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160)
-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 相关作者:周妍卉鲁军体钱伟侯晓华蔺蓉更多>>
- 相关机构: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旋毛虫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敏感性及CD4^+/CD25^+T细胞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旋毛虫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不同造模时间点小鼠内脏敏感性的变化及调节T细胞的变化特征,探讨两者在PI-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旋毛虫幼虫囊泡(350~400条)感染成年SD大鼠,分别于感染后2、8周后行结直肠扩张(CRD),记录腹壁肌电图(EMG),评价内脏感觉功能的变化。取大鼠外周血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细胞比例,评价不同时间点调节T细胞比例变化特征。[结果]①CRD联合EMG腹外斜肌放电次数可以反映内脏感觉功能。②3组不同扩张压力(20、40、60mmHg)下,旋毛虫急性感染2、8周后(以相同年龄及相同饲养环境的大鼠为对照)腹壁肌电放电次数均显著增加,80mmH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旋毛虫急性感染后可导致内脏高敏感性,该效应可持续至少8周。③在急性感染后2周,外周血CD4+CD25+/CD4+明显减少,而至模型诱导成功8周后,血CD4+CD25+/CD4+比例趋于正常。[结论]旋毛虫PI-IBS早期存在内脏敏感性增高及调节性T细胞下调增高,晚期调节性T细胞趋于正常,而内脏高敏感性持续存在。
- 蔺蓉丁震马欢钱伟侯晓华
- 关键词: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旋毛虫内脏敏感性调节T细胞
- 不同临床时期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观察各临床时期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127例,并用常规方法测定肺功能。按肺功能结果分为A、B、C 3组。A组34例,为首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B组93例,为曾诊断为哮喘但受试时处于哮喘缓解期患者例。对照组为C组,为健康志愿者20例。统计并分析上述各组首秒钟的竭力呼吸指数(FEV_1)、吐气竭力肺活量50%时的瞬间流量(FEF_(50%))、呼出肺活量总指数的70%以上时的的瞬时气流速率(FEF_(75%)),并比较各组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的FEV_1改善率(ΔFEV_1)、FEF_(75%)改善率(ΔFEF_(75%))和FEF_(50%)改善率(ΔFEF_(50%))。结果:A、B组小气道功能多数有异常,且与C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除C组外,A,B组ΔFEF_(75%)、ΔFEF_(50%)均较ΔFEV_1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哮喘患者均存在小气道功能异常,而缓解期哮喘患者多数存在小气道功能异常。行舒张试验后,无论急性期或缓解期哮喘患者,其大小气道功能均有改善,但小气道功能的改善弱于大气道作用的提升。敬告不同时间段的哮喘呼吸道病状时刻潜在,治疗过程需要循序渐进。
- 周妍卉鲁军体
- 关键词:哮喘小气道功能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