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WW004)
- 作品数:10 被引量:29H指数:3
- 相关作者:杨革新李庆李敏锐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与美国伦理批评的复兴被引量:7
- 2013年
- 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美国伦理批评经历了提出、兴起、繁荣、衰落、复兴、再发展的过程。20世纪八十年代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分界线。在此之前,其繁荣表现为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随后因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和自身的局限而衰落;在此之后,随着文学和哲学研究中的伦理转向,伦理批评得到了复兴。此次的伦理转向不是回到19世纪的文学批评传统,而是对形式主义的反驳和对文学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重新定位。此次的复兴也不是道德批评的重申,而是伦理批评的进一步发展,并由此演变出了韦恩·布斯以共导为基础的伦理批评,玛莎·努斯鲍曼以多元和非公约性为基础的伦理评价,希利斯·米勒以文本与语言理论为基础的阅读伦理。
- 杨革新
- 关键词:伦理转向伦理批评
- 音乐与诗歌的互动:《啃噬心灵的牙齿》述评
- 2015年
- 马歇尔·布朗的《啃噬心灵的牙齿》是一部有关音乐与诗歌关系的论文集。该书不仅对音乐作品作出了非常专业的的分析,还对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学文本与哲学文本作出了学术性的解读,并且把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布朗关注的是文学与音乐的互动而不是相互影响。虽然布朗有关音乐的专业分析会让读者望而生畏,但这并不影响读者去抓住该书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即把音乐与诗歌看成是两种同类的艺术形式既有助于防止思维的僵化,又能有效地捕捉我们思想的动向,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诗歌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歌提供了另一种语言。
- 杨革新
- 关键词:音乐诗歌
- 美国伦理批评的中国话语建构——《美国伦理批评研究》述评
- 2018年
- 本文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对杨革新教授的专著《美国伦理批评研究》(2016)作了述评。该新著历时性地考察了西方尤其是美国伦理批评的兴起、发展、衰落、回归与复兴,并共时性地探讨了各个时期伦理批评的表征形式与特质。笔者认为,该专著既为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建构及其内外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走向世界提供了典范。
- 李敏锐
- 关键词:中国话语
- 伦理责任与“生活的乐趣”:海伦·阿尔文的伦理困境被引量:1
- 2015年
- 易卜生的《群鬼》在不足24小时的剧情中展现了一个家庭悲剧。该剧的核心伦理事件即海伦苦心修建的阿尔文上尉孤儿院化为灰烬,从法国回来的儿子欧士华变为白痴,而连接所有事件的却是早已死去10年的父亲阿尔文。父亲身体的缺场与其象征物的在场交替出现是整个剧情的伦理线,而孤儿院的大火既是剧情的高潮,也是对所有伦理结的解构。海伦的伦理困境既引领着人们对伦理责任与"生活的乐趣"的思考,又揭露了鬼一样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对个人与家庭的毒害。
- 杨革新
- 关键词:《群鬼》伦理责任伦理困境
- 身体消费与“灰姑娘”的童话梦——解读欧茨小说《浮生如梦》被引量:1
- 2017年
- 欧茨的小说《浮生如梦:玛丽莲·梦露文学写真》从女性心理的角度重构了玛丽莲·梦露这一历史人物。本文将小说纳入消费文化的语境,分析诺玛·珍成名背后,身体被消费文化规训和符号化建构的过程,以及对她的命运造成的影响。消费文化借助电影媒介的意识形态操控作用和资本的权力运作,营造童话梦境、规训女性身体,将诺玛·珍的身体打造成一个消费品符号;然而身体消费的现代性悖论最终造成她自我认同的混乱和爱情、家庭、事业梦想的破灭。
- 李庆杨革新
- 关键词:欧茨童话消费文化
-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聂珍钊访谈录被引量:15
- 2015年
- 聂珍钊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学会和中美诗歌诗学学会副会长。作为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创始人,目前主要致力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尤其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近期出版的著作有:《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他》、《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这篇访谈主要围绕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构建重点讨论了"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等概念。聂教授认为自然选择是一种生物性选择,它从形式上把人类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而伦理选择则是人的本质选择,人因为伦理意识的产生而把人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聂教授在访谈中以古希腊的斯芬克斯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充分阐明了他的观点。
