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3D060004)

作品数:9 被引量:161H指数:6
相关作者:黄伟曾江宁陈全震徐旭丹寿鹿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毒理效应
  • 3篇污染
  • 2篇氧化酶
  • 2篇氧化酶活性
  • 2篇生态毒理
  • 2篇生态毒理效应
  • 2篇塑料
  • 2篇贻贝
  • 2篇酶活性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酶
  • 2篇抗氧化酶活性
  • 2篇活性
  • 2篇厚壳贻贝
  • 1篇毒理
  • 1篇毒性
  • 1篇血清样品
  • 1篇营养化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鱼类

机构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7篇黄伟
  • 5篇曾江宁
  • 3篇陈全震
  • 2篇寿鹿
  • 2篇曹亮
  • 2篇刘晶晶
  • 2篇王有基
  • 2篇杜萍
  • 2篇徐旭丹
  • 2篇彭玲
  • 1篇杨辉
  • 1篇陈德莹
  • 1篇窦硕增
  • 1篇李兰娟
  • 1篇江志兵
  • 1篇苏小玲
  • 1篇徐晓群
  • 1篇李君
  • 1篇周进
  • 1篇汤雁滨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水产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64
2017年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粒径小,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在其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和转移,对机体产生毒害。微塑料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海洋生物与微塑料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微塑料的生物附着、生物摄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与化学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微塑料生态效应研究应重点关注我国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生物摄入状况、微塑料的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机制研究、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效应、以及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等。
刘强徐旭丹黄伟徐晓群寿鹿曾江宁
关键词:生态效应海洋环境污染
厚壳贻贝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对Cd和Aroclor 1254胁迫的响应被引量:12
2015年
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目标生物,研究了不同浓度Cd2+(0.194、0.388、0.775 mg·L-1)、Aroclor 1254(0.005、0.01、0.05 mg·L-1)单一和复合胁迫对其消化盲囊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和复合胁迫均可导致厚壳贻贝抗氧化酶的活性先升高后抑制。高浓度组(0.775 mg·L-1Cd2+、0.05mg·L-1Aroclor 1254)在单一胁迫第1天时,抗氧化酶的活性即达峰值。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幅度和速率与胁迫物质作用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2)SOD、GSH-Px对胁迫的敏感性高于CAT。(3)各胁迫处理组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均显著升高(P<0.01)。单一胁迫的效应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4)复合胁迫的效应强于单一胁迫。推测高于环境水平的Cd2+、Aroclor 1254对厚壳贻贝可产生明显氧化胁迫,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以作为海洋环境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彭玲曾江宁黄伟陈全震刘晶晶
关键词:厚壳贻贝抗氧化酶复合胁迫
镉对厚壳贻贝急性毒性及对其鳃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研究选用东海区常见种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开展了镉作用下的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的实验研究。根据预实验结果设计了2.92、3.34、3.81、4.36、4.98 mg/L 5个Cd^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镉对厚壳贻贝24、48、72、96 h LC50(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4.85(4.30-5.47)、4.15(3.77-4.57)、3.55(3.25-3.89)、3.10(2.81-3.42)mg/L。厚壳贻贝于不同亚致死浓度镉(0.194、0.388、0.775mg/L)溶液中连续暴露8 d,结果显示,暴露初期鳃组织中SOD、CAT、GSH-Px的活性随镉浓度升高而升高,整个暴露期间三者均呈先升后降的规律。厚壳贻贝鳃中SOD、CAT、GSH-Px对水环境中镉反应敏感,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可尝试将三者共同作为指示海洋重金属污染的指标。
彭玲曾江宁陈全震黄伟杜萍
关键词:厚壳贻贝急性毒性LC50抗氧化酶
污染物对重要海洋经济生物早期生活史的毒理效应与生态风险评估
2020年
工业革命以来,随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农业和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随大气、水等循环过程最终汇入海洋,使海洋成为几乎所有污染物的终极"汇"集地.进入海洋的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纳米颗粒物等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传递和累积,对海洋生物的繁殖发育、生长生存和资源补充等过程造成不利影响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海洋环境问题之一.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本项目聚焦海洋污染物对重要经济生物早期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系统研究并阐明了污染物对其胚胎、仔鱼(幼虫)、稚鱼(稚贝)发育、生长和存活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制,构建了近海环境介质和生物基质的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本项目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资源生态学和生态毒理学理论和方法,提高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补充机制研究和生态风险评价的技术水平.
