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16B01)

作品数:6 被引量:103H指数:4
相关作者:冯银厂朱坦薛永华毕晓辉韩博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中国气象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污染
  • 2篇有机碳
  • 2篇源解析
  • 2篇受体模型
  • 2篇颗粒物
  • 2篇环境空气
  • 2篇PM
  • 2篇PM10
  • 1篇动车
  • 1篇源解析技术
  • 1篇受体
  • 1篇逆温
  • 1篇气象
  • 1篇重污染
  • 1篇污染防治
  • 1篇污染控制
  • 1篇污染事件
  • 1篇空气污染
  • 1篇空气质量
  • 1篇后向轨迹

机构

  • 4篇南开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天津市气象科...

作者

  • 4篇冯银厂
  • 3篇朱坦
  • 2篇毕晓辉
  • 2篇韩博
  • 2篇张裕芬
  • 2篇薛永华
  • 1篇吴建会
  • 1篇何友江
  • 1篇程念亮
  • 1篇李蕾
  • 1篇徐虹
  • 1篇徐峻
  • 1篇张珏
  • 1篇朱彬
  • 1篇屈晓燕
  • 1篇张晓勇
  • 1篇韩素芹
  • 1篇吴琳
  • 1篇孟凡
  • 1篇张艳燕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乌鲁木齐市冬季典型污染事件气象过程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采用数值模拟与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乌鲁木齐市2008年1月10—15日的冬季典型重污染气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存在严重污染且与当地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其ρ(PM10)峰值往往对应近地面风场风向转变和低风速情况.边界层及上层大气持续存在的强稳定层结是影响乌鲁木齐市近地面空气ρ(PM10)变化的重要因素.天山山脉、乌鲁木齐河谷、准噶尔盆地及吐鲁番盆地间形成的山谷风局地环流配合辐射逆温,是形成乌鲁木齐市夜间深厚逆温的重要原因.深厚的夜间逆温在减少污染物向上扩散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上下动量的交换,造成地面静风频率的增加,减少了大气污染物平流输送的能力.
张艳燕孟凡何友江徐峻朱彬张珏程念亮
关键词:空气污染逆温
天气类型对天津大气PM_(10)污染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对天津地区出现的天气系统进行分类,利用后向轨迹模型对到达天津地区的气团轨迹进行模拟,并按照不同天气类型进行聚类,分析不同天气类型下到达天津地区的气团传输路径.结果表明,到达天津地区的气团主要来自西北和东南方向.对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不同天气类型的出现频率及其对大气中ρ(PM10)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气类型是影响天津地区ρ(PM10)变化的重要因素.2008年采暖期的有利天气类型出现频率为84.2%,比非采暖期(66.9%)多17.3%;同期不利天气类型出现频率为15.8%,比非采暖期(32.2%)低16.4%.虽然采暖期颗粒物排放源强有所增加,但是有利天气类型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非采暖期,而不利天气类型出现频率较低,这是2008年采暖期ρ(PM10)比非采暖期略低的重要原因.
张晓勇张裕芬冯银厂韩素芹韩博李蕾徐虹
关键词:PM10后向轨迹
重污染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2015年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我国的大气污染呈区域性、复合性、复杂性特征已十分突出。自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我国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对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经历了从点源治理到综合防治、
关键词:城市大气污染环境空气质量重污染机动车保有量大气污染防治
无锡市区环境空气中PM10来源解析被引量:34
2009年
于2005年采集了无锡市区PM10源和受体样品,并测定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含量.采用OC/EC〔即ρ(OC)/ρ(EC)〕最小比值法确定了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对PM10的贡献,并据此重新构建了受体化学成分谱,使用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和二重源解析技术对无锡市区的PM10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城市扬尘是无锡市环境空气中PM10的主要来源,其分担率达50.49%;煤烟尘和机动车尾气尘的分担率也分别为13.97%和7.80%;其他重要源类按分担率依次为二次有机碳,SO42-,建筑水泥尘,NO3-,土壤尘和钢铁尘等,其中二次有机碳年贡献值为6.94μg/m3,年分担率为6.18%.
韩博冯银厂毕晓辉薛永华吴建会朱坦丁建清杜元新
关键词:PM10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受体模型优化技术研究被引量:35
2010年
针对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存在的2大问题:二次有机碳(SOC)对CMB模型的影响及源与受体不匹配程度对源成分谱共线性的影响,给出了解决方案.对于SOC影响的问题,提出从受体的角度扣除SOC,对CMB模型进行修正,降低SOC的影响;对于共线性问题,提出了PCA/MLR-CMB复合模型,复合模型首先进行PCA/MLR的解析,降低受体中未知源的影响,使得纳入CMB模型中的源和受体匹配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得共线性源类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
朱坦吴琳毕晓辉薛永华冯银厂
关键词:源解析技术受体模型
天津市PM_(10)污染控制决策模型被引量:2
2010年
探索了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控制决策的流程.分析了颗粒物排放源类的分担率、颗粒物的可削减空间、控制措施实施的可执行性及控制技术经济成本等方面对颗粒物污染控制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空气质量模型、颗粒物来源解析、层次分析法等技术,建立了颗粒物污染控制方案优选方法及相应的决策模型.以天津市为例,分别设定颗粒物各排放源类的控制情景,计算不同控制情景下环境空气中ρ(PM10)削减率,在对所有方案初筛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颗粒物污染控制的最优方案组合.
屈晓燕张裕芬冯银厂朱坦
关键词:颗粒物污染控制层次分析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