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科研启动基金(BS10200901) 作品数:14 被引量:34 H指数:4 相关作者: 陈玉红 张材荣 杜瑞 罗永春 康龙 更多>> 相关机构: 兰州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化学工程 更多>>
Size-dependent elastic fields of semi-infinite body with a nanosized spheroidal cavity under biaxial loading at infinity <正>When inhomogeneous inclusions or cavities exist in elastic materials,the intensifications of applied stress... Z.Y Ou~(1,2),G F.Wang~2,T.J.Wang~2 1 School of Science,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730050 2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MOE Key Laboratory for Strength and Vibr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文献传递 H_2分子在Li_2NH(110)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H2分子在Li2NH(110)晶面的表面吸附。通过研究Li2NH(110)/H2体系的吸附位置、吸附能和电子结构,发现H2分子吸附在Li长桥位时会发生解离,并在Li2NH(110)面形成NH2基,其吸附能为1.178 eV,属于强化学吸附,吸附最稳定。此时,NH2基中的H原子与Li2NH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源于H 1s轨道与Li2NH表层N原子的2s,2p轨道重叠杂化的贡献,且N–H键为共价键;另一个H原子与Li2NH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与Li之间的离子键作用;H2分子的解离能垒为1.31 eV,表明在一定热激活条件下H2分子在Li2NH(110)表面发生解离吸附。N顶位吸附时,优化结束后形成NH3,但该吸附方式不稳定,可见Li2NH(110)面与H2反应不易直接生成NH3。 陈玉红 吕晓霞 杜瑞 董肖 张材荣 康龙 罗永春关键词:第一性原理 H2 吸附能 解离 NH3与MH(M=Li,Na)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了NH_3与MH(M=Li,Na)的放氢反应机理.在6-311G(2d.2p)基组水平上对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及产物进行了全几何参数优化.频率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证实了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正确性和相互连接关系.计算结果表明,NH_2与MH(M=Li,Na)的反应均为单通道的氢取代反应,反应生成LiNH_2(NaNH_2)与H_2. 董肖 陈玉红 吕晓霞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NH3 过渡态 反应机理 Ti原子在Al(110)表面吸氢过程中催化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2010年 运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H2分子在Ti掺杂和纯的Al(110)表面的吸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有Ti原子掺杂时,存在一个H2分子的吸附路径,即位于Al(110)面顶位Ti原子上方的H2分子会发生解离,并与Ti原子形成TiH2分子,然后TiH2分子向能量更低的空位移动并接近Al(110)表面.态密度与电荷布居分析显示,吸附完成后H原子与表面Al原子存在较强的共价键作用,这为Al-H类物质及Na3AlH6和NaAlH4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纯的Al(110)面H2分子没有分解.该研究结果有望促进对Ti在NaAlH4储氢体系中所起催化作用的理解与认识. 陈玉红 曹一杰 任宝兴关键词:钛 解离能 第一性原理 (KN_3)_n(n=1~5)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对(KN_3)_n(n=1~5)团簇各种可能的结构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电荷分布和稳定性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叠氮化合物中叠氮基以直线型存在,KN_3团簇最稳定结构为直线型,(KN_3)_n(n=2~3)团簇最稳定结构为环形结构,(KN_3)_n(n=4~5)团簇最稳定结构是由(KN_3)_2团簇最稳定结构形成的平面和空间结构.N—N键键长在0.1156~0.1196nm之间,N—K键键长在0.2357~0.2927nm之间;叠氮基中间的N原子显示正电性,两端的N原子显示负电性.且与K原子直接作用的N原子负电性更强,金属K原子与N原子之间形成离子键.(KN_3)_n(n=1~5)团簇最稳定结构的IR光谱最强振动峰均位于2180~2230cm^(-1),振动模式为叠氮基中N—N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稳定性分析显示,(KN_3)_3团簇具有相对较高的动力学稳定性. 