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sk077)
-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胡织女陈丽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作者·人物·读者:从对话看《都柏林人》中引语的人际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作为小说中最深的内嵌话语,对话往往被认为具备使叙事更为逼真、自然,能较好地刻画人物(个体或群体)形象,增强文体或艺术效果等功能。此时,作者已隐退,而将话语权交给了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对《都柏林人》中的对话分析表明,对话不仅仅体现了小说中参与对话的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及社会各成员之间(多重声音)的交流,具有互动的和态度的人际意义。这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人际意义的角度探讨了常用于构成小说对话的直接和自由直接这两种引语的功能。
- 胡织女
- 关键词:引语人际意义《都柏林人》
- 理性迷失后的伦理困囿——麦克尤恩《爱无可忍》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 2014年
- 伊恩·麦克尤恩的《爱无可忍》是一则关于现代社会伦理困囿的启示录。小说通过紧扣"援救热气球"和"同性病态迷恋"两起核心事件,解构"我"以理性为名的科学推理过程中做出悖论式伦理选择,回避道德承担,因此陷入伦理身份的困囿,在重构伦理意识努力中遭遇理性迷失的尴尬。作者对理性的讥讽和人性复杂性的解剖顺应了当今英国文坛后现代语境中现实主义回归的潮流,寄寓着重构伦理意识、唤回文学社会责任的诉求。
- 陈丽
- “不确定性”的语言机制——从辛普森的“视角的情态语法”看《游泳者》
- 2010年
- 约翰.奇弗的《游泳者》的歧义源于作品中各种表达不确定意义的语言机制。第三人称叙述者模式和第三人称人物反思模式的否定性叙述,分别表达了叙述者和人物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评价,体现了叙述者和人物的不可靠性;两种视角的转换体现了叙述者与人物对相同事物观点的对峙,增强了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
- 胡织女
- 关键词:语言机制语法LINGUISTIC第三人称不可靠性
-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多维内聚焦叙事解读
- 2013年
- 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以励志取胜的牢狱题材类电影。它以坚守希望、抗争成长和救赎人性为艺术主题,饱含着同类影片中罕见的温馨人情味和人文主义关怀的风格。因而影片自1994年上映至今,历经岁月变迁而经久不衰,成为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佳作。本文拟以故事内人物聚焦,从画面、话语和音乐三个维度解读影片叙事话语层面的构建,以剖析其富含张力的人性救赎的艺术魅力。
- 陈丽
-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叙事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