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905)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张忠军郭庆港孙剑冯晶王海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小麦
  • 2篇抗性
  • 2篇抗性组分
  • 1篇锈病
  • 1篇锈菌
  • 1篇条锈病
  • 1篇条锈菌
  • 1篇吸器
  • 1篇小麦品种
  • 1篇小麦条锈菌
  • 1篇抗条锈
  • 1篇抗条锈病

机构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王海红
  • 3篇冯晶
  • 3篇郭庆港
  • 3篇张忠军
  • 2篇李国辉
  • 2篇孙剑
  • 2篇周宇

传媒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3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小麦品种Libellula和咸农4号数量抗条锈病的抗性组分遗传研究
2006年
为明确小麦对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数量抗性的几个抗性组分的遗传,并确定有效的抗性组分,对Libellula和咸农4号杂交组合的7个世代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培养性状观察;运用遗传估计、通径分析和联合尺度检验的方法进行遗传力、显性度和基因数的估计,以及组分间的因果关系和基因互作方式的探讨。发现菌落长度和宽度的遗传力较高,分别为0.79和0.57,而显性度很低,分别为0.02和0.11;两者对菌落面积建成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55和0.40,间接效应分别为0.45和0.32,远大于其他组分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尺度检验只有控制菌落长度和宽度的抗病基因才符合加性(m[d])模型。因此,在5个抗性组分中,菌落长度和宽度可以作为有效的选育抗性材料的抗性组分,同时筛选工作大大提高了抗性材料的选育和基基标记的效率。
王海红李国辉冯晶周宇郭庆港孙剑张忠军
关键词:抗性组分
五个持久抗条锈病小麦品种的抗性组分和遗传关系的研究
<正>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主要措施,培育相对持久的抗性品种是抗锈育种工作努力的方向,本试验对于具有持久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Aquileja(AQ)、Libellula (LB)、Luke(LK)、Nugai...
冯晶周宇李国辉王海红郭庆港张忠军
文献传递
小麦条锈菌吸器的遗传分析
2006年
吸器(Haustorium)是条锈菌产生于小麦细胞内的唯一器官,为了研究小麦持久抗性品种中条锈菌吸器的遗传规律,选用小麦持久抗条锈品种Aquileja(AQ)、Libellula(LB)、咸农4号(XN)和感病品种铭贤169(MX)配制杂交组合MX×AQ、LB×XN和AQ×XN,组成亲本及杂交一代(F1)杂交二代(F2)和回交一代(BCp1、BCp2)6个世代,接种条锈菌后取样,测定单位菌丝面积内的吸器数目。结果表明:AQ和LB中条锈菌的吸器数目分别为44.2/mm2和23.74/mm2,两个品种对吸器均表现较强的抗性;XN中条锈菌吸器数目(89.83/mm2)与MX(102.02/mm2)无差异,未表现出明显的抗性。小麦持久抗性品种中条锈菌吸器的遗传为部分隐性,显性度为-0.47 ̄-1.83;控制条锈菌吸器数目的基因大约有1 ̄2个。尺度模型检验结果表明MX×AQ组合中条锈菌吸器的遗传符合加性模型,遗传力较高为68%,而LB×XN和AQ×XN经尺度检验分析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遗传力较低。
冯晶郭庆港王海红孙剑张忠军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吸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