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911062)
- 作品数:6 被引量:153H指数:6
- 相关作者:曹建华杨慧章程栾会妮侯彦林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桂林盘龙洞土壤CO_2释放速率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被引量:7
- 2011年
- 以桂林盘龙洞岩溶实验场为例,选择岩溶洼地里的坡地灌木丛和洼地灌木丛2个样地,通过长期定时监测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日动态变化。得知:⑴无论是坡地还是洼地,春季和夏季时土壤CO2释放速率表层土大于深层土,秋季和冬季时深层土大于表层土,且坡地大于洼地;⑵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秋季(6-9月)土壤CO2释放速率是其它时期的1-3倍,并显示与气温、土壤含水率和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 李涛张美良曹建华黄艳梅陈家瑞严毅萍
- 关键词:碳循环土壤CO2
- 典型岩溶水系统碳汇通量估算被引量:8
- 2012年
- 现代岩溶学研究成果表明,碳酸盐岩在全球碳循环中响应极其迅速,水循环过程中的碳汇效应显著。本研究选取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系统、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系统、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系统三个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利用各系统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浓度的监测资料,采用简单化学平衡模式法估算碳汇通量(CO2)。结果显示,寨底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68.82 t/(km2.a),大安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81.18 t/(km2.a),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100.07 t/(km2.a)。分析认为同一个岩溶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环境条件基本上是稳定的;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浓度是影响岩溶碳汇强度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地下河流量的变化对碳汇强度的影响显著;不同岩溶水系统的碳汇通量不但受水化学条件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控制,同时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该研究对于改进碳循环模型和评价岩溶地质碳汇有重要意义。
- 裴建国章程张强朱琴
- 关键词:岩溶水系统
-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被引量:40
- 2010年
-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对桂林毛村岩溶区旱耕地、灌丛、林地、水田土壤的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全磷含量较高,速效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均较低。4种土地利用类型总无机磷含量在49.87~489.80g/kg之间,占全磷的比例在6.08%~56.64%之间。各无机磷形态分布除Fe-P以外,均以水田最高,总无机磷含量水田也为最大。在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发生层次上,Ca2-P、Ca8-P、Al-P、Fe-P、Ca10-P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O-P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升高,对比各无机磷形态含量大小发现:Ca10-P>O-P>Fe-P>Al-P>Ca8-P>Ca2-P。对各无机磷形态与速效磷相关性分析表明:Ca2-P、Ca8-P、Al-P、O-P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无机磷形态之间,除Ca2-P与Ca10-P相关性不显著,Ca8-P、Al-P、Fe-P与O-P、Ca10-P相关性不显著,其余各形态无机磷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素活化系数(PAC)除了水田耕层为2.5%>2.0%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的PAC均小于2.0%,说明岩溶区全磷不易转化为速效磷,有效性较低。
- 杨慧曹建华孙蕾栾会妮侯彦林
-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无机磷形态
- 植物碳酸酐酶对岩溶作用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被引量:20
- 2011年
- 广泛存在各种类型生物细胞中的碳酸酐酶(CA),通过催化CO2和HCO3-之间的相互转化,驱动岩溶过程。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西南典型岩溶区植物叶片和根系CA活性,探讨其与岩溶作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碳酸酐酶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株根系CA活性>成熟叶片CA活性,因而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催化CO2+H2O HCO3-+H+过程,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所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由于土壤碳酸钙含量低,造成植物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
- 李强何媛媛曹建华梁建宏朱敏洁
- 关键词:碳酸酐酶岩溶作用
- 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岩溶作用强度及其碳汇效应被引量:59
- 2011年
- 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岩溶作用研究不仅关系到区域岩溶碳汇估算,也关系到岩溶区陆地碳源/汇的准确评估.利用标准溶蚀试片法研究了2个典型岩溶动力系统内3个岩溶泉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下溶蚀速率.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下溶蚀速率差异较明显,耕地、灌丛、次生林、草地、原始林平均值分别为4.02,7.0,40.0,20.0和63.5tkm-2a-1.因此,在进行区域尺度岩溶作用碳汇估算时,除了考虑气候、水文、地质等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植被的正向演替对岩溶碳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原始林地土下岩溶作用碳汇量是次生林地的3倍,灌丛的9倍,也就是说,从耕地或灌丛演化到次生林地,由岩溶作用产生的碳汇可提高5.71~7.02tkm-2a-1,若演化到原始林地则达24.86~26.17tkm-2a-1.岩溶区地表森林系统的增汇过程发生的同时,地下也同步发生着类似的增汇过程.
- 章程
- 关键词: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土地利用变化
- 区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碳汇通量估算初探:以珠江流域为例被引量:36
- 2011年
- 在长时间尺度上,碳酸盐岩的形成对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产生巨大的碳汇效应,同时碳酸盐岩在全球分布面积的巨大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使碳酸盐岩溶蚀、吸收大气/土壤CO2的岩溶过程积极参与现代全球碳循环,并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碳汇的通量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2.00%~35.29%.以珠江流域为例,在综合考虑影响岩溶作用及产生碳汇因子的基础上,收集已有数据,以典型地点的石灰岩溶蚀速率、年降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和NPP建立回归方程,并以GIS为研究平台,结合研究区内碳酸盐岩类型的分布,估算研究区内因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对大气CO2汇的通量.结果表明,珠江流域年溶蚀量为1.54×107tCaCO3/a,折合碳为1.85×106tC/a,试图从原位典型点的监测数据,探索区域尺度岩溶作用碳汇估算方法.
- 曹建华杨慧康志强
- 关键词:珠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