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12102310033)

作品数:16 被引量:215H指数:8
相关作者:吕晓娜苏爱芳牛淑贞孙景兰谷秀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线性倾向估计
  • 3篇小波
  • 3篇降水
  • 3篇暴雨
  • 2篇液态含水量
  • 2篇豫西山区
  • 2篇中尺度
  • 2篇气候
  • 2篇气象
  • 2篇气旋
  • 2篇强对流
  • 2篇强对流天气
  • 2篇中气旋
  • 2篇小波分析
  • 2篇雷达
  • 2篇辐合
  • 2篇MANN
  • 2篇层结
  • 2篇垂直液态含水...
  • 1篇低涡

机构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河南省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郑州市气象局
  • 1篇河南省气象信...

作者

  • 2篇苏爱芳
  • 2篇吕晓娜
  • 2篇牛淑贞
  • 1篇崔丽曼
  • 1篇陈渭民
  • 1篇谷秀杰
  • 1篇林琳
  • 1篇孙景兰
  • 1篇王全周
  • 1篇徐文明
  • 1篇袁晓超
  • 1篇王君

传媒

  • 6篇气象与环境科...
  • 4篇暴雨灾害
  • 3篇河南科学
  • 1篇宁夏农林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高新科技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1-06-11豫北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19
2015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地面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11年6月11日午后发生在豫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发现:高空冷平流和24 h显著降温区叠加在低层暖区之上,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的产生提供了层结条件;地面暖低压发展和辐合中心、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0-6 km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和维持。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显示:对流云团的发展和移动与地面切变线、雷达回波一致,并可预测强天气落区。当回波中心强度≥50 d Bz、回波顶高≥12 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45 kg/m^2时,极易造成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三体散射特征和中气旋的出现对确定发布冰雹预警有指示意义,17:50第一次观测到三体散射特征发布冰雹预警,时效在20-90 min。垂直液态含水量在强降水发生前20 min开始剧增,为判别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提供有效依据。
芦阿咪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线三体散射中气旋垂直液态含水量
河南省一次致灾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被引量:31
2014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分析产品和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1日凌晨发生在河南省西部、北部的一次致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是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条件下产生的,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出现在强对流发生后,可能与强对流天气产生时间较晚有关;地面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产生的触发机制,强对流发生在地面等温线和等露点线的密集区内。云图亮温的低值中心对应地面的强雨区。1日凌晨,对流回波东移加强,先后形成的两条弓形回波,均存在明显的低层弱回波区和中高层的悬垂回波结构,大风发生在弓形带状回波后侧;对流回波带低层有很强的西南风急流,使得强对流回波形成弓形带状回波;强回波带的前沿速度场上,有中尺度辐合线、辐合区、逆风区存在,它们的出现和维持是产生局地强降水的一个有用指标,中尺度系统的存在是强对流风暴产生、维持、发展的必要条件;较大垂直液态含水量的维持为产生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垂直液态含水量的增减,预示着地面强对流天气的开始和减弱。
王金兰陈红霞段中夏乔雨
关键词:强对流中尺度分析雷达产品垂直液态含水量
三门峡市近50年气候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三门峡市1960—2009年逐月气温、积温、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无霜期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方程、累积距平法、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该市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年来,三门峡市气温在波动中呈现上升的趋势;极端最高气温下降,高温日数减少,极端最低气温的强度减弱,持续时间缩短,冬暖夏凉趋势明显;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减少,年际波动较大;年日照时数和年蒸发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无霜期日数变化较大.根据气候变化情况,简单分析了当地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的影响.
戴翠贤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
2014年2月4—7日河南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及其持续原因被引量:40
2015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云顶亮温(TBB)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4年2月4—7日河南省大范围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及其持续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此次暴雪过程的三维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河套地区低槽东移发展配合近地层冷空气活动,有利于冷暖气流在黄淮地区交汇,是暴雪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干冷东北急流与强盛暖湿急流在暴雪区交汇,为暴雪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从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变化特征看,暴雪发生在TBB≤-30℃的冷云团边缘等值线梯度最大处,雷达回波的移动与强度变化与降雪落区和强度实况相吻合;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干冷空气从低层南下导致暖湿气流抬升形成强烈上升运动,两支干冷下沉气流在对流层中层(600—400 h Pa)形成明显干层,致使底层形成饱和层,导致大量能量堆积;冷暖空气交汇处出现明显锋生,形成垂直于锋面的次级环流,导致上升运动进一步增强,对暴雪维持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顾佳佳武威
关键词:暴雪水汽辐合锋生次级环流
