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GED2013-5-4-E)

作品数:3 被引量:180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晓山吕坚赵小艳郑勇龙锋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震源机制解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序列
  • 1篇断裂带
  • 1篇应力场
  • 1篇应力场特征
  • 1篇震波
  • 1篇震源位置
  • 1篇尾波
  • 1篇裂带
  • 1篇龙门山
  • 1篇龙门山断裂
  • 1篇龙门山断裂带
  • 1篇南北地震带
  • 1篇构造应力
  • 1篇构造应力场

机构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作者

  • 2篇王晓山
  • 1篇苏金蓉
  • 1篇谢祖军
  • 1篇龙锋
  • 1篇郑勇
  • 1篇尹利文
  • 1篇赵小艳
  • 1篇吕坚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赣西北地区P波S波随频率衰减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2009-01—2013-05月发生在赣西北地区的233次M L≥1.0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尾波归一化方法计算了阳新台、九江台、修水台、高安台、宜春台的P波S波的衰减,结果显示,除修水台最佳流逝时间约为60 s外,其他四个台站的最佳流逝时间为30 s左右;九江-瑞昌震区内平均P波和S波的Q值分别为:Q P(f)=(15.97±1.87)f(1.66±0.06)和Q S(f)=(25.27±1.90)f(1.15±0.04)。
董非非汤兰荣潘林山王敏
关键词:地震波尾波归一化
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被引量:95
2015年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比较吻合.P轴水平投影指示了活动块体的运动方向,T轴水平投影在川滇块体及邻近地区空间差异特征最为突出,存在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南北地震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北段为NE向走滑类型的应力状态,中段为NEE—EW—NWW向的逆冲类型,南段为SE—SSE—NS—NNE向走滑和正断类型,在川滇块体的北部和西边界应力状态为EW—SE—SSE的正断层类型,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NNE或NE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和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滑移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向SE向平移的复合作用控制了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圈应力场.川滇块体西边界正断层类型应力状态范围与高分辨率地震学观测得到的中下地壳低速带范围基本吻合,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塑性物质流与横向边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弱化易于应变能的释放,在局部地区使NS向拉张的正断层向EW向拉张正断层转变.反演得到的应力状态基本上与各种类型地震的破裂方式比较吻合,也进一步验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可为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和活动断层滑动性质的厘定提供参考.
王晓山吕坚谢祖军龙锋赵小艳郑勇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
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被引量:88
2013年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吕坚王晓山苏金蓉潘林山李正尹利文曾新福邓辉
关键词: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解龙门山断裂带发震构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