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177)

作品数:16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邓美海钟跃思姚志成许瑞云颜见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8篇肝癌
  • 6篇肝细胞
  • 5篇干细胞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肝炎
  • 4篇肝炎病毒
  • 4篇病毒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乙型肝炎
  • 3篇家族
  • 3篇骨髓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肝癌细胞
  • 3篇癌细胞
  • 2篇蛋白
  • 2篇点突变

机构

  • 15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作者

  • 13篇邓美海
  • 12篇钟跃思
  • 11篇姚志成
  • 11篇许瑞云
  • 10篇颜见
  • 9篇李明亮
  • 5篇胡昆鹏
  • 4篇林楠
  • 4篇陈骋
  • 3篇徐见亮
  • 3篇熊志勇
  • 2篇潘楚芝
  • 2篇林继宗
  • 2篇潘卫东
  • 2篇方和平
  • 2篇范伟明
  • 1篇杨旭辉
  • 1篇汤照峰
  • 1篇杨少芬
  • 1篇山本訓史

传媒

  • 7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Journa...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族聚集性肝细胞肝癌患者4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家族聚集性肝细胞肝癌(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符合家族聚集性肝癌诊断标准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例;年龄27~76岁,中位年龄是51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收集40例患者的肝癌家族史,嗜酒史,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或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病史,合并肝硬化情况,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直径、数目,肿瘤临床分期的临床资料。调查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收集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实验室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手术切除组10例,术式为根治性肝切除术;综合治疗组26例,采用消融、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治疗;保守治疗组4例,应用索拉菲尼、中药等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随访1~5年,分别计算3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结果 40例患者男性占92%(37/40),男女比为12∶1;30岁以上患者最多,占92%(37/40);合并肝硬化者39例,占98%(39/40);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的A级者占70%(28/40);血清AFP水平>400μg/L者占35%(14/40);肿瘤直径≤5 cm者占55%(22/40),肿瘤单发者占50%(20/40);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A期占20%(8/40),B~D期者占80%(32/40)。患者均合并HBV感染,占100%(40/40),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105copies/ml占55%(22/40)。无患者合并HCV感染。手术切除组患者1、3、5生存率分别为70%、40%和20%,综合治疗组患者相应为50%、12%和0%,对症治疗组的4例患者生存时间均未超过1年,1年生存率为0%。结论家族聚集性肝癌多发生在HBV感染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不佳,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陈骋潘楚芝钟跃思姚志成颜见李明亮林楠许瑞云邓美海
关键词:家族聚集性预后乙型肝炎病毒
联合位点突变的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通过上调多重耐药基因-1表达促进肝癌细胞化疗抵抗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联合位点突变的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肝癌耐药性的影响,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基因合成A1762T/G1764A/T1753A/T1768A位点联合突变后的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慢病毒感染肝癌细胞株Huh7并构建稳定表达HBx蛋白的肝癌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转染后肝癌细胞对不同浓度化疗药物顺铂(15、30、60mg/L)的耐药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转染后肝癌细胞多重耐药基因-1(MDR-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经嘌呤毒素药物筛选后,可构建出稳定表达株,转染率达90%以上;在不同浓度顺铂(15、30、60mg/L)作用下,转染后肝癌细胞存活率为84.6%、76.7%、98.6%,明显高于对照组(57.7%、72.8%、77.3%)和空载组(55.0%、70.6%、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细胞存活率与空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染后细胞内MDR-1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结论联合位点突变的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通过上调肝癌细胞内MDR-1的表达提高其化疗抵抗性。
熊志勇姚志成李明亮颜见胡昆鹏范伟明许瑞云邓美海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化疗耐药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2年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发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病机制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肝癌的预防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将近年来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分子机制做如下综述。
