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sk078)

作品数:8 被引量:237H指数:6
相关作者:焦华富李俊峰韩玉刚王荣荣韩会然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城市
  • 2篇皖江城市
  • 2篇皖江城市带
  • 2篇江淮城市群
  • 2篇城市带
  • 2篇城市群
  • 1篇动机
  • 1篇新区
  • 1篇新区域主义
  • 1篇社会网络分析
  • 1篇省际
  • 1篇省际边缘区
  • 1篇土地集约利用
  • 1篇能级提升
  • 1篇区域主义
  • 1篇驱动机制研究
  • 1篇熵值法
  • 1篇网络
  • 1篇网络分析
  • 1篇经济联系

机构

  • 7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焦华富
  • 5篇李俊峰
  • 3篇韩玉刚
  • 2篇韩会然
  • 2篇王荣荣
  • 1篇焦化富
  • 1篇杨成凤
  • 1篇肖林

传媒

  • 3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小城镇建设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被引量:75
2010年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结合省域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际而提出的省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发展势头良好。本文依据地理学相关理论,运用城市流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定量测度了江淮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和11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揭示出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并提出江淮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合肥、芜湖在城市群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群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节点,江淮城市群是一个"弱核型"城市群;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是以合肥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辐射以及沿交通走廊呈轴线状拓展,空间联系交通指向明显。通过实行"圈层"、"T"型及"双核"型空间整合模式,可以实现江淮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李俊峰焦华富
关键词:江淮城市群
基于城市能级提升的安徽江淮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被引量:47
2010年
城市能级反映了城市经济的集聚—扩散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通过建立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城市能级评价模型的方法,从提升城市经济能级、潜力能级和支撑能级三方面,分析了安徽江淮城市群从雏形期到快速成长期城市能级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城市能级提升的江淮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的培育、空间优化路径及安徽江淮城市群融入长三角区域的"E"型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韩玉刚焦化富李俊峰
关键词:城市能级江淮城市群空间结构
基于新区域主义视角的滨州市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新区域主义致力于探索有效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一种区域合作理论及其实践的总称。城镇化是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本文基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选取滨州市为研究对象,将区域内协调—合作理念引入城镇化研究进程中,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4、2008年各个县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得分,并通过Arcgis软件得出其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分异图,进而呈现出滨州市各县区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滨州市城镇化水平整体发展不平衡,可分为三类即城镇化水平较高类、城镇化水平居中类与城镇化水平较低类。最后着重分析产生这种差异性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促进滨州市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韩会然焦华富王荣荣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空间分异特征
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被引量:76
2011年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网络特征,并以核心—边缘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于复杂,但经济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从点度中心度的变化趋势看,芜湖的点出度增幅最大,合肥的点入度增幅最大;由中间中心度比较可知,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正逐步趋于均衡,但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并从侧面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交通方式的创新及开发区建设等共同形成了驱动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机理。
韩会然焦华富李俊峰王荣荣
关键词:空间经济联系社会网络分析皖江城市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边缘区研究历程及展望被引量:19
2011年
省际边缘区由于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成为统筹发展的热点区域。在对1978年以来各个时期代表性的省际边缘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不同时期研究的价值取向,认为我国省际边缘区的研究历程经历了问题导向型、理论导向型和功能导向型3个研究阶段,并对研究内容和现状进行了述评。结合当前省际边缘区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韩玉刚焦华富李俊峰
关键词:省际边缘区
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单独构建皖江城市带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分别确定08年两个系统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协调性函数模型对两个系统进行协调性分析.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较低,但两个系统间基本协调,只是协调程度上有差别,呈现出城市社会经济越发达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特点,但大部分城市属于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低水平协调型.
肖林焦华富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熵值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上海城市跨江发展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借助RS、GIS等手段,对上海市跨黄浦江发展过程和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上海市跨江发展经历了萌芽、发育、加速发展和稳定发展4个阶段;各阶段在空间形态、产业发展与布局、空间拓展强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由于社会背景、经济水平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推动跨江发展的主导驱动力各不相同。而在加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需求是上海跨江发展的原动力,全球化、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及政策和市场机制等因素是其跨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李俊峰焦华富韩玉刚杨成凤
共1页<1>
聚类工具0