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
- 作品数:528 被引量:4,377H指数:26
- 相关作者:张弘郑华孙玉军辉朝茂雷瑞德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盐胁迫下桑树叶片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对PSⅡ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3年
- 采用抑制剂法研究盐胁迫下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对桑树叶片PSⅡ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叶片在100mmol·L-1NaCl胁迫下保持较高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具有完善的光破坏防御机制。通过硫酸链霉素(SM)抑制D1蛋白的周转和二硫苏糖醇(DTT)抑制叶黄素循环,损伤盐胁迫下桑树叶片的PSⅡ反应中心,加剧盐胁迫对桑树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伤害,说明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在保护盐胁迫下桑树叶片PSⅡ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D1蛋白周转的保护作用大于叶黄素循环。DTT抑制盐胁迫下桑树叶片的叶黄素循环,却将PSⅡ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大部分以无效的荧光和热能形式耗散,减缓过剩激发能对PSⅡ反应中心的伤害程度。SM处理可抑制D1蛋白周转,减弱盐胁迫下桑树叶片以叶黄素循环为主的耗散非辐射能量的能力,降低过剩激发能的热耗散程度,导致叶片中的过剩光能(1-qP)/NPQ成倍积累,造成PSⅡ反应中心大量失活。因此,SM不但可抑制D1蛋白的周转,还可增强QB的还原程度,降低电子传递链上的电子传递,PQ库容量降低,减弱依赖PQ在类囊体膜两侧建立质子梯度(△pH)的能力,从而限制依赖于△pH的叶黄素循环。因此,盐胁迫下抑制D1蛋白的周转不但降低吸收光能后用于电子传递的比例,而且会破坏叶黄素循环耗散过剩的光能,这也是D1蛋白周转对PSⅡ的保护作用大于叶黄素循环的原因之一。
- 张会慧张秀丽李鑫许楠孙广玉
- 关键词:桑树NACL胁迫叶黄素循环
- 丘陵山地4个板栗品种早实丰产试验示范与推广
- 2014年
- 2007年,从山东省林业厅经济林管理站引进海丰短枝、阳光短枝、浮来无花、日选大红袍4个优良板栗品种,并建立早实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园。通过6年观察,4个板栗品种性状稳定,均表现为结果早、栗实整齐均匀、品质优良、丰产稳产,示范园早实丰产效益明显。
- 李红霞王萍王玉明李淑华
- 关键词:板栗早实丰产
- 广州市马尾松林燃烧性调控技术研究
- 2010年
- 可燃物(植被)有效的经营管理,能降低可燃物的燃烧性。对马尾松(Pinus.massoniana Lamb)林木的燃烧性进行了论述,确定了广州市马尾松林燃烧性的重点调控对象;并从树种结构调控、疏伐及林分郁闭度调控、补植间种与抚育管理、低质低效林近自然改造、绞碎、覆盖等其他处理方式以及可燃物处理的景观尺度等方面,提出了降低马尾松林燃烧性的经营调控技术;以提高马尾松林阻火抗火效能,发挥植物资源和树种繁多的优势,充分调动自然力量,提高生物防火功效。
- 肖化顺张惠莲
- 关键词:马尾松
- 塔拉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通过对塔拉根尖染色体的研究,得出塔拉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4=14m+10sm,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3.55,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的百分比为0,属于1B对称类型。
- 包松莲李志国张建云郑书星
- 关键词:染色体核型分析
- 珠海淇澳岛无瓣海桑种苗天然更新与扩散分析被引量:30
- 2006年
- 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xh-Ham.)在珠海淇澳岛抑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蔓延恢复红树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它是外来引进种,在当地能否繁殖更新或造成种苗大量扩散成灾?为此,针对1999年以来在淇澳岛种植的大片无瓣海桑林及其周边湿地进行了种子产量与种苗天然扩散性的调查。结果表明:淇澳岛4年生无瓣海桑果实年产量为30.51kg·棵-1,果粒数为2706粒·棵-1,每果粒内含30~50粒种子。无瓣海桑幼苗在水沟两边分布最多,为40株·16m-2,其次是其林分边缘的光滩,为8株·16m-2,互花米草内为3.5株·16m-2,最少是无瓣海桑林内,1株·16m-2,种子多但幼苗少,且这些扩散苗绝大多数为当年生幼苗,很少发现多年生小苗,极难更新成林。
- 廖宝文田广红杨雄邦唐国玲章家恩
- 关键词:红树林无瓣海桑种苗扩散
- 除锰微生物的筛选及其除锰特性研究被引量:11
- 2011年