颜见姚志成邓美海
关键词:HBV原癌基因抑癌基因HBX蛋白
骨髓间质干细胞通过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在体外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如何调控肝星状细胞(HSCs)的增殖。方法实验组将MSCs/HSCs按2×10^4/2×10^4(细膨孔)的比例接种于TransweH共培养板上下层,建立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对照组为HSCs(2×10^4细胞/孔)单独培养;阳性对照组为加入抑制剂LY294002(20μmol/m1)观察抑制效果。共培养24、48、72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HSCs的P—Akt及Akt蛋白的表达。结果共培养2,4、48、72h后HSCs的S期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且抑制程度呈时间依赖性(11.24±0.34〈15.73±0.76〈19.14±0.91〈23.16±1.80,P〈0.05);加入LY294002后可明显增加共培养组抑制效果,与单独使用抑制剂比较s期细胞减少更加明显(8.2±0.8〈11.7±1.6,P〈0.05);共培养组及共培养+抑制剂组p-Akt蛋白表达较单独培养组均显著下调,而Ak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抑制剂组较共培养组p-Akt蛋白表达下调。结论MSCs可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可能是通过影响P13K/Akt信号通路达到这一作用,磷酸化的Akt蛋白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姚志成胡昆鹏陈思钟跃思方和平潘卫东许瑞云邓美海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共培养
骨髓和肝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肝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LCMSCs)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LCMSCs,成脂与成骨诱导分化鉴定其分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分别收集BMSCs和LCMSCs培养上清,与HepG2细胞共培养,以完全培养基为对照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结果 分离的LCMSCs形态均一,具有良好的成脂与成骨分化能力,阳性表达CD29和CD105,阴性表达CD34和CD45.CCK-8法证实BMSCs和LCMSCs培养上清均能促进HepG2细胞增殖,与BMSCs培养上清比较,LCMSCs培养上清对HepG2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更明显(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对照组、BMSCs培养上清组及LCMSCs培养上清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3、24、35个,BMSCs培养上清和LCMSCs培养上清处理后,HepG2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增强;与BMSCs CM比较,LCMSCs CM对HepG2侵袭能力的增强作用更为明显(P<0.05).结论 BMSCs和LCMSCs均可增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但LCMSCs对HepG2细胞的作用更强.
邬杰忠邓美海钟跃思徐见亮熊志勇林楠许瑞云方和平
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临床及精液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因素、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和活动率、受精次数对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9-2010年收治的677对病人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类型及厚度,受精次数,将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7组,即A:(4~9)×106,B:(10~12)×106,C:(13~15)×106,D:(16~20)×106,E:(21~25)×106,F:(26~30)×106,G:>30×106,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活动率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677个周期共获得88例生化妊娠,79例临床妊娠,平均生化妊娠率为13.15%,临床妊娠率为11.81%。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子宫内膜类型为三线征及内膜厚度大于8mm是妊娠达到10%以上的必要条件。双次人工授精妊娠率(15.27%)明显高于单次(7.57%)。各活动精子数量组妊娠率分别为0、14.37%、11.92%、15.09%、8.33%、20.34%、6.06%,A组临床妊娠率最低,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活动率和妊娠率最高,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三线征子宫内膜且厚度大于8mm、(26~30)×106精子密度和84%以上的活动率是获得高妊娠率的先决条件;双次人工授精优于单次。
杨旭辉杨少芬钟跃思黄志承殷潜生陈创奇黄郁强何峰
关键词:活动率人工授精妊娠率
不同来源间质干细胞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脐带间质干细胞(UMSCs)和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对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S0%CCl4橄榄油皮下注射10周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平均分为UMSCs组、BMSCs组及空白对照组,UMSCs组经尾静脉输注1mlUMSCs(2×10^9/L),BMSCs组输注1mlBMSCs(2×10^9/L),空白对照组输注1ml生理盐水,移植处理3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抽取血液检测移植处理前后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取肝脏标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行病理检查及量化计分。