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2182)

作品数:9 被引量:122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喜安李亮彭建兵陈文军邓亚虹更多>>
相关机构: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建筑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毛乌素沙漠
  • 3篇突涌
  • 3篇风积砂
  • 2篇潜蚀作用
  • 2篇流土
  • 2篇黄土
  • 2篇管涌
  • 1篇单桩
  • 1篇地基
  • 1篇动三轴
  • 1篇动三轴试验
  • 1篇岩土
  • 1篇岩土工程
  • 1篇载荷
  • 1篇载荷试验
  • 1篇载力
  • 1篇振冲
  • 1篇振冲碎石
  • 1篇振冲碎石桩
  • 1篇三轴试验

机构

  • 11篇长安大学
  • 5篇国土资源部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河北省地矿局
  • 2篇教育部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1篇李喜安
  • 6篇李亮
  • 5篇彭建兵
  • 4篇陈文军
  • 4篇邓亚虹
  • 3篇贾丽娜
  • 2篇王锦霞
  • 2篇黄润秋
  • 2篇陈志新
  • 2篇康景辉
  • 1篇夏唐代
  • 1篇李丽
  • 1篇乔晓英
  • 1篇宋焱勋
  • 1篇康锦辉
  • 1篇马润勇
  • 1篇黄强兵
  • 1篇郑惠芳