黄伟曹亮王有基周进胡颢琰陈德莹
关键词:公益性行业海洋污染物海洋生物资源近海环境毒理效应
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被引量:28
2019年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鉴于微塑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在综述海洋微塑料来源、类型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鱼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全球近岸、大洋和极地海域均有微塑料分布,我国微塑料污染亦较为严重。微塑料会对包括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生存造成威胁,其被鱼类摄入的主要途径是经口误食,微塑料进入鱼体后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迁移,消化道是主要蓄积器官。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主要包括:(1)影响生殖与精卵发生;(2)降低存活率;(3)影响生长发育;(4)扰乱行为;(5)导致组织病变与炎症反应;(6)导致代谢紊乱;(7)干扰神经系统;(8)导致氧化应激;(9)干扰内分泌等。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扩散过程、不同浓度和粒径微塑料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致毒机制研究、微塑料和其他典型海洋污染物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及微塑料与海洋酸化、缺氧、升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等。
武芳竹曾江宁曾江宁王有基王有基徐旭丹黄伟
关键词:鱼类生态毒理效应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以海南省为例被引量:39
2016年
随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已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严重威胁,亟需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为海洋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化区域开发与产业布局提供合理空间边界。介绍了生态红线概念的起源和内涵,提出了海洋生态红线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并以海南省为例介绍了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技术框架,同时针对海洋生态红线区划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研究提供参考。
黄伟曾江宁陈全震杜萍汤雁滨杨辉
关键词:生态系统海洋保护区
瓯江口春、秋季网采浮游植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7年
浮游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在河口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测定2015年4月(春季)、11月(秋季)两个航次对瓯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拖网调查及环境因子,研究其群落结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结果如下:1)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6属208种,其中硅藻门60属157种、甲藻门17属29种,其余门类(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隐藻门、金藻门和定鞭藻门)偶有检出.秋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2 443.05个/L)明显高于春季(160.35个/L).2)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为两季绝对优势种,此外春季主要季节性优势种为弯菱形藻(Nitzschia sigma)和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秋季为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透明度、氮磷比、溶解无机氮、硅酸盐和温度,秋季为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盐度、透明度和氮磷比.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受控于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及瓯江径流.4)聚类分析、多维尺度排序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两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在时间、空间上均呈显著差异.5)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得到瓯江口海域浮游植物赤潮藻种旺发和群落结构改变与富营养化密切相关.因此,本次调查中瓯江口春、秋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环流变化等的影响,季节和区域差异显著,但其响应过程还有待结合水文、地理和化学等多学科数据进一步论证.
陈悦江志兵刘晶晶寿鹿黄伟徐旭丹高月鑫
关键词:浮游植物环境因子富营养化
重金属对鱼类早期发育的生态毒理效应被引量:6
2016年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即使低浓度的污染物暴露也可能对其胚胎发育、仔鱼生长存活造成损害,导致种群数量和质量的降低。研究污染物对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理效应和机制是揭示污染物对生物种群和水生生态系统潜在风险的有效途径。重金属对鱼类的影响在精、卵发生时即可显现。例如,抑制卵(精)母细胞成熟和精子活力降低,使受精率降低;影响受精卵吸水膨胀过程,改变胚胎发育速率、引起胚胎畸形、影响胚胎心率、改变孵化时间、降低孵化率;影响初孵仔鱼体长、造成仔鱼畸形、影响卵黄囊吸收和胚后仔鱼发育生长、摄食行为等。重金属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主要取决于金属种类、暴露浓度和受试鱼种及其发育阶段。此外,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也会对重金属的毒性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重金属污染物对鱼类精卵、胚胎、仔鱼等早期发育过程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相关报道阐述了其毒性机制。
黄伟曹亮窦硕增
关键词:仔鱼毒理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对血清中结合型胆汁酸的定性分析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负离子模式下定性分析血清中结合型胆汁酸。方法:利用全信息串联质谱(MSE)技术,在1次液质分析中同时获得高精确离子质量的母离子及碎片离子信息,利用两者具有的相同色谱行为特性进行母-子离子的关联归属,定性分析血清中结合型胆汁酸。结果:分析健康人血清与肝病患者血清中结合型胆汁酸,最终定性出4种甘氨结合型胆汁酸(G-BAs),4种甘氨结合型胆汁酸硫酸酯(G-BA-Ss),4种牛磺结合型胆汁酸(T-BAs)和1种牛磺结合型胆汁酸硫酸酯(T-BA-S)。结论:建立全信息串联质谱技术(MSE)法鉴定血清中结合型胆汁酸,为胆汁异常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工具。
陈德莹苏小玲李君曹红翠李兰娟
关键词:血清样品生物样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