结果(1)移植处理3周后,与空白对照组大鼠AIJT、AST、TBIL指标[(637.60±42.38)U/L、(525.80±40.20)U/L、(17.26±0.68)μmol/L]比较,BMSCs组[(168.80±8.35)U/L、(352.00±33.64)U/L、(14.12±0.34)μmol/L]和UMSCs组[(163.60±7.30)U/L、(339.00±44.94)U/L、(13.96±0.29)μmol/L]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MSCs组比较,UMSCs组大鼠ATJT、AST、TBIL及ALB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移植处理前各组AlJT、AST、TBIL指标[空白对照组:(337.80±13.97)U/L、(436.40±23.27)U/L、(15.20±0.57)μmol/L;BMSCs组:(337.40±14.10)U/L、(439.40±15.27)U/L、(15.52±0.47)μmol/L;UMSCs组:(337.40±16.21)U/L、(437.20±25.15)U/L、(15.54±0.72)μmol/L]比较,处理3周后BMSCs组和UMSCs组相应指标均降低,空白对照组相应指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处理前后各组大鼠ALB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MSCs组和UMSCs组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均减轻,量化计分(空白对照组:13.20�
李明亮钟跃思徐见亮姚志成颜见邓美海
关键词:脐带间质干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肝纤维化细胞移植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在家族聚集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在家族聚集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79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按有无家族史将检测结果分为2组:家族聚集性肝癌(FH组)34例;非家族聚集性肝癌(NH组)45例;对照组40例为正常肝组织。对所有患者均行术后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10年,中位随访时间48.5个月,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及复发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手术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肝癌组织中,PTEN蛋白主要表达于胞质。FH组和NH组的肝癌组织中lz,rEN蛋白吸光度值分别为0.1014±0.0572、0.1732±0.0563,明显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和正常的肝组织0.2051±0.0321、0.3542±0.0358、0.4213±0.6524(P〈0.05)。FH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H组(P〈0.05)。FH组术后半年、1年、2年复发率分别为15.1%、22.3%、40.1%,显著高于NH组10.3%、17.4%、25.6%(P〈0.05),FH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57.0%、46.0%、40.3%,显著低于NH组85.3%、75.2%、61.5%(P〈0.05)。结论在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常常发生突变或者缺失,导致PTEN蛋白的表达下调,在家族聚集性肝癌的肝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下调更加明显。家族聚集性肝癌比非家族聚集性肝癌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VFEN的表达下调是手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颜见姚志成钟跃思李明亮陈骋许瑞云邓美海
关键词:肝细胞癌
隐源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隐源性肝细胞癌(肝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诊治的177例隐源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8例,女39例;年龄30~82岁,中位年龄56岁。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调查HBV血清学标志物分布情况。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手术切除组(24例)、综合治疗组(88例)和保守治疗组(65例),比较3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177例患者中男女比约为4∶1,年龄>60岁者占48.0%(85/177);合并肝硬化者占90.4%(160/177),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尿病者分别占19.2%(34/177)和21.5%(38/177);抗-HBc阳性者占70.6%(125/177),AFP>400μg/L者占31.6%(56/177);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占62.7%(111/177);肿瘤直径≤5 cm者占35.6%(63/177),肿瘤单发者占54.2%(96/177);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A期占9.6%(17/177),B^D期占90.4%(160/177)。手术切除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92%,综合治疗组为65%,保守治疗组仅为8%。结论隐匿性HBV感染可能是隐源性肝癌的主要病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糖尿病也可能对发病起重要作用。隐源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之上,就诊时常常为中晚期,治疗效果及预后不佳,定期随访、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陈骋钟跃思姚志成李明亮颜见徐步舒肖斌毅苏译旻林楠许瑞云邓美海
关键词:肝细胞隐源性隐匿性HBV感染肝硬化肝炎乙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免疫调节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中,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且主要的原因。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肝纤维化、肝硬化导致死亡的慢性肝病患者例数达140万。我国是肝病大国,拥有大量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及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未经有效治疗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因此,积极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徐见亮钟跃思许瑞云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纤维化免疫调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