2010年河南两次大暴雨过程中的低涡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6—19日河南省连续发生的两次大暴雨过程(分别简称"7.17"过程和"7.19"过程)及其低涡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17"过程中低涡发展于黄淮西部,而"7.19"过程中低涡为源于四川盆地并在河南境内发展加强的西南涡;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扩散南下的冷空气相互作用,有利于中尺度低涡形成和发展;远距离台风及副热带高压外围偏南暖湿气流北上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水汽;涡旋中心东南侧的窄带回波造成了暴雨、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其北侧的东北气流入流区也是强降水集中区域;两次过程能量锋区特征明显,"7.17"过程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不稳定条件下,雨强大,而"7.19"过程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弱的对流不稳定或中性大气环境中,雨强(1 h)相对较弱;强的低层辐合与高空辐散耦合的动力结构有利于低涡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也加强了水汽辐合抬升;涡度收支诊断表明,两次过程中低涡均处于旺盛发展阶段,散度项和扭转项是黄淮地区中低层低涡发展的重要因子。
苏爱芳崔丽曼徐文明林琳
关键词:暴雨低涡涡度收支
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云系特征与概念模型被引量:40
2013年
利用2005-2010年FY-2C/E和MODIS卫星资料、A0报文、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修订了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标准,统计分析了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规律和降水特征,初步建立了河南省典型对流性暴雨概念模型。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主要包括新生对流云团、β中尺度对流系统、α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带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性暴雨易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期,多发于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低中心附近及后侧梯度大值区,云系上云光学厚度高值区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潜势区。低槽(涡)切变型和低槽型过程中干冷气团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起触发作用;高压后部型与午后边界层辐射增温关系密切,能量锋、边界层辐合线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系统;切变型过程中干线的作用较重要。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多发展于山区附近,移动路径有东移、东北移和东南移型,高层云导风可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发展提供预报信息。
苏爱芳孙景兰谷秀杰吕晓娜陈渭民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云光学厚度
河南长葛南席一次龙卷成因分析及雷达预警初探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2010年7月19日05时30分左右长葛东部南席镇一次罕见龙卷天气成因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如何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类似强对流天气进行有效预警。结果表明:此次龙卷天气发生在中空急流与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相互配置的有利环境背景下,中低空露点锋和强湿度梯度带为龙卷产生提供触发机制,龙卷产生于干、湿空气交界并靠近湿区一侧;龙卷发生前中气旋表现出较低的底高、逐渐变小的最强切变高度、降低的顶高、较小的方位角方向直径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等特征,初步总结出识别龙卷的雷达探测中气旋预警指标。
王红燕王东平牛淑贞张晓鹏侯凯胡彩菊
关键词:龙卷露点锋中气旋
SWAN中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产品的检验与误差分析被引量:26
2013年
采用2010—2011年5—9月河南省区域加密自动站雨量和全省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用点对点统计检验评分方法,分析SWAN系统中定量降水估测(QPE)和定量降水预报(QPF)产品在河南省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的误差分布,并分别讨论二者在河南省区域与局地强降水过程中的差别及产生误差的直观原因。结果表明:1)SWAN中QPE和QPF均对小时雨量低于10 mm的降水有较好的估测和预报能力;QPE以豫西南和豫北效果最好,QPF在豫中地区预报能力更强。QPE估测较实况偏大;QPF对小时雨量低于20 mm的短时强降水预报略偏大,而对更强降水预报偏小,尤以豫西和豫南最明显。2)QPE和QPF均对区域性降水有更好的估测或预报能力。3)区域降水过程中,QPE对降水中心范围和位置估测较准确,估测值较实况偏大;QPF对强降水中心位置预报略有偏差,其中心强度较实况偏弱。
吕晓娜牛淑贞袁春风袁晓超
关键词:定量降水预报误差分析
多种风资料在豫西山区致洪暴雨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1°×1°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VWP)和速度场产品、L波段雷达单测风资料,对发生在2007年7月29日和2010年7月23日的豫西山区两次致洪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7-07-29过程和2010-07-23过程的第二阶段中,风场垂直分布具有低层强西南风或南风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VWP产品中西南气流稳定深厚,有利于风暴的持久维持;平均径向速度产品上逆风区对暴雨落区和强度的变化有指示意义。卢氏雷达单测风资料可以弥补多普勒雷达对卢氏降水观测中因山体阻挡带来的缺陷,多种风资料在豫西山区致洪暴雨预报中可互为补充。
效文娟
关键词:致洪暴雨径向速度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门峡市年降水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利用1960—2020年三门峡市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首先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之后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最后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对三门峡市年际降水变化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以揭示三门峡市降水的多时间尺度周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门峡市降水量整体呈不明显缓慢变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5 mm/10 a;多雨18 a,少雨20 a;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三门峡市降水序列具有6、9、16 a的周期振荡变化,16 a周期振荡最强,为第一主周期,并主导着年降水变化的特性.年降水量存在1960—1961年、1972—1973年两个突变点.
戴翠贤贾斯王君王君
关键词:降水线性倾向估计周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