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10B01)
- 作品数:11 被引量:168H指数:6
- 相关作者:吴钢付晓魏东高雅王辰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展现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2015年
- 针对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和减排计划,这些应对策略和减排计划的完成有赖于对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科学管理和应用。如何从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中尽可能多地挖掘信息,是数据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关键。文章通过使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设计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展现模块,运用ASP.NET结合Silverlight技术,绘制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列表以及饼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并且结合Web GIS技术绘制了省市温室气体排放动态专题地图,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种采用Silverlight动画技术实现动态专题地图的方法。这一模块的实现提高了图表制作效率,丰富了数据展现方式,为有关部门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分析排放结构、了解排放数据的变化趋势提供了直观依据,有助于分析减排效果、发掘减排潜力、制定减排措施,更好地落实国家减排任务。
- 陈丁楷李春明唐立娜
- 关键词:碳排放SILVERLIGHTWCFWEBGIS
-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钢铁厂碱渣固碳技术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本研究以3种钢铁厂碱渣直接法固碳技术为研究对象,该技术将钢渣进行碳酸化处理,可快速永久地将CO2固化储存在钢渣中,气固相反应可分别在高压釜、泥浆反应器和超重力旋转床的水溶液中一步完成,并将其分别定义为T1、T2、T3.通过Umberto软件建立生命周期模型,对3种技术的资源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T1的环境影响最高,其次为T3,T2的环境影响最小.技术评价显示,T3在技术效率、资源消耗、环境影响方面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敏感性分析表明,加热效率的敏感性系数分别为0.97、0.97和0.46.转换率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分别呈上升、倒U型和下降的变化趋势.提高加热效率、合理利用热源及选择合适的技术效率,将有利于技术优化,减少技术的环境影响,提高固碳效率.
- 肖黎姗吝涛郭青海
-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
-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承载力10年变化研究
- 2014年
- 以土地覆被和生态足迹为切入点,综合考虑陆域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空间格局,从区域层面上对海西区陆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及其演变趋势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海西经济区总生态承载力增长了165%,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小,由0.52 hm2/人增加到0.53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地市呈现承载力增加的特征,例如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和宁德市,而人均生态承载力较低的地市呈现明显减低的特征,例如厦门市、潮州市和揭阳市。海西经济区人均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较大,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0倍多。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在内陆地区,承载力较小的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呈现出西部内陆地区高东部沿海地区低的分布格局,并且这个格局在过去10 a间没有改变。
- 胡冬雪邵国凡石龙宇
-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海西经济区
- 美国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控制战略被引量:6
- 2012年
- 研究美国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及控制战略,对我国预防控制大气铅污染具有参考作用。论文收集并分析了美国铅环境空气质量和排放数据,以及空气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和控制战略文件。研究发现,美国40年来环境空气中铅的浓度水平和排放量均持续显著下降,降低幅度均达到80%以上,铅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彻底改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美国不断制修订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监测计划;对大气铅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针对移动源最终禁止使用含铅汽油;针对固定源制定实施系列涉铅排放标准;严格环境准入;针对铅的多途径暴露,又制定实施了铅暴露削减战略,多部门协调,多措并举,全面降低儿童血铅浓度水平和暴露水平,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铅污染。参照美国经验,我国应加强对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评估、制修订和实施,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多部门协调实施的铅污染防治战略,从根本上保护人体健康,尤其是儿童身体健康。
- 吴季友王宗爽傅晓吴钢
- 关键词:铅重金属空气质量
- 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大气环境容量分析及预测被引量:6
- 2017年
-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国家大型煤电基地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区域能源安全的重要基地,又是近首都生态重要屏障保障区域,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选取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内各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为基础,对照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研究大气环境容量。首先绘制了各主要污染物的区域空间分布图,结合功能区大气质量标准得到了锡林郭勒盟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的空间分布结果。在此研究基础上,按不同目标情景(低标准、中等标准、高标准)进行了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力的预测,分析了各区域的环境保护对策。为锡盟国家煤电基地建设和生态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马一丁付晓吴钢
- 关键词:煤电基地大气环境容量大气环境承载力
- 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受体分析——以内蒙古平庄西露天煤矿为例被引量:16
- 2014年
- 煤矿露天开采行为导致矿区岩体剥离、植被破坏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巨大改变,对采矿区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剧烈扰动,使其成为水土流失、滑坡等矿区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受体。以内蒙古平庄西露天煤矿区土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矿区主要景观单元的土壤理化性质、植被演替规律与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其生态脆弱性分布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矿区土壤系统的成熟度与稳定度与其形成年限具有相关性,但与农田生态系统和未受扰动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煤矿开采区与排弃物堆放区的土壤结构较差、土壤肥力偏低、动、植物群落成熟度和稳定性较差。受土壤养分条件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等因素的限制,其植被自然恢复速度慢,生态系统脆弱,需通过土壤改良、合理选种适生植物、改善土壤养分条件,促进植被重建。
- 高雅陆兆华魏振宽付晓吴钢
- 关键词:生态风险土壤线虫露天煤矿区生态恢复
- 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综述被引量:58
- 2014年
- 煤炭能源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煤炭工业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由于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煤炭工业一直存在生产粗放、安全事故频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和管理滞后等问题。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对提高煤炭供应保障能力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因此,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矿区的生态恢复,深化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对促进国家和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矿区,确保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的发展历程、分布和开发现状,以及煤炭开采利用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重点阐述了当前我国煤炭基地建设的关键生态恢复技术体系,并从生态恢复与环境管理的角度提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 吴钢魏东周政达唐明方付晓
- 关键词:煤炭工业大型煤炭基地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
- 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为例被引量:24
- 2014年
- 随着我国煤电基地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煤电基地建设与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与人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制定合理的保护、治理、恢复策略是煤电基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生态环境监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然而,现有的监测技术体系普遍存在自动化水平较低、成本较高、时空覆盖面较低等问题。鉴于物联网技术在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改善信息获取方式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所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从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用户层的角度明确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 魏东全元王辰星付晓周政达王毅高雅吴钢
- 关键词: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
- 基于DPSIR模型的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效应评估指标体系被引量:19
- 2014年
- 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的规划建设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类活动生态效应的评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效应的评估是确保煤电基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我国煤电基地多分布在北部干旱半干旱的生态脆弱区,区域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我国京津唐、东北城市群、华北东北两个主要粮食基地的生态安全,乃至直接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因此,对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效应进行科学评估至关重要。基于DPSIR(驱动力Driving forc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概念模型,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为主要研究区域,从社会经济、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三个相关系统中梳理出43个评估指标,构建了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效应评估指标体系,以期科学评估国家大型煤电基地建设运营过程中的生态效应。
- 周政达王辰星付晓全元魏东王毅高雅李思远吴钢
- 关键词:DPSIR模型生态效应
- 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区域为例被引量:14
- 2014年
-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环境承载力概念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值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权重,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上游流域青海片的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化计算。结果表明,1985—2009年,黄河上游流域青海片的人类潜力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弹性力指数处于波动下降趋势,资源承载力指数以及相应的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数也呈缓慢下降趋势。如何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和水电资源利用对区域生态系统状况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提升作用,是未来区域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 郑佳怡付晓王辰星吴钢
-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