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20054)
- 作品数:14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杨伟涛刘婷更多>>
-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复旦大学河南省教育厅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道德自我的内在自然和谐与理性主义修养被引量:1
- 2011年
- 欲望和感情是人的现实存在和生命基本样征,并表现为人的现实需要和利益。历史上的统治阶级或宗教学说,或是宣扬理性压制欲望的禁欲主义甚至绝欲主义,或是宣扬对欲望不加节制的功利主义、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都是对自然感性认识和处理的偏失。以理性主义控制欲望冲动和调节情感,恰当调节个体的需要和利益,达到个体与社会利益的相协调,并使内在生命自然处于和谐;通过不懈的博学明理、躬身践履的理性主义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是成就和实现道德自我价值的重要路径。
- 杨伟涛
- 关键词:欲望道德调控理性主义
- 黑格尔对道德自我形而上学基础的社会伦理转向
- 2015年
- 康德的道德自我观以反思哲学和先天综合的形而上学为基础,突出道德自我的个体性,坚持自然法中的原子论,表现出定言命令的抽象空泛和软弱乏力。黑格尔扬弃了康德道德自我观及其形而上学基础,注重对道德和伦理进行辩证分析,对伦理的丰富形态进行考察,通过自我意识、精神、自由的逻辑演进,将道德自我置于社会伦理基础之上,以克服道德自我形而上学方法论中的二元矛盾以及个人主义、原子论缺陷。基于人性的社会性、自我意识和精神的互主体性、自由的历史性和客观性的理解,黑格尔的道德自我观内蕴着历史主义和时代感、实践性和社会现实性、整体主义和普遍主义等社会伦理特征。
- 杨伟涛
- 自觉之心:自我认识与超越被引量:3
- 2012年
-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与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现代人自我意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分裂的自我——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分离;自卑情结——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自我中心或讨好他人——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冲突;自我失控——放弃自我责任。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超越,关键在于人的自觉之心:用诚实之心去统一主客体我;用成长之心去提高自尊自信;用协调之心统合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用自强之心去增强自我力量与效能。只有自觉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人才能真正拥有自己,是充满活力的存在;才能超越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外在规定性,创造性地实现自我。
- 刘婷
- 关键词:自我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超越
- 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的价值推展与实践被引量:5
- 2013年
- 道德自我在丰富的交往和社会性生活中确证和实现自我价值。恰当处理和协调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是道德自我价值外向推展和实践的基本途径。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推己及人,求取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现实生活中人我关系的基本交往模式。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费尔巴哈的"我-你"关系论以及现象学视域中的"他者"理论,都是对人我关系价值的合理解释。当代社会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的外向推展价值体现在:人我之间和谐与相互尊重,交往中的情理结合,弘扬人道主义博爱。
- 杨伟涛
- 关键词:道德自我
- 论市场经济中契约信用的不对称——以政府和垄断行业为例被引量:2
- 2012年
- 市场经济中基本的经济关系和交往方式为契约、信用交往,其以平等、自由、信任为原则。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经济主体交往中,政府部门作为经济主体以及国有垄断企业、自然垄断企业以及寡头垄断企业在契约交往中,不遵守契约中的平等原则以及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其中不完全契约、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地位是重要原因。重视和加强社会契约和信用建设,应对契约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予以改善,政府和垄断企业应做好平等履行契约和守信的模范,加强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应的契约信用法律和制度。
- 杨伟涛
- 关键词:契约信用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企业垄断
- 公民伦理教育视域下的伦理学教学改革
- 2014年
- 现行高校伦理学教材和课堂教学缺乏公民伦理内容、脱离公民伦理教育实践。高校伦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是完善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公共理性和公德、平等和公正、自由和民主、人道和仁爱等;另一方面,应拓展公民伦理教育实践渠道,在互动式教学活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公民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
- 杨伟涛
- 道德自我的学源价值确证
- 2011年
- 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提出实践理性中的伦理德性、理智德性的德性分型,哈贝马斯在实践理性中区分伦理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揭示了道德自我的个性内在与主体性价值。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精神世界先后经历"真实的精神,伦理"、"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化"、"自我确定性,道德",相应于三个精神世界的主体分别为伦理实体自我、法权个体自我、道德主体自我,确证了道德自我的存在和超越性价值。精神哲学研究的本体思维追求形而上普遍本质和绝对本体、伦理思维注重伦理秩序和规范的建构、道德思维凸显自我理性和自主建构,哲学思维范式转换揭示了道德自我在现代道德哲学中的突显价值。实践理性中的德性分型、精神现象学关于客观精神及其自我三重形态、哲学思维范式转换,从不同角度确证道德自我的存在及其特定价值意蕴。
- 杨伟涛
- 关键词:道德思维道德自我
- 康德实践理性视域中的德性幸福观被引量:1
- 2013年
- 传统伦理思想中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有感性主义幸福论、理性主义自我实现论以及宗教禁欲主义,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幸福与道德相割裂的疑难。康德坚持"道德不是幸福,但道德是配享幸福的条件"。德性幸福观,是对传统物质主义幸福观的批判,也是对传统理性主义自我实现论者道德即幸福以及宗教德福轮回思想的审视和提升。康德的幸福观与其实践理性的理念是密切结合的,知性和理性、自然和自由的区分以及形而上学的道德自由指向,构成其实践理性理解的前提;德性幸福观是其实践理性的贯彻和道德自由观的体现。
- 杨伟涛
- 关键词:道德自由
- “性善论”与道德自我修养的提升——以伦理自然主义为研究视角被引量:1
- 2013年
- 伦理自然主义以自然主义人性作为哲学基本前提,坚信人普遍具有内在的自然善性基础;人类的同情、互助的先天自然性印证道德自我善性的社会基础。性善论得到文化基因说的理论确证以及人类互助法则的支持。基于伦理自然主义的理念,传统文化重视反求诸己、返身而诚的道德修养求证之道,追求化德性为自然的道德境界。伦理自然主义是确证道德自我的本源价值与提升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要路径。
- 杨伟涛
- 关键词:性善论文化基因反求诸己
- 契约的限度——黑格尔论伦理的契约性和非契约性
- 2014年
- 黑格尔认同在从自然伦理向绝对伦理的演进以及现代性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中,契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承认以及经济交往联系的中介意义。然而,对近代启蒙哲学中的经验论自然法和契约论以及反思式自然法和契约论的孤立人性和原子论观点,黑格尔予以极力批评,主张个人本性由其所处的共同体和时代予以理解。在家庭和国家方面,黑格尔论证它们的实体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反对契约化观点。其中,家庭中的伦理是爱,包括夫妻之间的爱和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爱和教育;国家的伦理是实体性和精神性的统一,包括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公民之间的尊重和团结。
- 杨伟涛
- 关键词:契约论市民社会家庭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