王伟超 陈玉红 杜瑞 张致龙 张材荣关键词:叠氮基 密度泛函理论 Mg(NH_2)_2与MgH_2放氢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Mg(NH2)2与MgH2的放氢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为了获得更精确的能量信息,用QCISD/6-311+G(d,p)方法计算了各驻点的单点能,并对总能量进行了零点能矫正。频率分析结果和内禀反应坐标(IRC)分析结果证实了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正确性,确认了反应过程。结果分析表明,通道第1步氢取代a反应→第2步氢取代f反应→Mg3N2的异构反应的控制步骤活化能最低,是该反应的主要通道。 陈玉红 高合登 杨亮 张梅玲 张材荣 康龙 罗永春关键词:反应机理 (HMgN_3)_n(n=1—5)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叠氮化合物(HMgN3)n(n=1—5)团簇各种可能构型进行了几何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成键特性、电荷分布、振动特性及稳定性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HMgN3团簇最稳定结构为直线型;(HMgN3)n(n=2,5)团簇最稳定结构为叠氮基中N原子和金属原子相连构成Mg—N—Mg结构;(HMgN3)n(n=3,4)团簇最稳定结构为叠氮基与Mg原子相互链接形成的环状结构.团簇最稳定结构中金属Mg原子均显示正电性,H原子均显示负电性,叠氮基中间的N原子显示正电性、两端的N原子显示负电性,且与Mg原子直接作用的N原子负电性更强.Mg—N键和Mg—H键为典型的离子键,叠氮基内N原子之间是共价键.团簇最稳定结构的红外光谱分为三部分,其最强振动峰均位于2258—2347cm-1,振动模式为叠氮基中N—N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叠氮基在团簇和晶体中结构不变,始终以直线型存在.稳定性分析显示,(HMgN3)3团簇相对于其他团簇更为稳定. 张致龙 陈玉红 任宝兴 张材荣 杜瑞 王伟超关键词:叠氮基 密度泛函理论 碱土金属叠氮化合物(CaN_6)_n(n=1~5)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碱土金属叠氮化合物(CaN6)n(n=1~5)团簇各种可能构型进行了几何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成键特性、电荷分布、振动特性及稳定性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叠氮化合物中叠氮基以直线型存在,CaN6团簇的最稳定结构为线型结构,(CaN6)n(n=2~5)团簇首先由两个叠氮基与两个Ca原子构成一个近似菱形,再由菱形相互垂直形成链状最稳定结构;叠氮基中间的N原子显示正电性,两端的N原子显示负电性,且与Ca直接作用的N原子负电性更强,金属Ca原子和N原子之间形成很强的离子键;(CaN6)n(n=1~5)团簇最稳定结构的IR光谱分为4个部分,其最强振动峰均位于2195~2280cm-1,振动模式为叠氮基中N—N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稳定性分析显示,(CaN6)3和(CaN6)5团簇相对于其他团簇较为稳定. 陈玉红 任宝兴 曹一杰关键词:叠氮基 密度泛函理论 Mg(NH_2)_2与LiH放氢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Mg(NH2)2与LiH放氢反应机理,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及产物进行全几何参数优化,频率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证实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正确性和相互连接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反应分三个阶段,包括第一步氢取代反应,第二步氢取代反应和脱氢后的异构化反应.反应有两条途径,其中第二步对位氢取代反应所对应通道为主反应通道.反应释放的H2中两个氢原子分别来源于Mg(NH2)2和LiH. 陈玉红 董肖 吕晓霞 张梅玲 张材荣 康龙 罗永春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LIH 过渡态 (K_3N)_n(n=1,…,5)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1G*水平上对碱金属氮化物(K3N)n(n=1,…,5)团簇各种可能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其成键特性、电荷分布、振动特性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的增大,(K3N)n(n=1,…,5)团簇的最稳定结构逐渐由平面结构向空间立体结构转变,(K3N)4、(K3N)5团簇为类似晶体的层状结构;团簇中N原子的配位数以5、6较多见;团簇中N原子的平均自然电荷为-1.608e,K原子的平均自然电荷为+0.550e,K-N键为较强的离子键;(K3N)4团簇有相对较高的动力学稳定性. 陈玉红 王伟超 杜瑞 张致龙 张材荣关键词:团簇 密度泛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