传媒

  • 3篇工程地质学报
  • 3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岩土力学
  • 1篇2011年全...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洞穴危害及其形成演化机制被引量:10
2009年
指出黄土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与地表水的集中入渗有关,而黄土洞穴则往往是地表水在黄土地层中通过各种黄土节理、裂隙集中入渗最为直观的体现。通过野外调查,查明了黄土洞穴对公路工程的危害,并将其对公路工程的破坏归纳为以径流冲蚀作用为主的破坏类型、以渗流潜蚀作用为主的破坏类型、以湿陷潜蚀作用为主的破坏类型、复合作用破坏类型;对每种类型的破坏机理及其各自特点分别进行了概括,认为公路工程对原始地形地貌、汇水条件、土质条件和地层条件的改变是其发生洞穴破坏的根本原因;以黄土洞穴对公路工程的破坏机理为启迪,对黄土洞穴的发展演化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其成果不仅可深入揭示黄土洞穴的成因,而且对集中渗流作用下黄土地质体稳定性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喜安彭建兵马润勇乔晓英康景辉李亮
关键词:公路工程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层碎石桩载荷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在榆林地区典型风积砂地层中开展了碎石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通过试验对碎石桩有效桩长及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试验得到天然地基临塑荷载为128kPa,极限荷载320kPa;碎石桩单桩临塑荷载为1019.2kPa,极限荷载不小于3312.4kPa;桩间土临塑荷载为318kPa,极限荷载1590kPa;复合地基临塑荷载为535kPa,极限荷载不小于2072kPa;除此之外,在本文试验条件下,碎石桩的有效桩长可达8m左右,但上部荷载则主要由4m以上桩体承担。本文的有关结论为该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宋焱勋王治军李喜安何军李亮贾丽娜陈文军宋继文马崇田安家王锦霞
关键词:毛乌素沙漠风积砂振冲碎石桩载荷试验
振冲砂桩复合地基单桩最优桩间距的确定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现场振冲砂桩施工及标贯试验,围绕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砂桩的合理间距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各种试验工况中,1.4m工况的桩间距为振冲砂桩施工的最优间距。分析认为对于振冲砂桩施工法而言,当地层条件、振动力、振动频率及施工工艺一定时,实际密实效果主要与桩间距有关。在与本文试验场地条件相似的场地进行振冲砂桩复合地基施工时,对于桩径为1m的砂桩,其设计桩间距至少应控制在1.6m以下。同时指出,由于振冲砂桩的制桩成本较小,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尽量采用小间距以获得更好的挤密效果。本文得出的结论为沙漠地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王治军王继华何军李喜安宋焱勋宋继文马崇王锦霞李亮陈文军贾丽娜
关键词:毛乌素沙漠风积砂桩间距
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在黄土高原地区十分发育。对黄土洞穴的基本类型进行了介绍;调查发现区域上黄土洞穴发育密度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指出黄土洞穴在不同深度的发育类型和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对黄土洞穴的利弊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黄土洞穴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黄土洞穴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不但直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对公路、铁路、油气输送管道、民居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可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它也是黄土高原地下潜水藏一种重要的补给与排泄途径。
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康锦辉李亮
关键词:黄土高原
黄土崩解性试验研究被引量:63
2009年
通过自行研制的大试块黄土崩解仪,结合原位崩解试验,对黄土的崩解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的崩解主要以崩离、迸离和解离3种作用方式进行。对黄土崩解的3种主要作用方式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作用特点进行全面概括,认为崩离和迸离是瞬时的和不可逆的,解离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并在其初期阶段具有一定可逆性。通过试验对天然含水率和结构性两种影响黄土崩解性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黄土崩解作用时效性的本质是由黄土增湿速率所引起的。天然含水率增加导致黄土颗粒周围水膜增厚以及黏土矿物膨胀能提前得以消减是崩解性减小的根本原因。结合试验结果对黄土崩解过程的边界效应进行研究,指出产生崩解核的原因是浸水面附近黄土的崩解为内侧黄土的缓慢增湿提供了空间边界条件和时间。通过原位崩解试验对不同曲率和不同形状试验工况的边界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浸水面愈浅和曲率愈大的凹面试验槽、棱边愈尖锐的凸面直立的原位试样其边界效应愈为明显,从机制上对崩解过程的有限性及原位崩解试样的"去棱边效应"进行了合理解释。
李喜安黄润秋彭建兵
关键词:土力学黄土
渗流潜蚀作用临界发生条件的推导被引量:16
2010年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渗流潜蚀作用的发生条件及其机理,首先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管涌"、"渗透压密"、"流土"、"突涌"等几种最为常见的渗流潜蚀作用的概念模型进行了严格界定,将流土及突涌发生时的渗流方向扩展到任意方向。其次,通过受力分析,利用解析方法推导了"管涌"、"渗透压密"、"流土"、"突涌"等渗流潜蚀作用发生的临界条件,并对其他地下径流作用下发生的潜蚀作用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由于渗流潜蚀作用发生环境的多样性,对其发生临界条件的判断应就其具体受力情况来具体分析。根据渗流潜蚀作用临界发生条件推导得出的相关结果,为潜蚀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喜安陈文军邓亚虹李亮贾丽娜
关键词:管涌流土突涌
关于物理潜蚀作用及其概念模型的讨论被引量:15
2010年
在对国内外物理潜蚀作用相关文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回顾了潜蚀作用的研究历史,对目前物理潜蚀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潜蚀工程地质问题在各类工程建设活动中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但由于潜蚀作用发生环境的多样性、作用方式的复杂性、发生过程的随机性等原因,造成实际应用中将各种潜蚀作用尤其是物理潜蚀作用过程的概念经常混淆。对"管涌"、"渗透压密"、"接触管涌"、"接触冲刷"、"流土"、"突涌"、"接触流土"、"流砂"、"流滑"等物理潜蚀作用的发生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一些界定不严格的物理潜蚀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和澄清,初步建立了清晰的物理潜蚀作用概念模型,为潜蚀工程地质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喜安黄润秋彭建兵陈志新
关键词:管涌冲刷流土突涌流砂
黄土地层突涌破坏机理物理模拟被引量:2
2010年
首次通过物理模拟手段对黄土地层中的突涌破坏现象进行了研究,深刻揭示了突涌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指出突涌变形破坏特征主要取决于黄土试样的均质性、初始密度、初始含水量、水压及边界条件及其变化变化。试验结果同时表明,黄土试样的均质性、初始密度、初始含水量、水压及边界条件对初始流网形态起着控制性作用,这不仅是突涌变形破坏特征有所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决定突涌变形破坏后续侵蚀特征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从多个角度全面揭示了突涌的发生机理,其结论为黄土潜蚀机理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借鉴。
李喜安郑惠芳康景辉邓亚虹李亮陈文军
关键词:黄土突涌物理模拟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动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
随着陕北油气资源的不断勘探和开发,毛乌素沙漠地区风积砂的岩土工程特性问题逐渐成为当地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本文在K结条件下,对毛乌素沙漠风积砂进行了不同干密度和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CU)动三轴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分析了...
邓亚虹李丽李喜安彭建兵宋彦勋王治军
关键词:岩土工程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动三轴试验
文献传递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的砂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
针对振冲砂桩复合地基,在单桩及桩间土现场极限载荷试验取得结果的基础上,借助数值模拟手段反演了载荷试验条件下单桩及桩间土破坏形式及特点,继而根据载荷试验条件下单桩及桩间土破坏形式及特点,近似确定了桩径为1m、桩间距为1.8...
王治军何军李喜安宋焱勋王继华王锦霞宋继文马崇李亮陈文军贾丽娜
关键词:毛乌素沙漠承载力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