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11149152A)
- 作品数:6 被引量:42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素英李月华左秀丽侯大山夏春婷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藁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日光温室一年两季番茄循环高效栽培技术被引量:3
- 2014年
- 针对石家庄市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光热资源利用效率低、肥水超量使用、潜在污染较为突出等问题,从水肥高效管理、光照优化调节、蔬菜残体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上的组装配套,形成日光温室一年两季番茄循环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达到了蔬菜增产、节本、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目的,对当前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王艳霞李月华左秀丽夏春婷魏凤友李志明
- 关键词:番茄日光温室栽培技术
- 不同播种措施对河北冬小麦产量影响研究被引量:17
- 2013年
- 针对河北平原冬小麦生产中大面积采用秸秆还田和旋耕后直接播种给冬小麦出苗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河北藁城市进行了冬小麦抢墒播种(对照)、播前灌溉、抢墒播种后镇压3种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前灌溉和抢墒播种+播后镇压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6.9%和6.0%,与对照处理的产量达到显著差异(P<0.01)。因此,小麦抢墒播种加镇压可节省冬小麦底墒水,具有很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可以大面积推广。
- 张胜爱郝秀钗崔爱珍王志辉陈素英
- 关键词:镇压冬小麦
- 石家庄市小麦—玉米农田循环高效耕作技术集成被引量:2
- 2014年
- 河北省石家庄市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市,年总产粮食超过50亿kg,粮食生产已实现了“十连丰”.通过实施农田循环高效耕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石家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结出了以“两早两晚、播后镇压、隔年深松、缩距增行、扩行缩株、控氮减磷、补钾配微、秸秆还田”为核心内容的小麦—玉米农田循环高效耕作技术体系,为进一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升本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技术支撑.现将石家庄市小麦—玉米农田循环高效耕作技术集成介绍如下.
- 侯大山李月华冯立辉高祺江彦军张红芹胡浩玲杨丽
- 关键词:耕作技术体系农田玉米小麦粮食生产安全
- 夏玉米行距与株距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3年
- 为寻求华北平原粮食高产区夏玉米合理的种植密度,实现夏玉米高产和稳产。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以玉米行距为主处理,不同株距为副处理的裂区试验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60cm行距的玉米产量低于50cm的产量。在行距为50cm时,以25cm和28cm株距的玉米产量较高,且差异不显著,33cm株距的玉米产量居中,22cm株距的玉米产量最低。在行距为60cm时,以22cm和25cm株距的产量较高。不同行距和株距对玉米穗粒数的影响较大,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宽行距和宽株距都有利于穗粒数的增加。而玉米的千粒重则受行距和株距的影响较小,60cm和50cm行距下的玉米千粒重差异不显著,25cm和28cm的千粒重较高。因此,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中,冬小麦收获后机械播种夏玉米,行株距为50cm×28cm组合有利于夏玉米产量的发挥。
- 张胜爱郝秀钗王志辉崔爱珍陈素英
- 关键词:夏玉米播种密度裂区试验
- 气候变暖对石家庄市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热量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通过对石家庄市1955~2012年气象资料分析,明确了年均气温、≥OoC积温呈升高趋势,特别是近20年≥0℃积温升高明显,各季节≥0℃积温增加不均衡,以小麦季(春、秋)增加较多,比常年增加151.9℃,玉米季(夏季)增加较少为58.3℃;近20年该地区小麦冬前10~11月份≥0℃积温比常年增加44.6℃,冬前积温增加不利于其安全越冬,小麦播期应适当做出调整;根据热量资源增加情况与小麦冬前、玉米成熟积温需求,提出应通过小麦-玉米耕作制度优化,重点调整秋季小麦-玉米上下茬热量资源配置,定向减少增量积温资源在小麦上的配置,增加下茬玉米生长季积温资源,使热量资源在小麦一玉米上下茬循环高效利用,实现两季高产。
- 侯大山李月华赵军华张胜爱赵锁辉何建兴左秀丽刘强刘亚
- 关键词:气候变暖小麦-玉米周年生产
- 不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为了寻求高产小麦所需的最佳播种方式和行距,实现冬小麦高产和稳产。2011—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大田试验。试验处理包括冬小麦三密一稀(A)、四密一稀(B)和六密一稀(C)三种种植方式,其中三密一稀(A)种植方式为目前生产上大面积采用的种植方式,三种种植方式的平均行距分别为17.6 cm、15.0 cm和11.7 cm。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四密一稀(B)种植产量最高,其次为六密一稀,三密一稀产量最低,四密一稀和六密一稀种植的冬小麦产量分别比三密一稀种植的产量2年平均提高12.2%和9.0%(P<0.05)。四密一稀(B)处理与三密一稀(A)处理相比具有增产效应,与六密一稀(C)处理相比农业生产中的可操作性强。因此,建议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小麦四密一稀的播种方式。
- 张胜爱郝秀钗王志辉陈素英
- 关键词:行距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