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BWW015)
-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 相关作者:冯寿农鲁京明姚丹翁冰莹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湖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主体间意识在文本中的对话——析让-皮埃尔·里夏尔的主题批评被引量:3
- 2008年
- 让-皮埃尔.里夏尔是法国当代一位充满活力的文学批评家,其批评的理论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强调对文本的"直观"和"体验",着重探讨个别现象,而不是普遍的范畴。他还继承了加斯东.巴什拉的主题批评,从文本的表层"现象"(主题)分析入手,努力寻找文本深层的主题网络。读者(批评家)在文本这个客体中与作者相遇,在感觉和意识世界中进行两个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由此把握作者的意识或想象世界的结构。
- 鲁京明冯寿农
- 勒内·吉拉尔神话观评析——兼论《西游记》的替罪羊机制被引量:15
- 2004年
- 勒内·吉拉尔从“模仿欲望”出发考察古典神话的起源。在原始神话中普遍存在着“迫害文本”的四个范式的扩张与变形。普通“迫害文本”只有受害者的第一次的转变———不幸的转变 ,然而神话进行了第二次转变———幸运的转变 ,即神圣化的转变。这两种转变构成神话的替罪羊机制。但是后来的神话由于受到柏拉图理性哲学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经过改编和传播 ,逐渐淡化、消除集体暴力 ,最后掩盖、甚至粉饰集体迫害。《西游记》存在替罪羊机制 。
- 冯寿农
- 关键词:神话观替罪羊机制
- 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嬗变被引量:2
- 2009年
- 法国文学批评历经五百多年沧桑,批评观念经历了判断、鉴赏、诠释三个阶段的嬗变。在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判断性批评先后出现了"先验"与"后天"批评两种形态;起源于18世纪的鉴赏性批评,后来发展成"同情批评"与"印象批评"两种模式;发端于19世纪初的诠释性批评,演变到20世纪,则分为"科学意图的象征性批评"及"美学阐释批评";而罗兰.巴特在新批评方面独树一帜,不乏高论,引领着后现代文学批评。通过厘清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历程,可明确每一批评观念的分类、特征及走向,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寻找可资借鉴的途径。
- 翁冰莹冯寿农
- 关键词:鉴赏
- 改写美学与哲理意蕴——图尼埃《礼拜五》的互文性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米歇尔.图尼埃的处女作《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在世界文学经典《鲁滨逊漂流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通过一系列互文改写,两大主人公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形象发生了逆反性转变,原有神话被颠覆与重构。新作《礼拜五》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意蕴,成为记录鲁滨逊精神历程的神话,而且突出了当今人类普遍面临的孤独问题。同时,它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只有回归本原,与自然和谐共融,才是人类最终的出路。
- 姚丹冯寿农
- 关键词:互文性回归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