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4B35001007)

作品数:7 被引量:90H指数:6
相关作者:邓美海许瑞云汤照峰邓鹏胡昆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门静脉
  • 5篇门静脉高压
  • 5篇静脉
  • 5篇静脉高压
  • 4篇脾切除
  • 4篇脾切除术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门静脉高压症
  • 4篇静脉高压症
  • 4篇高压症
  • 3篇血栓
  • 3篇血栓形成
  • 3篇静脉血
  • 3篇静脉血栓
  • 3篇静脉血栓形成
  • 3篇肝硬化
  • 2篇食管
  • 2篇手术
  • 2篇脾功能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南昌大学第三...

作者

  • 6篇许瑞云
  • 6篇邓美海
  • 4篇汤照峰
  • 3篇钟跃思
  • 3篇林楠
  • 3篇胡昆鹏
  • 3篇邓鹏
  • 3篇刘波
  • 2篇潘卫东
  • 1篇凌云彪
  • 1篇李瑞珍
  • 1篇黄明声
  • 1篇何可可
  • 1篇关守海
  • 1篇姜在波
  • 1篇朱康顺
  • 1篇黄飞舟
  • 1篇庞鹏飞
  • 1篇李征然
  • 1篇刘浔阳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D-二聚体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价值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评价D-二聚体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用快速、半定量检测方法动态检测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D-二聚体浓度,同时于术前及术后7~14 d内检查彩色多谱勒以观察PVT的发生情况。据不同诊断标准,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并进行ROC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发生PVT的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0.01),ROC分析半定量D-二聚体标准及D-二聚体的定性标准对PVT均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半定量A_2=0.794;P<0.01;定性标准:A_2=0.739;P<0.01)。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水平将有助于PVT的早期诊断,如手术3 d后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者及手术3 d后D-二聚体≥16 mg/L,PVT发生的可能较大,应加强抗凝等预防和治疗。
邓美海邓鹏刘波汤照峰钟跃思胡昆鹏许瑞云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血栓形成脾切除术D-二聚体
应用NBCA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应用NBCA栓塞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28例,其中9例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28例中,15例为食管静脉套扎术后再出血者,13例为药物保守治疗后再出血者。28例患者采取经皮经肝或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及曲张静脉的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组织黏合剂正丁基-2-氰丙烯酸盐(NBCA),NBCA和超液化碘化油的比例为1:4~1:8。对有较大的胃肾分流者,栓塞前经右股静脉、左肾静脉入路,放置球囊导管于分流道,栓塞时球囊扩张阻塞分流道。所有患者栓塞前后进行门静脉压力测定。结果28例中,27例成功进行胃左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完全性栓塞,其中8例较大胃肾分流者,栓塞时应用了阻塞球囊技术。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4.7±7.4)cmH2O上升至术后(38.7±4.4)cmH2O(P〈0.05)。4例见少量栓塞剂进入末梢肺动脉,2例出现一过性刺激性咳嗽,无严重的肺栓塞发生。11例患者术后胃镜复查,均显示静脉曲张明显改善。14例患者术后CT增强复查,均显示栓塞的曲张静脉仍完全闭塞,其中3例可见静脉侧支形成。28例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9.9±6.7)个月,再出血5例(17.9%)。结论应用NBCA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安全可行,止血效果肯定;但对有较大的胃肾分流者,逆行球囊阻塞分流道是必要的,可防止肺栓塞发生。
朱康顺李征然何可可庞鹏飞关守海姜在波黄明声单鸿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
不同治疗方式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下段腔内外静脉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研究内镜结扎、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术)、内镜结扎联合部分脾栓塞、内镜结扎加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断流术)对食管下段腔内外静脉的影响。方法将142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4组:内镜结扎组(54例)、断流手术组(23例)、结扎联合部分脾栓塞组(34例)、腔内外联合断流组(31例)。运用微探头超声检查食管下段静脉结构的情况,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研究。结果治疗后内镜结扎组黏膜下曲张静脉消失,食管周围静脉丛仍然存在;结扎联合部分脾栓塞组黏膜下曲张静脉消失,食管周围静脉丛曲张较术前减轻;断流组黏膜下曲张静脉存在,程度较前减轻,食管周围静脉丛消失;腔内外联合断流组食管黏膜下和周围静脉丛均消失。后两组治疗后穿静脉的显示率也显著降低。结论腔内外联合断流能更有效地闭塞食管下段壁内外静脉,阻断门静脉奇静脉分流,防治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与复发。
刘波林楠邓美海许瑞云刘浔阳黄飞舟李瑞珍
关键词:食管和胃静脉曲张腔内超声检查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术前应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改善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小板减少
2008年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改善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减少围术期血小板的输注。方法将乙肝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准备行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n=45)分成A、B两组,A组(n=23)术前注射rhIL-1150μg·kg-1·d-1,共10d;B组(n=22)使用安慰剂。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变化、血小板输注情况、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高发生率,肝、肾功能指标,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用药后A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B组,A组血小板输注频率及输注量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小板增高发生率A组12.5%,B组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项肝酶学指标恢复均未受影响;门静脉血栓形成率A组18.6%,B组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眼、关节痛、局部疼痛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前应用rhIL-11可有效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围术期血小板输注量,对术后肝功能无显著影响。
方和平邓美海林楠汤照峰刘波潘卫东凌云彪许瑞云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1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被引量:38
2007年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发生率、分布、分级、转归及其对肝功能的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9月至2006年3月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4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彩色多谱勒了解术后PVT的发生情况及血栓的分级、分布等,并通过病例对照分析研究PVT对肝功能的近期影响。结果本组415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彩超复查率为46.8%,PVT的发生率是33.5%。2004年后的近2年PVT的发生率为39.8%,其中在术后1个月内PVT的发生率达到39.6%。与非血栓患者相比,PVT可引起血清转氨酶的明显升高(P〈0.05)。结论PVT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主要发生在术后1个月以内。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应尽早采取措施以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邓美海邓鹏林楠钟跃思胡昆鹏许瑞云
关键词:门静脉血栓形成脾切除术
可溶性P-选择素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可溶性P-选择素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检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在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血小板的数量及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其在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的差异。结果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在术后第4~6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在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对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邓鹏邓美海汤照峰钟跃思胡昆鹏许瑞云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栓形成脾切除术可溶性P-选择素
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亢疗效的比较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比较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方法乙肝肝硬化并脾亢患者76例分成脾切除术组和脾栓塞术组,观察比较术后1周时脾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脾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脾切除术组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好于脾栓塞术组。脾栓塞术组的32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有18例血小板<10.0×109/L(占56.3%),而脾切除术组44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脾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脾动脉栓塞术。
邓美海汤照峰许瑞云潘卫东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脾动脉栓塞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