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SW-01-09)

作品数:8 被引量:277H指数:7
相关作者:葛全胜何凡能戴君虎郑景云赵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清代
  • 2篇耕地
  • 2篇耕地面积
  • 1篇大禹
  • 1篇大禹治水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地貌
  • 1篇真相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气候背景
  • 1篇气候事件
  • 1篇清前期
  • 1篇全球变化
  • 1篇资源数量
  • 1篇夏朝
  • 1篇理学
  • 1篇历史真相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葛全胜
  • 4篇何凡能
  • 4篇戴君虎
  • 3篇郑景云
  • 1篇林海
  • 1篇吴文祥
  • 1篇满志敏
  • 1篇张雪芹
  • 1篇狄小春
  • 1篇赵赟
  • 1篇林珊珊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地理研究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79
2003年
通过对清代文献资料中田亩数据的分析,认为册载数据基本能够反映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别,但在总量上失之过低,为能更真实地反映耕地资源的变化实际,文中对其进行了相应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00余年以来我国内地18省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点,总体而言,过去300年间研究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呈抛物线式变化,清前期的增长趋势明显,但至清晚期逐渐稳定下来,民国时期略有下降,新中国建立初期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此后又开始持续减少,过去300年间耕地资源的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东部地区的垦殖活动远较西部地区剧烈,但在清前期,西部地区,如四川、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份耕地资源数量的增长趋势更加迅猛。分析表明,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政府政策调整、战争影响、自然原因和特定作物的引种与种植扩展等。
葛全胜戴君虎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赵赟
关键词:耕地资源耕地面积
中国清代城镇用地面积估算及其比较被引量:35
2002年
根据清代文献中有关城垣周长里数及政区设置的记载资料,探求估算清代城镇用地面积的可行性、估算方法、资料处理与转换方法以及偏差校正方法等,初步取得了一套反映清代嘉庆年间(1820年) 本部18行省城镇用地面积的估算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区城镇用地规模的区域差异,并与1999年调查统计资料进行对比。
何凡能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清代可行性
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被引量:78
2005年
文章首先根据古文献学、考古学以及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史前洪水可能发生的时代,然后利用高分辨率的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大禹治水'传说时期的气候背景,推测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大洪水发生于4 200~4 000aB.P.左右,即一次对世界许多地区早期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全球性气候异常时期;根据气候突变与东亚季风降水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洪水发生的可能性,探讨了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认为夏朝建立前夕的史前大洪水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可能主要得益于4 000aB.P.以后的气候好转而并非人力之所为.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多数学者对史前发生洪水的相信但却对大禹能否成功治水的怀疑之间矛盾.
吴文祥葛全胜
关键词:大洪水历史真相夏朝气候背景
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分区——对黄秉维先生陆地表层系统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被引量:22
2003年
陆地表层系统科学是黄秉维先生在钱学森院士倡导建立“地球表层学”的基础上创建的。黄秉维先生精辟地论述了陆地表层系统的研究意义、范围、内容、方法与途径 ,并亲自撰写了研究计划 ,同时十分关心科研队伍的组建。黄先生明确指出要开展陆地表层系统分区研究。在黄先生的学术思想指导下 ,作者对中国陆地表层进行了分区实践。采用地理学的综合与专家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将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划分为 9个一级区 ,然后利用压力 -状态 -响应 (PSR)评价模型和模糊聚类方法 ,对全国 344个地区的 4 6个指标进行模糊聚类 ,建立了二级分区 ,并对各区的综合状况作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地貌与气候区域分异是控制我国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的主导因素 ,而由人类活动所主导的社会经济因素是控制我国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的第二位因素。对 9个一级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状况定量评价表明 :华北区、东南区与华南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状况最好 ,东北区居中 ,内蒙区、陇陕晋区与西南区较差 ,西北区与青藏区最差。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狄小春
关键词:地理学地貌气候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被引量:61
2007年
以清代以来史料为依据,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森林变迁大体趋势及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重新校订了1949年和1700年前人的估算数据,回溯估算了1750~1900年中国各省区每50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值,并与现代森林清查资料衔接,分析1700~1998年近300年来中国森林变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300年来中国现境内共减少森林面积约0.95×108 ha,森林覆被率减少9.2个百分点,变化曲线呈先抑后仰;以1960s为界,此前呈加速递减态势,260年间减少森林面积达1.66×108 hm2,覆被率下降约17个百分点;1960s以后呈逐步增长态势,近40年间增加森林面积约0.7×108 hm2,覆被率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结果还表明:近300年来中国森林消长,西部地区均小于东部地区;在1700~1949年的锐减期中,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区是森林面积缩减最为严重的地方,大部分省区覆被率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达50个百分点,吉林达36个百分点,川渝地区达42个百分点,云南达35个百分点;在1949~1998年的恢复期中,西部各省区森林覆被率增加均小于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均超过5个百分点;其中粤琼、广西、安徽、京津冀、山东、河南、浙江、福建等省区高达10个百分点以上。
何凡能葛全胜戴君虎林珊珊
关键词:清代民国时期
从康雍乾垦殖政策看中国清前期垦荒发展趋势被引量:19
2005年
垦荒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活动,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清代,这种关系尤为密切。因而详尽分析与合理把握有清一代垦殖政策的内涵与取向,是深入了解清代垦荒态势及特征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康雍乾三朝垦殖政策及措施的比较分析,阐述了我国清前期土地垦辟的历史过程及其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认为:康熙朝是以恢复因战乱而凋敝的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雍正朝是处于从恢复农业生产向解决“人多地少”矛盾方向转化的过渡期,而乾隆朝则是以解决“穷民资生”问题为目的;它们反映在垦荒上,即表现为:康熙朝以恢复性垦殖为特征,雍正朝以恢复性垦殖向拓展性垦殖过渡为特征,乾隆朝则是以拓展性垦殖为特征。同时,它们在地域空间及垦殖强度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何凡能戴君虎葛全胜
关键词:垦荒康雍乾时期
中国全球变化战略行动计划纲要被引量:1
2002年
张雪芹葛全胜林海
关键词:全球变化
20世纪前、中期中国农林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21
2005年
综合采集20世纪前、中期全国多种宝贵的土地利用数据, 特别是早期的一些土地利用资料,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大陆部分省区按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分为7个区: 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及黄土高原区、东南沿海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蒙新区, 分别对各区的农林土地利用, 即耕地、林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大部分地区耕地面积有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 20世纪50~60年代, 各区的耕地面积增加较多, 最大年增长率为2.63%, 区域差异较大; 20世纪前、中期林地面积以1949年为界, 此前总体下降、此后有一定的增加趋势. 有林地面积也呈现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别, 70年代后期多数地区林地面积减小严重. 20世纪前、中期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人口增加、粮食生产、政府政策变更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大, 自然灾害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葛全胜戴君虎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林地面积耕地面积粮食生产海区黄土高原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