- 查尔斯.罗斯杨革新
-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自然选择伦理选择
- 比较文学、传统与创新:马歇尔·布朗访谈录(英文)
- 2015年
- 马歇尔·布朗是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现代语言季刊》的主编。布朗出版了5部关于18、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专著,主编了《剑桥文学批评史》浪漫主义卷和《朗文世界文学文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2014年11月,本文作者受《外国文学研究》的委托,在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访学期间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布朗进行了采访。布朗教授首先就比较文学的历史与将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比较文学虽然在体制上陷入困境,但在学术上却充满活力。虽然比较文学面临着各种理论的冲击,但他担心的并不是比较文学的将来,而是比较文学与文学传统的割裂。关于如何处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他指出:尊重传统并不是要回归传统或保留传统,而是要从中认识到我们的局限和不足;传统与创新并不是真正的二元对立,建构与拆除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 杨革新
- 关键词:比较文学
- 伦理批评的重新界定被引量:2
- 2016年
- 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伦理批评经历了提出、兴起、繁荣、衰落、复兴、再发展的过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其发展过程的分界线。在此之前,其繁荣表现在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在此之后,其复兴首先表现在对其定义的重新界定。此次的复兴不是道德批评的重申,而是伦理批评的进一步发展,并由此演变出了以韦恩·布斯和玛莎·努斯鲍曼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和以希利斯·米勒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学者聂珍钊也提出了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并逐步完善,使之成为具有系统理论框架和批评术语的批评方法。
- 杨革新
- 关键词:伦理批评道德批评文学伦理学
- 西方伦理批评的复兴及其在21世纪的新发展(英文)被引量:1
- 2016年
- 自"唯美主义"运动以来,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批评家都极力反对在"文学"和"批评"前面加上"伦理"二字,但实质上在艺术和哲学领域,尤其是文学研究领域,伦理批评从未被束之高阁。西方伦理批评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一次复兴,并演变成以韦恩·布斯和玛莎·努斯鲍曼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批评以及以希利斯·米勒和亚当·扎克瑞·纽顿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到了21世纪初,批评家把焦点从政治转向道德和正义,进一步激活了伦理批评的研究。批评家如马歇尔·格雷戈里和彼得·拉宾诺维次对伦理批评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提出了重新定义伦理批评的构想,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方法论。
- 杨革新
- 关键词:伦理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
- 从伦理批评到文学伦理学批评:美国伦理批评的困境与出路被引量:3
- 2019年
- 美国伦理批评起源于古希腊关于文学与伦理学关系的激烈争论,其最初形式主要是道德批评,经历了文学伦理学研究的繁荣之后,美国伦理批评由于受唯美主义的影响和自身的局限而衰落。衰落后的伦理批评因文学和哲学领域的"伦理转向"又迎来了新的转机,于20世纪80年代得到复兴,并由此演变出了韦恩·布斯(Wayne Booth)以"共导"为基础的伦理批评,玛莎·努斯鲍曼(Martha Nussbauman)以多元性为基础的伦理评价,希利斯·米勒(Hillis Miller)以文本与语言理论为基础的阅读伦理,以及马歇尔·格雷戈里(Marshall Gregory)和彼得·拉宾诺维茨(Peter Rabinowitz)分别提出的以"伦理召唤"和"侧面伦理"为核心术语的批评模式。虽然这些批评家都力图避免重走过去道德批评的老路,但复兴后的美国伦理批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批评框架,因而饱受方法论和认知论的困扰。中国文学批评界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西方实践经验基础上,构建了伦理批评的方法论,认为文学在其发展之初首先是为了满足伦理表达需求,所以"教诲"是文学的基本功能。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学者不断探索与实践,以伦理选择为核心,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批评话语体系,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一个更容易掌握的批评方法,同时也为美国伦理批评指明了新的研究空间和发展路径。
- 杨革新
- 关键词:道德批评审美批评伦理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