者进行心理救助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北川为例,运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分别对23个羌族和23个汉族幸存者进行了个案访谈,收集了他们对地震灾难的认知方式、反应模式和应对方式等方面的资料。结果:羌汉民族间在创伤后应激反应模式上具有差异,羌族幸存者倾向于更直接的表达情绪和行为;而汉族幸存者则倾向于含蓄内敛化。同时,两个民族在对灾难的归因方式及应对方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结论:羌汉民族间创伤后应激反应模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部分可能是由于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同时,资源保存理论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 陈正根张雨青刘寅张宁吴坎坎
- 关键词: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