- 从锰矿污染区土壤中筛选得到了3株锰抗性强的杆菌(2、3、80号),并测试了菌株抗Mn2+和去除Mn2+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低浓度范围内,Mn2+对筛选菌种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在高Mn2+浓度点上,Mn2+抑制菌体生长,菌种抗Mn2+性能有一定差异,80号菌耐受性最强。在测试的最低Mn2+浓度(16 mg/L)点上,3号菌种的去除率最高(82.6%),其次是2号(72.3%),80号最低(64.1%);在测试的最高Mn2+浓度(2 000 mg/L)点上,80号菌种去除率最高(41.0%),其次是2号(22.0%),3号最低(18.3%),在Mn2+浓度200 mg/L点上,单一菌种和混合菌样本Mn2+的去除率最高(>90%)。试验结果表明,筛选的菌种在锰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含锰废水的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凌薇薇吴晓芙陈永华刘庆郭丹丹
- 关键词:抗性去除率
- 紫胶涂膜常温贮藏对椪柑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研究漂白紫胶涂膜处理对水果常温保鲜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影响。用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式吸附捕集法分别采集涂膜椪柑完整果实在贮藏期(涂膜后10~40d)的挥发物,并进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CT-GC/MS)分析。结果表明,其完整果实挥发物中的香气组分均为萜烯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主要成分柠檬烯在对照样品挥发物中相对含量始终较低(可能挥发高峰在观测开始之前已出现过),均为(10±3)%,而经6%和12%漂白紫胶涂膜处理后在常温贮藏过程中挥发程度减缓(挥发高峰出现在观测阶段的早期),在挥发物中相对含量分别由10d时的34.67%和40.83%降至40d时的14.64%和11.69%,有利于保持柑橘类水果的特征香气状况;涂膜对挥发物的缓释作用可通过提高漂白紫胶浓度(即相应增加涂层厚度或致密度)加以强化;涂层厚度或致密度均匀性的改善可选择在较高浓度涂膜剂中添加纳米SiOx材料,使缓释效果更加显著(挥发高峰出现在观测阶段的后期),柠檬烯在挥发物中相对含量从10~20d期间均较低(分别为12.41%和10.30%),至30d时才增至19.29%,而至40d时达到35.16%。
- 郑华甘瑾张弘马李一张雯雯李凯
- 关键词:椪柑紫胶涂膜保鲜挥发物
- 基于JACK虚拟仿真技术的裁板锯人机功效优化被引量:5
- 2021年
- 裁板锯作为人造板下料工序的主要生产设备,其作业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加工过程。为保证裁板锯工作岗位人机功效达到合理状态,借助JACK虚拟仿真技术对裁板锯工作岗位构建虚拟环境与模型,仿真分析下背部的拖拽、推、抬动作受力情况,拽、推、抬动作疲劳恢复时间,拖曳、推、抬、搬运、靠齐、测量、调试、休息、转向、行走等行为单元的新陈代谢和人机效率。根据JACK虚拟仿真结果,优化设计裁板锯工作岗位的平台高度、上料方式以及人机配合。最后对优化前后的裁板锯进行仿真检验,结果表明:经优化设计后,裁板锯运行效果良好,同时验证了JACK虚拟仿真技术在裁板锯的人机工效优化分析中的有效性。
- 赵晏林陈昱熹刘春旭
- 关键词:人造板裁板锯
- 贵州小桐子特大雨雪冰冻低温灾害调查研究被引量:24
- 2008年
- 特大雨雪冰冻低温气候给贵州小桐子1~3年生幼林和苗木造成了很大灾害。调查显示:海拔600m以上的幼林和苗木受害率达100%,海拔725m以上全部冻死;阳坡和半阳坡的小桐子危害程度比阴坡和半阴坡低,同一坡向的中下部受害程度明显低于中上部,迎风面受害程度最为严重;受害严重的苗木顶梢损害10~15cm,较轻的苗木顶梢损害0.8~4.5cm;野生或半野生小桐子未造成灾害。重点针对Ⅲ级和Ⅱ级受害幼林开展贵州小桐子油料能源林的灾后重建,Ⅲ级受害幼林应重造,Ⅱ级受害幼林应开展修枝整形、喷施消毒灭菌、补植等抚育管理。
- 陈波涛欧国腾李昆
- 关键词:小桐子幼林苗木灾害
- 洪泽湖湿地杨树林土壤水分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9
- 2018年
- 在洪泽湖调蓄灌溉与南水北调常态化调水影响下,湖区水位显著波动对湿地土壤水分及植被生长产生深刻影响。以江苏洪泽湖湿地典型杨树林为对象,借助涡度相关及土壤水分监测系统,研究湿地土壤-杨树系统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解析气象因子的影响,为洪泽湖湿地杨树林的水分管理和科学经营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湿地杨树林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可以大致分为稳定期(10-2月,31.36%~36.07%),消耗期(3-4月,36.64%~37.46%),积累期(5-7月,39.22%~53.92%)和消退期(8-9月,40.38%~32.92%)等4个阶段;春、夏和冬3季的土壤含水量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特征,而秋季表现为不对称双峰曲线特征。土壤水分随着土壤深度(0~40 cm)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水分变化与日降水量、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日平均感热通量、平均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气象因子中,日平均土壤温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最为明显,其贡献率分别为10.73%~57.97%和18.62%~25.12%。
- 徐勇峰郭俨辉季淮吴翼韩建刚韩建刚
- 关键词:湿地科学洪泽湖杨树土壤水分气象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